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解读薛宝琴怀古诗谜的三个角度

发布时间:2025-08-01 04:22  浏览量:1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宝琴写了十首怀古诗,一来记录了自己曾经游历的古迹,二来也满足了荣国府内制作灯谜的要求。

对于这十首诗,历来解读众说纷纭。我想,作者在此加入这十首诗,自然有传诗之意,因为这些诗其实对剧情的作用不大。但是红楼无闲笔,此书中诗词往往暗示了人物命运,所以,我认为,这十首诗也不例外,应该说是在金陵十二钗册子之外对人物命运的补充。这一点,红学家蔡义江教授在《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一文中也有相同的说法。

十首诗应该有三个目的,一是符合宝琴人设,以宝琴为嘴替,发作者思古幽情,其实也是他对历史的看法。二是借这些诗,补充人物命运的草蛇灰线。三是满足剧情需要,给出十个谜语。

应该说,要同时满足这三个目的是很困难的,所以,这三个目的也有重要性的排序。猜谜语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一个。在此,我也来试着解读一下。

赤壁怀古

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赤壁是地名,在今湖北境内长江南岸。汉末建安十三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在此会战。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当时战况惨烈,兵船、尸骨、兵器都埋在江底,以至水都流不动了。船上将士都死光了,所以是“载空舟”。诸葛亮借了东风,一把大火烧光一切,所以是“喧阗一炬悲风冷”,死掉了无限英魂。

男人吟咏赤壁,都是豪情万丈“东风不与周郎便”,“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雄姿英发”之类。而宝琴则对战争的残酷和亡灵的丧生充满了悲悯。这说明宝琴并不追逐名利,反而对人性为了追逐名利和霸业而造成的伤害和丧失,表现出遗憾和嘲讽。

还有谁是“喧阗一炬悲风冷”呢?甄家是一把大火烧得家败,贾家日后自然也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这首诗是在总括贾府乃至四大家族从赫赫扬扬到黄粱梦醒的结局,其实也是本书的宗旨。写出的人物,便是其中的无限英魂情鬼。

关于谜底,有人说是走马灯,但是走马灯上怎么会留下姓名呢?也有人说是棺材,但是棺材上也不用烧火,而且棺材要装尸体,也不能说是“空舟”。

所以,我觉得最接近的谜底应该是盂兰盆会上的法船。法船是烧给死人的,上边会写姓名,也承载了鬼魂,纸船上装不了什么东西,可说是空舟。但是法船点燃之后还是可以放到河水里去,所以“水不流”也有点说不通。

交趾怀古

铜铸金城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交趾是古郡名,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的一个郡,辖地相当于今越南北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即公元四〇年),交趾太守苏定对郡内征侧的丈夫朱鸢人诗绳之以法。征侧一怒之下,伙同妹妹征贰发动了攻打交趾的叛乱。东汉派大将马援平定了这次叛乱。后来马援在交趾立了两根铜柱,以表记功。

金城是汉郡名,在今甘肃南部、青海东部一代。建武十一年,马援为陇西太守,曾率军平定西羌族奴隶主叛乱。马援屡次评叛,西征羌族,南征交趾,北逐匈奴,振作了汉家的典章法度(也就是纪纲),他的声名远传交趾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他不但工作业绩出色,还是个文艺青年。他有个门生爱吹笛,马援作歌以和之,著名作品是《武溪深》。同为汉臣的张良据说也善于吹笛,汉军围项羽于垓下时,张良吹笛,指挥大家唱四面楚歌,瓦解项羽的军心。

这个谜底很少争议,就是喇叭,金城和铜柱兼指喇叭外形,声传海外是喇叭的声音。铁笛暗示了喇叭的用法也是吹奏。

这里影射的人物应该是元春。她对贾家重振家声起到了重要作用,功劳最大。她不但贤惠孝顺,还有才,会写诗会弹琴,如同马援一样。一声震得人方恐,跟“声传海外播戎羌”是异曲同工之妙。而马援最终是死在征战途中,死后还被人构陷。而元春最终也是死在“望家乡路远山高”的地方,可能也是死于构陷。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绊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钟山又名紫金山,在南京市北。本诗指的是南齐文学家周颙隐居钟山沽名钓誉,后来又出来做官的事。前两句是嘲讽,意思是“你从来不曾被名利牵绊啊,无端被诏出来出海做海盐令这个官啊”。但是暗里还是有牵连,也难怪被大家嘲笑沽名钓誉的虚伪了。

这个谜底应该是傀儡戏,包括木偶皮影之类的,都是被丝绳牵动表演。傀儡戏虽然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但本身与名利无关。

映射的人物应该是李纨,她的判词有“枉与他人做笑谈”的句子,跟这里他人嘲笑频,也是相互映射。李纨的表面清心寡欲,内里爱玩贪财,也与周颙的虚伪很相似。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淮阴就是现在的江苏淮阴市。汉高祖封大将韩信为淮阴侯,他早年曾遇到恶霸,被逼胯下受辱。这被宝琴比喻为壮士被恶狗欺负。据说韩信年轻时在城下钓鱼,饥饿中,一个妇人给他饭吃,韩信封王后,赠千金给这妇人作为报答。项羽灭秦后,分故齐地为胶东、齐、济北三国,立韩信为齐王。

这个谜底大概是马桶,因为马桶装了粪便,要预防狗来偷吃,所以盖上盖子。世人鄙视马桶,但人吃的饭最终的去向还是这里。

这里影射的是凤姐与刘姥姥。凤姐心高气傲,后来贾府败落,她被哥哥王仁和侄子贾蓉等人背叛陷害,如同壮士遇到恶犬。只有刘姥姥为了报答她的“一饭之恩”,努力救助了她的女儿巧姐。世俗人都轻鄙刘姥姥,笑她是打秋风的“母蝗虫”,可是,不看到后边的内容,是无法盖棺论定其人品的。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广陵是现在的江苏扬州。隋炀帝开凿运河,巡游扬州,两岸种柳,叫“隋堤”,因为游玩享乐过度,惹得世人议论唾骂,对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事不满。

谜底很简单,是柳木牙签。

有人说此诗影射晴雯,因为她就是“占得风流号,惹得口舌多”。

但我觉得尤三姐更符合此诗。蝉噪鸦栖,比喻贾珍父子。他们与尤三姐的不堪往事转眼过去,尤三姐想嫁柳湘莲,但因为以前的风流韵事,导致名声不好,惹人口舌,婚事失败。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在江苏南京秦淮河渡口。晋朝豪门文士王献之的爱妾名叫桃叶,她的娘家住在秦淮河对岸,时常要回家看看。当时的秦淮河,河面很宽,风浪很大,常有翻船溺水的事情发生。王献之担心桃叶的安危,总是去江边迎送她。后人便把这个渡口叫作“桃叶渡”。《桃叶歌》最早见于南梁徐陵编著的诗集《玉台新咏》。该书收录了署名作者王献之的《情人桃叶歌》二首。

其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其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辛弃疾有“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姜夔有“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不一而足。而在秦淮河畔,如今这处叫桃叶渡的地方,据说正是王献之当年迎送桃叶的地方。

这个谜底大概是镜子,镜子如同池水映照花草,也可以悬挂柱子或者墙上。支撑镜子的镜架和挂钩总要与镜子分开才能用,所以说,桃枝桃叶总分离。

有人说第一句好像宝玉怀念迎春的“池塘一夜秋风冷”的景象。而桃枝桃叶总分离,比喻了宝玉与迎春手足分离。最后等迎春去世,可能还会有宝玉对着她遗留的画像叹息的情节。

我觉得另一种可能是在说袭人,桃花本来就是袭人的象征,袭人也是宝玉的妾,最后二人也是不得不分离。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青冢是汉朝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大黑河岸。“塞草皆白,唯此草青,故名” 。

王昭君被汉元帝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为宁胡阏氏,葬在黑水河旁,据说她曾在马上弹琵琶诉说乡愁。这种让女人用青春换和平的制度让人叹息,而不成器的男人,就像臭椿和柞树一样,应该感到羞愧。

谜底是木匠使用的墨斗。墨斗中的墨汁不会流动,冰弦指弹墨线。樗栎是不成材的木材,不堪做家具。

红学家蔡义江教授认为此诗是在说香菱,因为薛蟠是她的汉子,汉子家制度不好,汉子又不成才,导致她的命运多舛。

但我认为这里更像是在说探春。探春的命运就是像昭君一样远嫁。因为家中男子都不成才,所以她不得不担起家国重任。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马嵬就是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西。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从长安西奔成都,被迫在这里赐死了杨贵妃。

杨贵妃被皇帝赐白绫自缢,往日温柔付之东流了。据说后来唐玄宗从四川返回时,密令改葬,开墓后见杨贵妃肌肤已坏,而胸前锦香囊仍在。

谜底很简单,应该是香皂,香皂都是用完随水冲走,留下香气。

影射的人物应该是秦可卿,她像杨贵妃一样,与父子都有感情纠葛,也是个风流人物。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蒲东寺是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中寺名,在今山西蒲州。小红就是红娘,她私自撮合崔莺莺和张生偷情,被崔老夫人吊打。

谜底应该是枣木梭子。梭子织布时要被吊起来往来穿梭,将线钩来引去织成布匹,梭子本身很轻,枣木用久了发红,所以是小红。

有人说此诗说的是金钏勾引宝玉,被王夫人打骂撵走的事。其实金钏不曾私掖偷携。这里说的人物,作者已经直接点名,就是小红。小红按照当时价值观来看,是“贱人”,她曾经想要接近宝玉未果,后来自择看上贾芸,用交换手帕来私自传递信物。后来被凤姐调走,但已经与贾芸埋下了伏笔。日后必然可以“同行”。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梅花观是《牡丹亭》虚拟的观名,杜丽娘埋香于此。她死前在自画像上题诗一首:“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后来男主角柳梦梅拾到此画,与其鬼魂相爱,杜丽娘起死回生,与他团圆。

谜语猜的是团扇。梅和柳代表两个不同的季节,梅花开时天冷,柳树成荫在夏天,“不在梅边在柳边”,说明是夏天用的东西。团圆,形容了团扇的外形,扇子是秋天抛开不用,要隔一年夏天才再次使用,所以是一别西风又一年。

团圆句:杜丽娘死后三年而复生之后与父母团圆事。一别句:杜丽娘破棺回生是春天,一番周折,到团圆已经是秋天。隐指从秋风吹时收起扇,到现在使用,又是一年。

蔡义江教授认为这里说的是黛玉,元妃省亲夜点的第四出戏就是《牡丹亭》中的《离魂》,脂批写:伏黛玉死。这就暗示了,黛玉的死法,与杜丽娘类似,都是相思而死。黛玉在读完《西厢记》后,情窦初开,听到小戏子排演“游园“一折,当时就听得如痴如醉。《牡丹亭》中少女闺怨的情绪,彻底感染了黛玉。从此,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杜丽娘,就成为林黛玉的命运符号。钟情、至情的林黛玉,终于在对宝玉的思念中离魂,又在对爱情的绝望中泪尽而逝。

也有人认为这里说的是宝琴,因为宝琴本来要嫁梅翰林的公子,但反复耽搁,可能后边没嫁成,于是“不在梅边在柳边”。也有人说,惜春应贾母要求画成了宝琴的画像,但贾府败落,画像本该被梅家收藏,却不料被落草为寇的柳湘莲拾得。所以前两句是倒过来的;个中谁拾画婵娟?------不在梅边在柳边!联系到她后来的柳絮词: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汉苑,是否指翰林院的谐音呢?难道宝琴的缘分是在柳湘莲那里?

这些诗本身发思古之幽情,与书中前边的诗作相比,更加冷静,也更有深度,反映了宝琴的聪颖悟性和博大胸怀。

她走过千山万水,见过玉环飞燕俱尘土的古迹,也知道大观园外的广阔天地与人生;她经历过家族巨变,明白江湖险恶人心难测、世事多变沧海桑田。所以,小小年纪的她才能吟出“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的深刻诗句。她是那么年轻稚嫩,大观园里的人多数视她为小妹妹,可她又是那样成熟深刻,对历史对人性都有超出其年龄的思考和判断。她与园中人人都要好,但她又是超然的,她的诗带着一种旁观者的怜悯和哀叹。

她所作十首怀古诗,分明就是十个《红楼》人物的命运暗示。“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宝琴的谜语如同斯芬克斯的命运之谜,谁能猜到自己的命呢?在警幻之外,这是唯一的一处人物命运谶语集合,由她这样一个肉眼凡胎的女孩口中道出,令人惊心。如此看来,宝琴的出现似乎并非专为大观园锦上添花,更是为姐妹们敲响丧钟而来。宝钗的美貌、黛玉的聪慧、湘云的纯真和妙玉的神秘在她一个人身上得到矛盾又和谐的统一。

她的身世背景,书里介绍得清清楚楚,可是读者始终无法真正猜透她,总觉得她似乎另有来历。她像一个云游归来飘然物外的仙子,又像一个洞悉一切冷眼旁观的精灵,她似乎是末世之兆的一朵绝艳妖花,却又那么天真烂漫、纤尘不染、来去自如。

仔细读来,很多谜语的谜底都是有争议的,所以我的解读未必正确,但至今也没有哪个谜底特别符合原诗的。所以,比较可信的解释就是我前边说的,猜谜语本身不是这些诗最重要的功能。暗示人物命运才是。

这十首怀古诗,就像十面玲珑的镜子,一面照见历史的尘埃,一面映出红楼儿女的宿命。宝琴以一双阅尽山河的眼,将那些深埋在笑语晏晏下的悲戚,化作诗行里的草蛇灰线。当大观园的繁花终落,当金玉良缘、木石前盟都成过眼云烟,再回头读这些诗句,便会惊觉每一个字都藏着叹息 —— 是元春归省时的盛景凄然,是李纨槁木死灰下的暗流,是凤姐机关算尽后的仓皇,更是黛玉、晴雯、尤三姐们,在时代与命运的巨轮下,那一点微光终被碾碎的无奈。

谜底或许永远没有定论,但那些被诗句缠绕的命运,早已在字里行间注定了结局。宝琴唱罢,仿佛一阵清风掠过蘅芜苑的香草,掠过潇湘馆的翠竹,只留下满纸萧瑟,供后人在反复品读中,触摸那红楼一梦更深处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