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最大的本事并不是阴谋诡计鬼神难测,而是一个字

发布时间:2025-05-17 18:30  浏览量:5

张良最大的本事并不是阴谋诡计鬼神难测,而是一个字。

司马迁在写《留侯世家》的时候,把留侯张良写得非常神秘,整个《留侯世家》像极了小说。

比如,张良本来是个流落江湖的落魄贵族,孤魂野鬼一个,最大的冲动不过是去刺杀秦始皇。但是,差点成功了。这就很奇。

按照这个剧情,张良更像是个莽夫。但是,他在下邳圯上遇上一个破衣烂衫的乞丐,这乞丐欺负张良,把鞋子扔下去让张良去捡,三番五次,张良都强忍心中怒气做了。

然后,这老头让张良半夜里去见他,又是三番五次戏耍他。最后,他给了张良一本书,说是什么《太公兵法》。

这很像武侠小说的主角遭遇。

但反转是,张良把这本书读烂了,一辈子也没见他用这“兵法”。这跟武侠小说里主角获得秘籍之后武功大进,天下无敌很不一样。

张良打仗行不行,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就没带过兵,没打过仗。也没见过他排兵布阵,虽然刘邦说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干的似乎是总参谋长的事情。

但仍然没人知道他策划过什么战略或者战役。

总之,“太公兵法”没用上。

司马迁说张良的计策保密很好,别人都不知道具体步骤。比如,刘邦御驾亲征至代地,被匈奴围困平城,据说出奇计让刘邦生还是张良。我们只知道是贿赂了匈奴的阏氏而得还,但具体细节都不清楚。

除了鸿门宴上帮刘邦脱身之外。唯一有具体细节的是刘邦换太子时,吕后慌了,直接绑架了张良,强行让张良出主意,但张良的主意竟然是让吕后找商山四个老头来辅佐太子。这四个白胡子老头到了之后,陪着太子四处转悠,刘邦看见之后,竟然就放弃了换太子的念想。

这中间的道理很难让人明白。

总之很奇。

但无论如何,跟兵法无关。

张良出的计策太多了,都跟兵法无关。

他本身也很神秘,刘邦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这么大的福利,这比所有诸侯都厉害,他也不要。

他说,我封在留地,当个侯已经足够了,三万户不敢要。

这地方,是他跟刘邦第一次见面的地方。

其实,张良连侯都不愿意当,他说自己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已经足够了。最大的愿望是修仙练道,云游四海。每天不吃饭,道引轻身,准备升天。

他还在遇上下邳圯上老人之后的十三年,按照老人的说法,在济北去看,果然发现老人说十三年后相见的话是真的,因为那里真的有一块黄石。

张良把这石头拿回去尊礼祭祀,死了之后,跟石头一起葬在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这么神秘的一个人,让人摸不清头脑,以至于人们以为张良都是阴谋诡计。陈平就说自己出的都是阴谋诡计,救危解急可以,治理天下不行。

其实,张良最大的本事是一个字,他教给刘邦的也是这一个字。

这个字,叫“忍”。

张良为什么死心塌地跟着刘邦?

他原本是韩国贵族,可以跟着韩王,也可以跟着项羽,甚至自己去云游也乐意。但他就是死心塌地跟着刘邦。

因为,从他们第一次见面,张良就发现,他给人说话,别人往往听不懂,只有刘邦一听就懂。他说一个字,刘邦都能明白是啥意思。

张良说刘邦这种本事,是“天授”。他本来是要见楚王景驹的,一见刘邦之后,再也不去了。

刘邦能听懂什么?

其实就是这个忍字。

未见张良之前的刘邦,很冲的,被人说话惹他不高兴,他就不高兴。没情商的话他未必听。

但是见了张良之后,哪怕别人骂他侮辱他,他都和气地问:“为之奈何?”你说怎么办?

别人当然说,刘邦就说善。有一次没忍住,大怒,但张良只使了个眼色,刘邦马上明白。

韩信一举拿下齐国之后,派使者请求刘邦,说齐地太大,很难管理,名不正则号令不行,请封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刘邦大怒,当场骂人,脏话封什么假王,张良一个眼色,刘邦立即转口说,要封就封“真王”,把韩信封为齐王。

这就是忍。

这个观点是大才子苏东坡提出来的。

他写了一篇非常牛气的文章,叫《留侯论》。

说古来豪杰,必有过人之处。但一个人,尤其这种豪杰之士,最大的困难是克服不了自己,不能忍。人一生会遇上很多事,比如被人侮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不是勇气。

真正的勇气是 ,不管什么事,突然降临而不惊,无故受辱而不生气——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人知道自己的身体有大用,有大志向,不会因为这些小事浪费生命。

最初的张良,是不懂这个道理的。

让他明白这个道理的,是司马迁所写的那个故事里的老人。那老人,三番五次试探张良,并不是为了给他什么书什么兵法,而是教会他忍。因为韩亡之后,秦国锋芒毕露,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而张良反而逞匹夫之勇去刺杀秦始皇,这就是不能忍。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为什么呢,因为不值得。张良是盖世之才,不去做伊尹、姜太公之谋,却去学荆轲、聂政,他没死,那时侥幸。

所以,老人要教他忍。所以,三番五次把鞋子扔下去,让张良去捡,还让让给穿鞋子,这是以倨傲鲜腆挫张良的锋芒。

看到张良能忍之后,老人说“孺子可教也”。

古往今来,能忍的人,都能干大事,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说:“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不打了,回去了。因为国君能忍人所不能忍,老百姓一定团结,打不败。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是因为他知道,有报仇之志,还不能受辱忍敌,那是匹夫之勇,一死了之而已。

老人就是想折挫张良的少年刚锐之气,使他忍小忿而就大谋。

你想啊,张良又不认识这老人,突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让他做仆妾之役,换成谁都不能忍,即便秦始皇也不能不惊,项羽也不能不怒。

但张良竟然忍了。

所以,张良学会了人生干大事的精髓。

那么刘邦之所以能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刘邦能忍,即便一直失败,他也能忍住怒气,把这所有的憋屈化为韧劲,重新站起来。

忍,其实就是韧。

项羽没这个特点,啥事都不能忍。你如果仔细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会发现项羽动不动就“怒”,“大怒”,简直怒气冲天,每天都在生气。

生气的人就暴躁,暴躁则不深思,不深思则不懂迂回,什么事都想打一架而解决,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迟早锋芒不见。

刘邦反其道而行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一战而定天下,前面的失败没什么,最后的胜利才是胜利。

刘邦这种特点,苏东坡说是张良教的。

刘邦原本也爱生气,比如前面讲过的,韩信求封齐王,刘邦发怒,见于词色。可见他还是有刚强不忍之气,如果不是张良在旁边,就闯了大祸。

司马迁非常好奇张良的长相,他以为张良能扛着大铁椎去刺杀秦始皇,肯定是魁梧有勇力的,但不料张良却状貌如妇人女子,这跟他的志气不相称,但这恰恰就是张良的过人之处,是张良之所以为张良的秘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