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后陕西榆林籍的省部级及以上领导人(包括党政军领域)

发布时间:2025-07-23 03:46  浏览量:1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

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陕西省子洲县双湖峪镇人,(1909年9月25日—1980年6月25日),原名安志瀚,字浩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他自幼投身革命,直到“老骥伏枥”,仍以“志在千里”的气魄为党忘我地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洲县安子文,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主持平反冤假错案,参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高岗:1905年10月25日-1954年8月17日),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硕卿。

开国元勋,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4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因同饶漱石进行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受到揭发和批判,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山县人,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计委主席,陕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后因政治问题被批判。

贾拓夫

曾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贾拓夫(1912年-1967年5月7日),男,字孝先,原名贾耀祖(曾用名贾元、拓夫、红光、虹光、关烽、绍先),籍贯陕西省神木县,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是中国经济战线上杰出的领导人之一。在民主革命时期,他曾任中共陕甘苏区中央局白区工作部部长、陕北省委宣传部部长、三边特委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秘书长,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共西安市委书记、市长,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第四办公室主任兼轻工业部部长、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被毛泽东誉为“陕北的才子”神木县人,国家计委副主任、轻工业部部长,陕北革命家中唯一参加长征的领导人。

李鼎铭

原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李鼎铭(1881—1947),字丰功,陕西米脂桃镇桃花峁人,1903年在绥德应考,被取为廪生。1904年后在家乡教私塾。辛亥革命后,极力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在家乡倡导放足、剪辫子、禁赌、破除迷信和开办学校。1913年在米脂县创办临水寺国民小学并兼校长。1916年,受杜斌丞之聘,任榆林中学国文、数学教员。1918年底返乡创办桃镇高级小学,任校长。1923年,担任榆林道尹公署顾问、科长。1926年因病返故里,开始钻研中医,遂成良医。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鼎铭的思想开始转变,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反对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1940年秋,他与国民党米脂县长交涉,允许八路军征收抗日救国粮。1941年,陕甘宁边区为了加强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实行“三三制”,开展普选运动,被选为米脂县参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副议长。是年冬,在边区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上,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针对陕甘宁边区遭受围困封锁,经济严重困难的实际情况,李鼎铭等人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倡议,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说:“这个办法很好,是改造我们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经参议会充分讨论,最后通过了“精兵简政”的决议。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精兵简政”政策不但在陕甘宁边区实行,还被中共中央推广到敌后各个抗日根据地,因而对战胜困难,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1946年4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在任边区副主席期间,对边区的统一战线、文教卫生都有较大的贡献。

1947年12月11日,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临时驻地绥德义合镇突患脑溢血病故,享年66岁。追悼会上,中共中央、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都送了挽词,并将米脂县桃镇(李鼎铭故乡)小学命名为“桃镇鼎铭学校”,以示纪念。

刘澜涛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央顾问委员会原常委

刘澜涛(1910年11月-1997年12月31日),又名刘华甫,陕西米脂人。

1926年入团后任陕北米脂县团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1928年5月参加组织领导米脂学生运动,后任陕北靖边县团委书记、三边特派员、定边县团工委书记。转为中共党员后,任中共陕北特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1930年8月在陕北绥德工作时被捕入狱,经党组织和党外民主人士营救出狱。1931年2月调中共河北省委工作。曾任河北省互济会秘书。不久因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并成立党支部干事会,任支部委员,1936年9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1936年10月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派到绥东抗日前线创办抗日刊物,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37年春起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共绥德特委书记兼统战部部长、绥德警备司令部秘书长。1938年12月起任中共晋察冀区党委书记,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委书记。

1941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副书记兼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参与领导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反扫荡斗争。

1944年秋到延安。

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起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后兼任中共张家口市委书记。

1948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常委兼华北局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华北局副书记、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副政治委员。1949年2月起任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局第三书记(至1954年8月),其间:1950年至1953年7月兼任华北局党校校长,1951年1月至1952年2月兼任华北局财经工作委员会主任。

1949年11月至1955年3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0年11月至1952年4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部长、党组书记,1952年4月至1953年1月任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主任。1951年12月至1955年4月兼任华北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2年11月至1953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

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任华北行政委员会主席。

1954年4月至1956年9月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

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5年1月至1956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第四办公室主任。

1955年4月至1962年9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1956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

1959年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60年11月至1966年10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1960年11月至1967年5月兼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其间:1960年12月起兼任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6年1月起任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1965年1月当选为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8年受迫害,被关押。

1978年12月至1980年2月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后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

1979年7月增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79年1月起任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机关党组书记。

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83年6月当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94年起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十一届(十一届四中全会增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副书记,中共八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副书记(八届十中全会免职),第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会议批准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相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局第三书记(至1954年8月),其间:1950年至1953年7月兼任华北局党校校长,1951年1月至1952年2月兼任华北局财经工作委员会主任。

1959年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60年11月至1966年10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1960年11月至1967年5月兼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其间:1960年12月起兼任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马文瑞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马文瑞(1912-2004)陕西子洲人。

大革命时期,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共青团绥德县委书记。1930年后,任中共安定县北区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中共陕北特委委员、陕北特委南路特派员。

1933年,任共青团陕北特委书记。1935年,任陕甘边区东部地区革命委员会主席。1936年,任中共陕北省委秘书长、省委白军工作部部长。曾被派往安塞县做东北驻军的工作,任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1937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任中共陕北西部地区党委书记、中共陇东地委书记兼陇东军分区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三八五旅政治委员。1942年下半年、1944年上半年,带职入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秋,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部长,西北局常务委员,西北局党校校长,西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西北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1953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54年9月 任国家劳动部部长、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77年6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底,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79年起,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1984年5月至1993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任中共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党组成员、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

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4年1月3日逝世。

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

清涧县人,分别任山东、江西、福建省委书记,被誉为“清涧三白”。

王侠

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王侠,女,1954年5月出生,陕西榆林清涧县人,1974年7月入党,1971年12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历任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局长、党组副书记,陕西省延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2002年5月后任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陕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委党校校长,2011年12月任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2013年3月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二、军事将领

阎揆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阎揆要(1904年9月11日-1994年3月26日),原名阎奎耀,榆林佳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军第三军骑兵团营长。

1927年10月,参加清涧起义。同年12月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队参谋长。后到国民党军高桂滋部从事兵运工作,任教导营区队长等职。曾在西北军杨虎城部队任警卫团副团长、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科长、参谋处处长、军政处处长,冀鲁豫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局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秘书长、副院长、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王兆相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军委工程兵原顾问

榆林神木县人,1909年10月16日,王兆相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放过羊,在哥哥王兆卿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参加传送信件、散发传单等革命活动。1928年9月土地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考入榆林中学,一面读书,一面投身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在学生运动遭到镇压后,返回家乡做地下工作。

1932年10月,加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陕甘游击队骑兵大队党支部宣传委员,红26军警卫队队长,红26军骑兵连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巩固和扩大陕甘边根据地的战斗、红26军南下终南山的战斗。

1933年,受党组织委派从陕甘边回到陕北,任中国工农红军神木特务队政治委员,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三支队队长,陕北红军狡昌师第3团团长,红27军84师第3团团长,中国抗日义勇军陕甘骑兵第1师政治委员,共中神(木)府(谷)特委军事部副部长,陕北红军独立师第4团团长,神府红军总指挥部总指挥,中国抗日人民红军独立第1师师长,陕北红军独立第2师师长。

参与领导了创建、发展神(木)府(谷)红军和神(木)府(谷)佳(县)榆(林)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并指挥会红军反周国民党军队对神府佳榆革命根据地历次“围剿”,为神府红军由7个人壮大到2000余人,神府佳榆地区发展为拥有4.2万平方公里面积,14万人口的巩固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毛泽东主席在会见王兆相时曾表扬说:“神府根据地能坚持下来很不容易”。

抗日战争时期,王兆相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6团团长,率部开赴晋西北,参加了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和保卫黄河河防的战斗。后奉调回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学习期间,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40年,被派赴山东,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支队副司令员,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清河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工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反击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拉网大扫荡”、“二十一天大扫荡”等战斗。

1944年,率部参加了渤海军区对日伪军发动的夏季反攻作战。

1945年,率部参加了渤海军区对日伪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和大反攻。第四军分区部队从日伪军手中解放鲁北地区县城3座,与兄弟队配合作战解放县城4座,歼灭日伪军近万名。

解放战争时期,王兆相任渤海军区独立旅旅长,山东第7师21旅旅长,晋察冀第2野战军独立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8师师长,辽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3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9军162师师长,湖南军区衡阳军分区司令员——率部从山东开赴东北,又从东北进关南下直至湖南。

王兆相先后参加了承德保卫战、第一次解放长春战斗、三下(松花江)江南作战,四平攻坚战、辽沈战役、衡宝战役。新中国成立后,王兆相在率部剿灭湘南土匪后调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2年参加了后方勤务学院(后改名为后勤学院)的组建工作,任组织指挥系副主任、 主任。开国少将,参与土地革命至解放战争。

张达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张达志榆林佳县人,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葭县县委书记、陕北特委委员。1934年冬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任红27军84师政治委员兼1团政治委员,红15军团81师政治委员、78师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参加了陕北苏区反“围剿”和劳山、直罗镇、东征等战役。1936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陕北独立1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警备6团政治委员,第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塞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绥蒙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中共绥蒙区委员会书记,参与领导创建雁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游击司令员,绥德军分区司令员,警备2旅旅长,陕北军区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4军军长,参加了绥远、集宁、晋中、太原、兰州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治委员员会委员兼公安部部长、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后递补为中央委员),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82、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2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兰州军区司令员、炮兵司令员,陕北根据地创建者之一。

郑守增

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郑守增(1944年6月—2025年3月26日),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人,196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入伍,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04月,任兰州军区参谋长,1999年10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2000年晋升中将军衔。是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从部队基层成长起来的军队高级指挥员,组织过师以上的实兵战役(战术)演习20多次,在军事理论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先后任兰州军区某集团军班长、排长、连长、团副参谋长、团参谋长、团长、师长、集团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第九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25年3月26日,副大军区职退休干部、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郑守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三、其他重要干部

杜斌丞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烈士教育、政治活动家

榆林米脂县人,民盟早期领导人,著名教育家(1888.5.10 —1947.10.7),自署秉诚,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888年生于陕西米脂县,幼读私塾。

1907年,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

1913年夏,入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学习,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1917年夏毕业后,在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1918年任校长。支持学生爱国运动,鼓励学生为国效力,为发展地方教育,他还倡议、支持兴办了米脂高小、米脂三民二中、榆林女子师范、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延安省立第四中学等学校。回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他招聘名师,民主育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鼓励学生为国效力,培养出刘志丹、谢子长等一批优秀人才。并倡议和支持兴办了米脂三民中学、榆林女子师范、绥德师范、延安中学等,为陕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其间,与中共陕甘区委负责人李子洲、魏野畴过从甚密,思想越来越倾向革命。

坚定革命信念

1922年冬,杨虎城率部驻防陕北后,接触颇多,给予杨很多启迪和帮助,坚定了其革命信念和共产党合作的决心。

1926年11月,以陕北各界代表身份到西安,参加国民联军解围西安的庆祝活动,积极支持冯玉祥出兵潼关、策应北伐。

1927年2月,为寻求革命真理,到西安、武汉、南京、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国内政情,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取决于人民大众的崛起,而人民大众的崛起,全赖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

1930年冬,杨虎城主政陕西后,回西安任杨虎城高级参议和省政府参议,后又任陕西省清乡局局长。曾设法营救遭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员刘志丹、刘澜涛、张德生等,资助陕甘游击队枪弹、军服等物资,多方支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提出回汉一家,陕甘一体,打通新疆,结好苏联,抗日救国的西北大联合主张。佐助杨虎城平定甘肃,出任秘书长,执掌政务。

1933年,建议杨虎城联共反蒋抗日,并多方努力,达成十七路军和红四方面军互不侵犯的协议。

1936年初,又促成十七路军与陕北革命根据地之间的联系,积极促进杨虎城同张学良合作发动扣押蒋介石的兵变。西安事变后,接任改组后的陕西省政府秘书长,参与起草张杨的“八项主张”,并任红 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联合办公厅西北军代表。后佐助孙蔚如处理陕西政务,在商谈陕甘宁边区划界和八路军在陕北驻防地区等问题上,做了对人民有益的工作,同时掩护和营救过不少革命同志

1938年秋,被国民党免去省政府秘书长职,授以省政府委员虚职。他拒绝蒋介石的拉拢,拒绝加入国民党。

加入民盟

1940年,赴大后方,在成都、重庆、昆明等地参加抗日救国民主运动。

1941年秋,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曾在云南做争取国民党将领关麟征、杜聿明的工作。

1944年,参与筹建并主持民盟西北总支部,提出“亲苏、友共、努力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使西北民主运动配合全国民主运动有计划地广泛展开;并同杨明轩等促成《秦风日报》和《工商日报》出联合版,使之成为西北民盟机关报。

1945年2月,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部正式成立,任主任委员。同年10月,在中国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并被推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

1946年1月,以民盟代表团政治顾问身份赴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会后返陕,以民盟中央常委名义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坚持一党专政的阴谋,要求当局释放张、杨,实施民主宪政。在白色恐怖严重、将对他不利风传颇多情况下,谢绝要他撤离的劝告,坚持西北斗争阵地。

被捕牺牲

1947年3月20日,在西安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狱中受尽百般折磨,视死如归,奋笔疾书,严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他在最后的遗书中说:“每思三十年来,无日不为民主而奋斗,反动诬陷,早在意中;个人死生,已置度外。彼独裁暴力,虽能夺我革命者之生命,绝不能阻挠人类历史之奔向光明,终必为民主潮流所消灭也。”10月7日,在西安英勇就义。中共中央领导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为他写了诔诗、悼词、挽联等。毛主席亲笔写下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的挽词。

赵苍壁:

公安部原党组书记、部长

赵苍璧(1916年3月—1993年5月11日)榆林市清涧县玉家河镇赵家洼村人,1934年1月参加革命,1935年11月入党。历任陕甘宁边区三边地委委员、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处长,北平市公安局治安处处长,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四川省公安厅厅长,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兼政法委党组书记,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副省长兼西南政法学院院长。文革期间受冲击,1974年重新回到四川省委工作,任常务副书记。1977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党组书记,后兼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委。曾任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与拨乱反正,1983年退居二线,1993年5月11日逝世。

陆治原:

现任民政部党组书记,第二十届中央委员。

榆林绥德县人,1984.09-1988.08 陕西财经学院财政系财政专业学习

1988.08-1990.09 陕西省延安财经学校任教

1990.09-1993.07 陕西财经学院财政系财政专业学习(研究生)

1993.07-1995.03 陕西省西安市财政局预算处工作

1995.03-1997.05 陕西省西安市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

1997.05-1998.09 陕西省西安市财政局收费管理处处长

1998.09-2000.11 陕西省西安市财政局预算处处长

2000.11-2002.07 陕西省西安市财政局副局长

2002.07-2005.02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委副书记、区长(副厅级)

2005.02-2005.11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委副书记、区长,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2005.11-2008.08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委书记(其间:2003.09-2006.11 在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学习)

2008.08-2010.06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委书记(其间:2009.12-2010.06 兼任西安纺织城区综合发展办公室党组书记)

2010.06-2011.08 陕西省榆林市委副书记;

2011.08-2012.01 陕西省榆林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

2012.01-2015.06 陕西省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

2015.06-2016.02 陕西省渭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人选;

2016.02-2017.02 陕西省渭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7.02-2018.01 陕西省渭南市委书记

20182.01-2018.09 陕西省政府副省长;

2018.09-2021.09 辽宁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2021.09-2022.06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4

2022.06-2023.10 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10

2023.10-2023.12 民政部党组书记

2023.12-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担任职务

中共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第二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现任职务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任命陆治原为民政部部长。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侵及删。如有补充欢迎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