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故事1:被女娲抛弃石头很励志,投胎到人间后写了一部名著

发布时间:2025-07-21 02:01  浏览量:1

本文改编自《红楼梦》,为虚构故事。

这是本书的第一回。

作者自己说:因为曾经经历过一番如梦似幻的世事,所以把真实的事情隐去,借着“通灵宝玉”的传说,撰写了《石头记》这本书。

所以书中有“甄士隐”(谐音“真事隐”)之类的说法。

但书里写的是哪些事、哪些人呢?

作者又说:

“如今我在尘世中奔波劳碌,一事无成,忽然想起当年认识的那些女子,一一仔细回想起来,觉得她们的行为举止和见识,都比我强。

为什么我一个堂堂男子汉,竟然比不上那些女子呢?

实在是惭愧得很,后悔也没用,到了没办法的地步!

这时候,我就想把过去依靠祖宗恩德、过着穿绸缎衣服、吃山珍海味的日子。

却违背父兄教诲、辜负师友规劝,以至于如今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罪过,编成一本书,告诉天下人:

我的罪过固然无法推脱,但闺阁之中本来就有很多出众的女子,万万不能因为我没出息,为了掩饰自己的短处,就让她们的事迹也跟着被埋没。

虽然现在我住的是茅草屋、用的是瓦灶绳床,可早晚的风露、台阶边的柳树、院子里的花草,也不妨碍我抒发情怀、提笔写作。

虽然我没什么学问,写不出华丽的文章,又何妨用些通俗的话,编排出一段故事来,既能让闺阁女子的事迹流传,又能让世人看着高兴,消解忧愁,不也挺好吗?”

所以书中有“贾雨村”(谐音“假语存”)之类的说法。

这一回里凡是用到“梦”“幻”等字,是为了提醒读者注意,也是这本书的主旨所在。

各位读者:你们知道这本书的故事是从何而来吗?

说起来根源虽然有点荒唐,但仔细琢磨却很有味道。

等我把它的来历说明白,才能让读者清楚明白,没有疑惑。

2、

原来女娲炼石补天的时候,在大荒山无稽崖炼出了高12丈、宽24丈的顽石36501块。

女娲只用了36500块,单单剩下一块没用,就把它扔在了大荒山的青埂峰下。

没想到这石头经过锻炼之后,已经有了灵性,它见其他石头都被用来补天,唯独自己没被选中,就整天自怨自艾,悲伤叹息。

有一天,正当它感慨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僧一道从远处走来,两人气质不凡,说说笑笑地来到峰下,坐在石头边高谈阔论。

他们先聊了些神仙玄幻的事情,后来又说到人间的荣华富贵。

这石头听了,不禁动了凡心,也想去人间享受一番荣华富贵。

但它恨自己长得粗大笨重,没办法,只好开口对那僧道说:

“大师,弟子是个蠢物,没法行礼了。

刚才听见二位说人间的荣耀繁华,心里十分羡慕。

弟子虽然质地粗笨,但也还算有点灵性;

况且看二位仙风道骨,肯定不是普通人,一定有补天济世、造福他人的本事。

如果能发发慈悲,带弟子到人间去,在富贵场、温柔乡里享受几年,我一定会永远感激您的大恩,永世不忘。”

两位仙师听完,一起笑着说:

“善哉,善哉!人间确实有一些乐事,但不能长久依靠。

而且还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这八个字跟着。

转眼之间就会乐极生悲,人事变迁,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梦,一切都归于虚无,倒不如不去的好。”

可这石头凡心正盛,根本听不进这话,又苦苦哀求了好几次。

两位仙人知道不能强迫它,就叹息道:

“这也是它静久了想动,无中生有的定数。

既然这样,我们就带你去享受享受,只是到了不如意的时候,可别后悔。”

石头说:“自然,自然。”

那僧人又说:

“要说你的灵性,倒还有点,但质地太粗笨,也没什么特别珍贵的地方。

这样去了也只能算是凑数罢了。

也罢,我现在施展佛法帮帮你,等劫难结束,再让你恢复原形,了却这段因果。你看怎么样?”

石头听了,感激不尽。

那僧人就念起咒语、画起符,施展出幻术,把这块大石头立刻变成了一块晶莹洁白的美玉,还缩成了扇坠大小,方便佩戴和手拿。

僧人把它托在掌上,笑道:

“外形倒是成了宝物!但还不够,得再刻上几个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奇物才行。

然后带你去那繁荣昌盛的国家、书香门第的家族、花柳繁华的地方、温柔富贵的乡中安身立业。”

石头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就问:

“不知道您给了我哪些奇特之处?又要带我到什么地方去?请您说明白,让我心里踏实。”

那僧人笑道:“你先别问,以后自然会明白。”

说着,就把这块玉揣进袖子里,和那道人一起飘然而去,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3、

后来,又不知过了多少世多少年,有个空空道人寻访仙道,偶然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然看见一块大石头上字迹清楚,详细地记载着一段故事。

空空道人从头看起,原来写的就是那块没被选中补天、幻化成玉进入人间,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到红尘中,经历了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的一段故事。

后面还有一首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面写的是这块石头坠落的地方、投胎的人家,以及它亲身经历的一段往事。

其中家庭闺阁里的琐事,还有闲情逸致的诗词都还算齐全,或许能让人消遣解闷;但故事里的朝代年纪、地理国家,反而没有记载可考。

空空道人就对石头说:

“石兄,你这段故事,按你自己说还有些趣味,所以编写在这里,想流传世间成为传奇。

但在我看来,第一,没有可考证的朝代年纪;

第二,没有大贤大忠之人治理朝廷、改善风俗的善政,里面不过是几个不同寻常的女子,有的重情,有的痴情,有的有点小才华、小善举,也没有班昭、蔡文姬那样的品德和才能。

我就算抄录回去,恐怕世人也不爱看啊。”

石头笑着回答:

“师父您怎么这么固执呢!

如果说没有朝代可考,现在您随便借汉唐等朝代的年纪来添上,又有什么难的?

但我想,历来的野史,都是一个套路,不如我这种不按套路来的,反倒新奇别致,不过是取故事里的情理罢了,何必拘泥于朝代年纪呢!

再者说,市井百姓喜欢看讲治理国家的书的很少,爱读消遣闲文的特别多。

历来的野史,有的诽谤君主大臣,有的贬低别人的妻女,内容不是奸淫就是凶恶,数都数不清。

还有一种写风月之事的书,内容淫秽污浊,毒害笔墨,败坏子弟。

至于那些佳人才子之类的书,更是千部一套。

而且里面终究免不了涉及淫乱,以至于满纸都是潘安、曹植、西施、卓文君之类的名字。

不过是作者想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故意假造出男女二人的姓名,还必定会安排一个小人在中间挑拨捣乱,就像戏里的小丑一样。

况且丫鬟婢女开口就是之乎者也,不是文绉绉的就是讲大道理。

所以逐一看去,不过全都是自相矛盾、太不合情理的话。

完全不如我半辈子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这几个女子,虽然不敢说比前代书中的人物强,但她们的事迹原委,也可以消愁解闷;

还有几首歪诗俗话,可以让人吃饭喝酒时当作笑料。

至于那些离合悲欢、兴衰际遇,都是遵循事实,不敢稍加虚构,以免只为了供人观赏而失去了真实。

现在的人,贫穷的每天为衣食奔波,富有的人又怀着不满足的心思,就算一时稍有空闲,又有贪淫恋色、追求财物、自寻烦恼的事,哪里有功夫看那些讲治理的书呢?

所以我这段故事,也不指望世人称奇道妙,也不一定非要世人喜欢阅读,只希望他们在喝醉饱睡之后,或者躲避事情、排解忧愁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不也能节省些精力体力吗?

比起那些追求虚妄、胡思乱想的事,也能省去些口舌是非的祸害、奔波劳碌的辛苦。

再者,也能让世人换个新眼界,不像那些胡编乱造、忽离忽遇,满纸都是才人淑女、曹植、卓文君、红娘、小玉之类老一套的旧稿子。

师父您觉得呢?”

空空道人听它这么说,思考了半天,又把《石头记》检阅了一遍。

只见里面虽然有些指责奸佞、贬斥邪恶的话,但也不是讽刺时局、责骂世人的意思;

至于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是涉及伦理纲常的地方,都是称功颂德,情意深厚,实在不是别的书能比的。

虽然书的主旨是谈情,但也不过是如实记录事情,又不是虚假编造、一味写淫荡邀约、私下订盟之类的内容。

因为丝毫没有干涉时事,于是就从头至尾抄录下来,让它流传世间成为传奇。

从此,空空道人因为从“空”中见到“色”,由“色”生出“情”,把“情”传入“色”,又从“色”悟到“空”,就改名叫情僧,把《石头记》改名为《情僧录》。

东鲁的孔梅溪则给它题名叫《风月宝鉴》。

后来因为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了10年,增删了5次,编成目录,分出章回,就题名叫《金陵十二钗》。

还题了一首绝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