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里的土耳其炮神:朵思麻硬核北漂的一生

发布时间:2025-07-24 16:59  浏览量:1

1524 年,奥斯曼帝国最鼎盛的苏莱曼大帝时代。小亚细亚半岛东南角,一座名叫马拉什的军镇里,铁匠铺火星四溅。15 岁的少年朵思麻(波斯语“钻石”之意)蹲在炉火旁,听师傅吼道:“枪管要长,药室得厚,火门得斜!”——这句话他后来在北京又原封不动地送给了赵士桢。

朵思麻的家族世袭“托帕尔吉巴舍”——直译就是“火炮总管府”的低级书记。少年时,他跟着驼队给帝国远征军送火药,一路走到波斯湾,又跟着舰队打到红海。1538 年,奥斯曼海军在印度第乌港被葡萄牙人痛击,朵思麻第一次见识到西洋火绳枪的齐射威力,也第一次动了“到东方看看”的念头。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一支打着“鲁迷(Rûm,明人对奥斯曼的称呼)”旗号的商队从伊斯坦布尔出发,目标:大明朝。队里除了丝绸、琉璃、大马士革钢刀,最值钱的是两头小亚细亚雄狮。28 岁的朵思麻作为随团“火器顾问”,带着他私藏的两支最新款“噜蜜铳”上路——这是他攒了十年俸禄才买到的“顶配版”。

出黑海、过里海、穿河西走廊,驼队走了整整两年。当狮子的吼声第一次回荡在午门广场,嘉靖皇帝高兴得当场给狮子赐名“镇远”,也给两位驯狮人赐姓“朵”和“把”,编入锦衣卫,食七品俸。从此,朵思麻成了北京城里最拉风的“北漂”:

• 上班:紫禁城驯狮所——给狮子洗澡、喂活羊;

• 下班:后海北岸的火药局——研究明朝土造的鸟铳,吐槽“太轻、太短、炸膛”。

1. 合法“黑户”的逆袭

按明代律令,外邦人最多在京停留 90 天。但皇帝舍不得两头狮子,于是朵思麻和同伴把部力成了“永居试点”。万历二年(1574),朝廷干脆给俩人补发了“锦衣卫指挥佥事”的告身——不用抓人、不用站岗,只管继续养狮子、做枪。

2. 把狮子养进《利玛窦中国札记》

万历二十六年(1598),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第一次进京,在宣武门内天主堂门口被两头狮子吓出一身冷汗。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

“那两个突厥人(Turchi)已在此住了三十多年,他们亲口告诉我:这里就是大契丹,汗八里就是北京。”

这一句“实锤”,让欧洲地理学界吵了半个世纪的“契丹是不是中国”彻底闭嘴。

3. 70 岁开辅导班,学生是明朝兵部

朵思麻真正的高光时刻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74 岁的他抱着自己最后一支“噜蜜铳”,在鸿胪寺后院开课,唯一的学员就是温州书生赵士桢。老朵把铳拆成 17 个零件,边喝花雕边讲:

“这枪机簧片要淬火三遍,火门药孔直径 2.2 毫米,多 0.1 都炸膛。”

三个月后,赵士桢画出《神器谱》,大明版“土耳其火绳枪”正式量产。

1. “鬼市买铁”传说

后海鬼市流传:每到腊月二十三,一个高鼻深目的老头牵着黑狗来买“雪花镔铁”,鸡血祭炉,火星子冒蓝光——说的就是朵思麻。

2. “狮子胡同”的由来

今天北京西四北大街的“狮子胡同”,明代叫“驯狮所”。据说朵思麻当年把狮子牵出来遛弯,小孩们吓得满街跑,胡同因此得名。

3. 徐文长的“炮炙鸭”

绍兴才子徐渭落魄北京,常去朵思麻家蹭饭。老朵把火箭推进剂当柴火烧鸭子,徐渭吃得满嘴流油,写下《炮炙鸭歌》,最后一句是“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两头狮子相继老死。按规矩,它们的皮要制成“镇远鼓”挂在午门。鼓声敲响那天,80 岁的朵思麻坐在驯狮所台阶上,喃喃一句:“老伙计们先走,我也该回故乡了。”

可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儿子来信:君士坦丁堡在闹鼠疫,红海航道被葡萄牙人掐死。三个月后,朵思麻病逝在北京驯狮所后院,葬于阜成门外“回回营”——今天北京地铁 2 号线车公庄站附近。墓志铭只剩一句话:

“鲁迷人朵思麻,善火器,以狮为友,以铳为琴。”

•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军事博物馆至今陈列一支“中国改进型噜蜜铳”,铭文“万历戊戌,朵氏监制”。

• 中国:1598—1620 年,明军共造“噜蜜铳”2.3 万支,萨尔浒之战、宁锦大捷都有它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