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祖籍江苏的11位名将:1项羽,2韩信,3曹参

发布时间:2025-06-27 23:38  浏览量:1

生平: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句话说的就是咱老项家的这位豪杰!宿迁人。秦末乱世,他跟着叔叔项梁在会稽(今苏州)起兵反秦,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秦军主力,威风无两!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勇武绝伦,堪称中国古代顶级单兵战力天花板,统兵能力在前期也极强。

结局: 可惜啊,性格刚愎自用,不擅用谋,尤其不会用韩信、陈平这样的人才。与刘邦打了四年楚汉战争,在垓下(今安徽灵璧)被汉军十面埋伏团团围住。“四面楚歌”一唱,军心尽散!带着仅剩的二十八骑奋力突围,杀到乌江边(今安徽和县)。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也不肯渡江逃命,最后一声怒吼,拔剑自刎!年仅31岁。那叫一个悲壮,至今让人感叹不已,真豪杰也!

生平: “胯下之辱”的主角,淮安人。年轻时潦倒,但胸怀大志。先在项羽手下不得重用,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这真是他一生和汉朝命运的转折点!他一出手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刘邦打出汉中。“背水一战”破赵,“半渡而击”灭齐……仗打得那叫一个神出鬼没,用兵如神,被后人誉为“兵仙”。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封淮阴侯。

结局: 功高震主啊,刘邦对他始终既用又防。天下大定后,韩信被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后又贬为淮阴侯。他自己也有点居功自傲,甚至有些不谨慎的言行。最终,被吕后和萧何设计,在长安长乐宫的钟室里被诱杀,还诛了三族。一代战神,没能死在沙场,却亡于自己人的算计里,结局令人唏嘘。

生平:曹参和汉高祖刘邦是标准的老乡加老战友,沛县“五人组成员”!秦末风云,他全程参与了沛县起兵,是刘邦阵营中最早期的武装力量领导者之一。论军功,曹参在楚汉战争中野战、攻城、歼敌主力的数量和质量,绝对名列所有将领前茅,比一些大家熟悉的猛将(如樊哙、周勃、灌婴)要高!所以他后来论功排位,仅次于萧何,位列第二,封平阳侯,食邑最多(一万零六百三十户)!

结局:堪称汉初开国功臣里的“幸福模板”!史记记载他每天上班唱歌喝酒,皇帝都看不下去了,暗示他作为丞相该为天下操心。结果曹参跟皇帝解释,说陛下不如高祖,自己不如萧何,那还折腾啥?高祖定下了法令,萧何也建立了完善的制度,我们照着执行,别胡搞乱改,不就天下太平了吗?这就是“萧规曹随”这个著名成语的由来!曹参以他的“无为”,给了饱经摧残的天下最宝贵的恢复元气时间。曹参在丞相任上平稳地干了三年,于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安然病逝。

生平: 标准的江东才子出身,苏州人。早期名声不显,但在吕蒙奇袭荆州时就显露才华了。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在夷陵之战!刘备率倾国之军为关羽报仇,连营数百里,气势汹汹。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当时很多人不服他这“白面书生”。结果呢?他沉得住气,避其锋芒,等到酷暑时节,蜀军懈怠,一把大火把蜀军烧得丢盔卸甲,创造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经典战例!彻底断了刘备复兴的希望。后长期镇守荆州上游,是吴国后期的顶梁柱。

结局: 晚年卷入孙权的儿子们(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的争斗,被孙权屡次严厉责问(“三督之争”压力巨大)。他是孙策的女婿,又是太子党的支持者,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忧愤交加,竟被活活气死!时年63岁。一代儒将,竟如此收场。

生平: 南北朝时一位传奇猛人,人称“白袍将军”(部下皆着白袍),宜兴人。他不是力量型的猛将,更像是个超级智将。原是梁武帝萧衍身边的文职棋童。47岁才第一次带兵打仗,结果一鸣惊人!最牛的是,公元529年,他仅仅率领7000精锐白袍骑兵,护卫北魏叛逃贵族元颢,孤军深入北朝腹地!从南向北一路打穿,大小47战,克城32座,奇迹般地打进北魏都城洛阳!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以少胜多的记录。史书都叹“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结局: 后来北魏大军反扑,陈庆之虽尽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加上元颢不成器,最终全军覆没,他自己剃发易服才艰难逃回南方。这次“北伐神话”虽败犹荣。晚年平安渡过,56岁病逝(一说53岁),谥号“武”。能在乱世善终,算幸运了。

生平: 南宋末年最后的风骨!盐城建湖人。是文臣,更是危局中擎天的武将。和文天祥一样考中进士(同科)。但南宋已到末路,他在朝廷负责军事文书,后任左丞相。最大的历史担当是蒙元大举南侵、临安陷落、皇室被俘后,他和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年幼的赵昰为帝(端宗),继续抗元。端宗病死后,又立年仅8岁的赵昺为帝,在广东沿海苦苦支撑。

结局: 公元1279年,南宋残军在广东新会崖山海域,与元朝水军进行最后的决战。宋军大败,船只被冲散。他见大势已去,悲愤交加,不愿幼帝被俘受辱,先将自己的妻儿驱入海中,然后背起8岁的小皇帝赵昺,毅然决然地投入了万丈惊涛骇浪之中!壮烈殉国,时年44岁。以丞相之身,行武将护国卫主之绝唱,其忠义气节光照千古!

7、徐达(开国第一功)— 凤阳人 (严格说元末属临濠州,明属南京直隶,广义江苏文化圈)

生平: 咱今天盘点的名将中,论开国功劳最顶级的,当属徐达!严格讲他是凤阳人,但凤阳在元末明初属临濠州,后属南京直隶(南直隶),与江苏文化、行政联系极其紧密,明清江南省的主体也包括安徽(后分),老南京更是他的主战场,必须算!他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头号大将,绝对的军事统帅。攻南京、灭陈友谅(鄱阳湖大战出力最大)、平张士诚(在苏州灭了张士诚)、北伐元朝,收复大都(北京)……几乎明朝开国所有决定性战役,他都是前线总指挥!堪称“开国第一功臣”。其人谦逊稳重,用兵如神,被朱元璋赞为“万里长城”。

结局: 洪武初年官至中书省右丞相、魏国公。后来北方边境需要大将镇守,他长期驻防北平(北京),组织练兵屯田,防备北元。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北平背上生了大疽(毒疮),被朱元璋召回南京调养。次年春天(1385年),病情加重去世,终年54岁。官方说法是病逝,但民间有“吃蒸鹅而死”的传闻(疽忌发物,鹅肉性热),暗示朱元璋授意。无论如何,他得以善终且死后备极哀荣,谥“武宁王”,配享太庙。是这“第一功臣团”里结局较好的了。

生平: 徐达的黄金搭档,“常十万”!怀远人(今属安徽蚌埠,同属元末明初南直隶核心区)。和徐达的“稳”不同,常遇春是出了名的先锋猛将,打仗嗷嗷叫,冲锋陷阵,锐不可当!自诩“将十万众,横行天下”,所以人称“常十万”。攻克集庆(南京)、大破陈友谅、生擒张士诚手下大将、北伐攻占元大都……这些硬仗血战,他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那把尖刀,功劳仅次于徐达。封鄂国公。

结局: 洪武二年(1369年),北伐得胜归来的途中,走到柳河川(今河北赤城附近)时突然暴毙,年仅40岁。史载是“卸甲风”(古代说法,指突然脱下铠甲后染风寒急症而死)。英年早逝,朱元璋非常痛惜,亲自祭奠。他去世太早,避免了功臣劫难,得以哀荣备至,追封开平王,谥“忠武”。他的早逝,也给明朝开国名将的故事添了几分遗憾。

生平: 他是盐贩子出身,泰州人。元末大乱,带着一帮盐丁、苦兄弟揭竿而起,在高邮称诚王!曾一度打得元朝名相脱脱的大军都铩羽而归,震动天下,给摇摇欲坠的元朝心窝子上扎了一刀!后来南下占据了富庶的江浙一带,以苏州为都城,改名隆平府。他最值得说的,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轻徭薄赋,善待百姓和读书人,也保护工商,所以当时苏州一带的老百姓,对他的风评相当不错。

结局: 可惜啊,格局还是小了点,有点偏安享乐的意思,在富庶的苏州待久了,进取心就弱了。与西边的陈友谅、南边的朱元璋比起来,战略眼光差不少。后来被朱元璋的徐达、常遇春大军包围在苏州(平江城)。仗打得极其惨烈,城中粮草断绝,连耗子、臭皮鞋都煮着吃了!他带兵突围不出。城破前,他一把火烧死了所有的家眷(免得受辱),自己准备上吊,结果被手下将领救了,最后被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俘虏,押解去应天(南京)。路上,他硬是不吃不喝,沉默到底。到了应天,朱元璋派人劝降,他也不说话。最终被老朱下令乱棍打死(或说自缢而死),时年47岁。一代割据之王,陨落了。

生平: 宜兴的好汉!“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小时候都听过吧?年轻时的周处就是个地方小霸王,“义兴三害”(南山虎、长桥蛟,再加上他)之一。后来幡然醒悟,杀了猛虎,斩了恶蛟,自己也改过自新去求学啦!学成后在西晋当官。他是个典型的文武全才。在地方上平定叛乱,当御史敢于弹劾权贵。后来被封为建威将军,被派到西北边境去对付反叛的氐羌人(齐万年)。

结局: 元康七年(297年),周处率军与齐万年叛军大战于六陌(今陕西乾县一带)。朝廷派的监军梁王司马肜和周处有过节(曾弹劾过他爹),故意坑他:让他带着饥饿疲惫的士兵(还没吃饭)去打敌人大军!周处明知被陷害,但为了军人气节,依然奋勇冲杀,亲手斩杀上万敌军!最后箭尽弦绝,手下劝他撤退,他说:“这是我尽忠报国,死得其所的时候!”力战而死,壮烈牺牲!死后追封“平西将军”,谥“孝”。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死得又如此壮烈!

生平: 徐州自古出猛士!刘仁瞻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猛将、名将,生性耿直严厉。最出名的事迹是坚守寿州(今安徽寿县)。当时是后周世宗柴荣要统一天下,南下进攻南唐。寿州是南唐在淮河防线上最重要的堡垒。刘仁瞻当时任清淮军节度使,就死钉在寿州!柴荣大军来了,他死守!南唐派了几次援军都被周军打垮了,他还是在守!守军被困城内,粮食吃完了,外援断绝,城中饿死病死了一大半人,军心民心动摇到了极点……

结局: 即使这样,刘仁瞻也没想过投降。他抱定了以身殉国的心。部下有人暗中投降后周,他的亲儿子刘崇谏也想开城跑,被他抓回来,“令军法,腰斩!”。够狠!老婆去求情都不行。但就在这个当口,他因长期忧愤劳累,加上听说南唐皇帝李璟已经向后周求和、同意割让寿州等大片土地的消息(这仗等于白打了),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人都昏迷不省人事了。副将孙羽等人实在熬不住,在他昏迷的状态下,以他的名义写了降书,开城投降了。刘仁瞻被周军礼遇抬出城,没过多久就气绝身亡!柴荣佩服他的忠勇气节,追封他为彭城郡王。他以铁血手段坚守孤城,最后在昏迷中被迫“投降”而死,结局令人唏嘘,却也成就了五代乱世中一面忠义的丰碑。#历史杂谈##历史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