米脂县走出的陕西名士杜良奎,难道只记得他是杜聿明父亲吗?

发布时间:2025-07-26 19:22  浏览量:1

陕西米脂县的杜良奎,如今常被人提及的身份是杜聿明、杜聿德兄弟的父亲。但鲜少有人知晓,这位清末民初的陕西地方名士,早在中年时便已声名远播,走出了米脂县,成为陕西境内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百度百科对他的介绍:“清末文武举人,曾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担任教职,加入同盟会,参与反对清政府及袁世凯的斗争。”笔者偶然看到,清末的报纸中便有关于杜良奎的报道,这些新闻从侧面印证了这位老先生的成就与声望。

上海申报1891年10月14日乡试新闻

1891年10月14日,全国知名的上海《申报》刊登了题为《电传陕西乡试题名全录》的新闻,正榜名单中有“杜良奎米脂廪”,意思是杜良奎以廪生身份在陕西乡试中一举中举。陕西乡试考中的难度还是高,此次共录取正榜 52人、副榜8人,若以今日高考类比,这些中举者堪称陕西考区能稳进北大、清华的顶尖学子。按照制度,乡试后的第二年三月,中举者可进京参加会试,会试考中后,便能进入殿试,若能金榜题名,便可成为进士。

杜良奎考中举人以后,1892年3月、1895年3月可以进京赶考。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带领赴京赶考的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这一系列事件对杜良奎影响深远,让他逐渐淡了考取进士的念头,走上了救国图强的道路。米脂县的李鼎铭也是一位名人,是杜良奎二姐的孩子,在杜良奎中举之后,也来到杜家求学,在他的二舅指导下研读四书五经和中医典籍。1903年,李鼎铭在绥德考中秀才,受杜良奎影响,此后投身教育事业并开办医馆,造福一方百姓。

上海申报1908年5月30日有关陕西新闻

杜良奎曾在西安长安大学堂任教,说明他在西安居住了几年,但当学堂老师却让陕甘总督都知道他的名字,并将他向朝廷举贤荐能,这是怎么做到的?上图是根据陕甘总督升允向朝廷上奏的折子改成的新闻,上海的申报还是有点厉害,把它转载在报纸上。(升允是蒙古镶黄旗,这则新闻在东北盛京日报上也登载了,但把他名字写成升吉了。)升允举荐了四个人,陕西举人杜良奎、牛兆濂(西安蓝田县人,被尊为“关中大儒”和“横渠以后关中一人”),甘肃举人周务学(甘肃天水人,杨增新助手,为守土自杀殉国),湖北举人丁保树。

上海申报1908年12月31日新闻

举荐信是1905年5月递上去的,同年12月就有回音了。上图是上海申报12月31日新闻,朝廷下令让那桐负责考核任职,考核后准备让杜良奎有知县职位空缺就补任。那桐系叶赫那拉氏,号称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1903年升为户部尚书,不久调外务部充会办大臣、“九门提督”,1905年晋升体仁阁大学士。

上海申报1909年1月7日新闻

那么,杜良奎的任职后续如何?上图是上海申报在1909年1月7日新闻,各地举荐的人才已做了安排,有人上任知县、知府,杜良奎等人作候任知县。只是这“候补”的时间格外漫长,此后再无报纸报道他上任知县的消息,此事或许最终不了了之。杜良奎一直在陕西,在西安、米脂等地教书育人,同时还参加反对清政府及袁世凯的斗争,百度百科上说他1905年就加入了同盟会。

杜聿明生于 1904 年,杜聿德生于 1906 年。兄弟俩出生时,杜良奎已年过四十,中年得子的他对两个儿子疼爱有加,尤其重视他们的教育。有关于杜聿明的一则故事:杜聿明 16 岁在家乡读书时,因过早承担家中事务、打理大小事宜,一度荒废了学业。杜良奎回家发现后,当即决定带他到榆林中学就读,为他日后走出米脂、闯荡天下埋下了伏笔。如今提及杜良奎,人们多会说“这是杜聿明的父亲”,而在杜聿明初出茅庐时,介绍他多半会说“这是杜良奎的儿子”,这微妙的身份转换,恰是对杜良奎当年声望的最好注解。

杜良奎家乡米脂县吕家崄杜家湾,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