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巨源参加宴会,题赠一首名作,颔联别具匠心,结尾引人深思

发布时间:2025-07-24 14:58  浏览量:1

古代很多骚人墨客才华横溢,经常笔落惊鸿,着实令人赞赏和羡慕。但是文学创作其实极其艰辛,除了要在青灯孤影里与文字相搏,还可能为了吟稳一字而捻断数根茎须。

正所谓墨池常涸,难润枯肠搜句苦;笔锋欲秃,未裁锦心绣口章。常说的妙笔生花,不过是将泣血推敲熬成纸上春风。这般甘苦恰似春蚕吐丝,腹内千丝耗尽,方可换得人间一缕清芬。

不过写诗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宛如工匠琢玉,又似渔夫撒网,当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心情也会显得轻松和惬意。唐代一位诗人就深有体会,下面一起欣赏他的名作:

寄申州卢拱使君

中唐 · 杨巨源

领郡仍闻总虎貔,致身还是见男儿。

小船隔水催桃叶,大鼓当风舞柘枝。

酒坐微酣诸客倒,毬场慢拨几人随。

从来乐事憎诗苦,莫放窗中远岫知。

杨巨源27岁进士及第,历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他虽然晚年官至国子司业,却始终难以才尽其用。安史之乱后,申州(今河南信阳)作为淮西藩镇边缘的军事重地,既是防御前线,又是南北文化交汇的节点。卢拱身为使君,承担着领郡之责与军政重任。

杨巨源曾亲历元和年间朝廷平定淮西的战争,深知乱世中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艰难,所以作者对卢拱的赞美,其实正反映出中唐时期政局的混乱,也表达出作者对大唐王朝岌岌可危的担忧。

中唐时期,胡风东渐,为一些异域风情提供了表现的土壤。杨巨源曾多次参与藩镇宴集,深知此类场合不仅可以尽情享乐,更是维系各种关系的隐性纽带。这首诗就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繁盛场景,同时又传达出作者在宴乐欢歌中的一份清醒。

开篇表达赞美之意,“领郡仍闻总虎貔,致身还是见男儿。” 我听闻您统领州郡,又掌管着勇猛的军队,能有这样的成就,才能称得上大丈夫。“虎貔”二字,既指卢拱统领的军队,也暗合《尚书》中如虎如貔的典故,烘托出地方军政长官的威仪。诗人称赞卢大人文臣还兼武将之责,儒雅中又带着带锋芒。

颔联乃是千古名句,“小船隔水催桃叶,大鼓当风舞柘枝。” 隔着水面,船家在催促着宛如桃叶一般的美人;风中传来大鼓声声,奔放的柘枝舞正在热烈上演。

桃叶原指东晋才子王献之的爱妾,后来代指美女,此处结合语境,应指与宴乐相关的佳人。柘枝则是从异域传来的流行健舞,常与鼓乐配合,场面热闹。

作者以声色交织的画面,展现出军政威仪和文人雅趣。一个“催”字,既描写了船夫唤客的急切,更显示出宴乐将启的雀跃。“当风”二字,既写鼓风相和的声势,又暗喻胡风东渐的时代气象和盛唐余韵。

酒坐微酣诸客倒,毬场慢拨几人随”,颈联描写宴会高潮时的人物活动。当你在酒筵上略带醉意时,宾客们都已不胜酒力;你在球场上慢慢拨弄球具,又有几人能够跟上节奏。

杨巨源不写烂醉如泥的癫狂,只状半醉半醒的适意;他也并未展现万人喝彩的喧闹,只是随手记录几人随的知己之乐。

这种对节制之欢的描述,与白居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雍容异曲同工,却又添了几分矜持,同时也是一种乐境中见忧思的写法。

结尾引人深思,“从来乐事憎诗苦,莫放窗中远岫知。” 欢乐的时光总是厌恶作诗的辛苦,别让窗外的远山知晓这份惬意。杨巨源一生作诗将近四百首,晚年还编写了《杨少尹诗集》,他对文学创作的艰辛有着切肤之痛。

一个“憎”字,绝非否定创作,诗人在洞悉乐事与诗苦之间的关系后,反而彰显出一种旷达襟怀。真正的欢愉无需用诗句雕琢,正如远山无言,却能见证一切。

杨巨源参加宴会,题赠一首名作,颔联别具匠心,结尾引人深思。中唐诗人不再有盛唐才子 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绝对自信,却于繁琐公务中保留一份诗心,在宴乐欢歌里保持着足够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