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江西没有诗,李白苏轼又是谁?

发布时间:2025-07-20 14:38  浏览量:1

每每说到江西旅游景点,就会想到那句广告词:祖国大好河山,江西风景独好!但江西的风景还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著名诗词!

今天,我们就跟着诗词游江西。有人说:江西的诗词占据了《语文》课本的半壁江山

确实如此,这话半点都不假!江西,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了一大批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著名诗作。江西倘若没有了诗,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当我们试着剥离那些流淌在岁月长河中的优美诗句,仿佛是抽去了江西文化脊梁中的重要支撑,整个江西的韵味与灵魂都将大打折扣。

倘若没有诗,滕王阁或许仅仅是一座矗立在赣江边的古老楼阁,虽有宏伟的身姿,却难以拥有如今这般名满天下的声誉。王勃那篇千古奇文《滕王阁序》,一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宛如神来之笔,将滕王阁傍晚时分那壮美而灵动的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自此,滕王阁不再只是砖石土木搭建的建筑,而成了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若没有这篇序,没有这些诗句,后世之人又怎能仅凭想象,勾勒出如此绚烂的江天暮景?又怎会有无数人慕名而来,只为感受那诗句中蕴含的磅礴气势与无尽诗意?

要说江西最多诗词的城市,非九江莫属。周敦颐在鄱阳湖畔种莲,赞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苏轼题诗《题西林寺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有陶渊明、黄庭坚、江万里、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周敦颐、朱熹、康有为、陈三立、陈寅恪、李烈钧、许德珩、袁隆平……古人在此留下了诗歌16000首之多。浔阳江头,白居易曾在此留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千古喟叹。一个秋夜,浔阳江边的偶然相遇,琵琶女的一曲悲歌,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从而诞生了《琵琶行》这一不朽名篇。若没有这首诗,浔阳江或许只是一条普通的江流,不会因这段故事和这些诗句,而被后人反复吟诵,成为人们感慨人生境遇、抒发内心愁绪的寄托之地。

庐山最好的广告词,莫过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725年,25岁的李白来到了庐山,在香炉峰下,遥望着庐山瀑布,风景悠然,瀑布壮丽,他诗兴大发,写下一首《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诗一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再也没有谁的庐山瀑布诗超过李白,庐山瀑布名扬天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成为庐山最好的广告词。而名人在九江留下的名诗词远远不止这些,还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苏轼的《石钟山记》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等。此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也有许多章回的内容描写了九江的景点。

江西是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这一切都源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笔下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一幅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画卷,让无数在尘世中奔波的人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那质朴自然的文字,所展现出的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本心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倘若没有陶渊明的这些田园诗,江西的乡村田园,或许只是一片普通的农舍田野,无法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无法承载起中国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憧憬与精神追求。

在江西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因诗而闻名的地方。赣州的郁孤台,辛弃疾一句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将家国之痛、身世之感融入其中,让郁孤台从此有了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倘若没有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或许只是一座普通的楼台,难以成为后人凭吊历史、感受爱国情怀的重要场所。

宜春山川秀美,田园葱郁,犹如一位天生丽质的少女,以其清纯的自然风貌成为历代名人探幽揽胜、题诗著文的对象。韩愈、郑谷、陆希声、张商英、辛弃疾、范成大、黄庭坚、朱熹、徐霞客、严嵩等许多历史人物都曾游览明月山水,他们或参神祈雨、或挂冠归隐、或寻幽探源、或访友讲学、或考察山川地貌,各自都留下了不少作品。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任袁州刺史,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离京城太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唐代诗僧齐己曾云游过明月山,有诗云:“山称明月好,月照遍山明。欲上诸峰去,无妨夜半行”。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游览明月山曰:“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

在明代到过宜春的大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有王守仁(阳明先生)。这位同样杰出的理学家在他的《登宜春台二首》中说:“台名何事只宜春,山色无处不可人。不用烟花费妆点,尽教刊落尽嶙峋。”寥寥数语,却极为准确地抓住了宜春风光中最为本质的东西,不以季节为转移的恒久美——山的峻奇苍翠,让人不能不佩服他感官之敏锐。

武功山是徐霞客游历江南重要的一站。三百七十年前,“寻山如访友”的徐霞客开启了征服武功山的旅程。他徒步游历十天,攀上金顶,发现了那一片不可思议的云中草原与山巅云海,用六千多字《江右游记》为这座“无名大山”留下了难得的文字记录。“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徐霞客笔下‘千峰嵯峨碧玉簪’的武功山,藏着10万亩云端草原与山巅银河。仲夏时节,绿浪翻涌的草甸、奔腾的瀑布与棉花糖般的云海交织,这里是徒步者用脚步丈量青春的油画天堂。如今,武功山频频“出圈”,吸引了无数游客顶峰相见。美景如画的武功山,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户外天堂”,肆意果敢的青春主旋律在山上起伏回荡。

新余著名旅游景点仙女湖也留下了经典诗词。陈藻(系北宋末年福州福清人)其终生未入仕途,以授徒讲学为生,在过新淦(今新干)赴新喻(今新余)讲学途中,沿袁河水路行进时触景生情。写下《过新喻》:“四顾茫茫水接天,远山如卧白云边。马头忽看孤峰起,错喜乡关是目前”。全诗通过"水接天""远山卧云"等意象勾勒出江西新喻(今新余)袁河流域的苍茫景象,末句以"错喜乡关"的转折抒发宦游途中的思乡情结。

上饶是一座被低估的旅游城市,北宋诗人苏东坡在游遍了山川美景之后留下这样一句诗“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苏轼在上饶还留下了《题咏聚远楼诗》:“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帘钩。直将眼力为疆界,何啻人间万户侯”。辛弃疾虽然出生在山东济南,但上饶却是他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还写下了诸多描摹乡村风光的词作,有一首可谓是人人会背、家喻户晓, 这首词就是《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古人在上饶留下的名诗词远不止于此,还有王安石《题玉光亭》:“传闻尺玉此埋湮,千古谁分伪与真。每向小庭风月夜,却疑山水有精神”。李清照《题 彡 溪》溪驿旧名彡,烟光满翠峦。须知今夜好,宿处是江南”。还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生动展现上饶黄沙岭的田园夜色。以及杨万里《灵山》:"饶水回回转,灵山面面逢",以简练笔触勾勒灵山与饶水的交相辉映。清代诗人张謇也写过一首关于上饶的风景诗——《雨中望上饶诸山云气 》:“将雨山云忽际天,有时山忽上云颠。晚来更被横风扰,万点青苍尽化烟”。

鹰潭虽小,但也是风景优美。“湾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进晚风。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这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游鹰潭龙虎山时写下的名句。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道教文化发祥地。奇绝秀美的丹山碧水,千古绝唱的崖墓之谜,天然“氧吧”的绝佳生态,为龙虎山赢得了“龙虎天下绝”的赞誉,引得游人纷至沓来。

抚州,这是王安石笔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地,一处蕴含着“占断江西景”的拟岘台风情。还有汤显祖,这位明代的“浪漫主义巨匠”,以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为我们描绘了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谈及抚州,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滕王阁序》中“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描绘。谢灵运不仅游历了当地的山川湖泊,更将内心的感悟与自然美景相结合,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说到抚州,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出才子的地方。比如古代有王安石、汤显祖、晏殊、晏几道、曾巩、陆九渊、谭纶等名人,现代有饶毓泰、游国恩等科学文化领域名人。抚州,是一座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城市。“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便是千古情圣汤显祖满怀柔情的写下这句诗。古人曾留下了无数的诗句来赞美抚州,比如曾巩《咏柳》、王安石《泊船瓜洲》、汤显祖《二京归觉临川城小明》等。

景德镇,作为中国的陶瓷之都,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并留下了众多赞美其美景与陶瓷文化的诗篇。唐·杜甫就写了一首《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还有宋·杨万里曾在景德镇写下《入浮梁界》:“湿日云间淡,晴峰雨後鲜。水吞堤柳膝,麦到野童肩。沤漩嬉浮叶,炊烟倒入船。顺流风更顺,只道不双全。”;“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秦观《秋日三首》。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取“吉泰民安”之意。一说到吉安,我脑子里就冒出那句豪情万丈的“十万工农下吉安”。吉安也是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有着“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之称的人文盛况。其实,在吉安,处处能看见文天祥的印迹,时时能听到他的故事,特别是他笔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人人都为他感到骄傲。因为文天祥是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

吉安,也是一本厚重的诗集,记载着数千年文明流淌的印迹。古人在吉安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诗词,比如宋·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初夏美景;宋·黄庭坚《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气象万千;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江西的诗,不仅存在于古代。近代以来,这里也诞生了许多红色诗词。比如毛主席1927年9月在行军途中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作为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一生留下了上百首诗词,而在江西写、写江西、为江西写的诗词作品有15首,数量居全国各省之冠

还有很多红色诗词,这些诗词记录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展现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它们如同火炬,照亮了江西这片红土地的革命征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理想和信念奋勇前行。如果没有这些红色诗词,江西的革命历史在后人的认知中,或许会失却许多生动与鲜活,无法如此深刻地触动人们的心灵。

诗,就像一条无形却坚韧的丝线,将江西的山川、楼阁、田园、历史等各个元素紧密串联在一起。它赋予了江西独特的文化魅力,让这片土地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我们也是从课本里面的诗词认识了古代的诗人墨客,比如李白、杜甫、王勃、杨万里、辛弃疾、苏轼、王安石等诗词文人,而这些大诗人都有写过江西的名山大川,也正因为他们的诗词,让我们见识到了江西有这么多的美景。

假如江西没有诗,它或许依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依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那份深入骨髓的文化韵味、那份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处的力量,将会变得黯淡无光。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诗的江西,因为诗早已成为江西的灵魂所在,是江西文化中最璀璨、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