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科举就绕不开杭州这个姓氏
发布时间:2025-07-18 20:04 浏览量:1
在杭州萧山一带,尤曾流传着一句让所有读书人既敬畏又无奈的俚语——“无来不放榜”。
这句看似夸张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当年的科举金榜上没有姓“来”的考生,那这榜单怕是还没发完。
一个姓氏,何以有如此底气,敢与整个江南的才子们叫板?这并非空穴来风的乡野传说,而是一段尘封在厚重家谱里,跨越800年的硬核家族奋斗史。故事的起点,不是金榜题名时,而是一场壮志未酬的悲怆离别,和一个我们都熟悉的大词人——辛弃疾。
来氏源流
故事要从南宋说起。
那是一个让无数爱国者扼腕的时代,半壁江山沦丧,临安朝廷却耽于享乐,醉生梦死。在这样的浊世里,总有清流砥柱。一位名叫来廷绍的官员,便是其中之一。他原籍河南,生于江西,心中燃烧的,却是收复故土、重整山河的烈火。
来廷绍“幼负奇才,忠愤激烈”,这股劲儿,让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知己——“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
两人一见如故,在那个文恬武嬉的年代,他们是彼此眼中唯一的光。辛弃疾懂来廷绍的“壮志愤愤”,来廷绍也敬佩辛弃疾的“忠诚烈烈”。公元1201年,当来廷绍被任命为绍兴知府时,时任浙东安抚使的辛弃疾欣喜若狂,对人说:“来君来,事济矣,祖宗耻,可雪矣!”——我的朋友来了,大事可成,国仇家恨,可以洗雪了!
然而,命运却开了一个最残酷的玩笑。
来廷绍还未赴任,便一病不起。“出师未捷身先死”,成了他一生最沉重的注脚。嘉泰二年(1202年),在萧山祗园寺的病榻上,他自知大限将至,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首诗:
“病卧僧房两月多,英雄壮气渐消磨。昨曾饮药疑尝胆,今天披衣似挽戈。吩咐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此心不死谁如我,临了连呼三渡河。”
“渡河”,在南宋,是一个有着千钧之重的词。它意味着北伐,意味着收复失地,是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呐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来廷绍拒绝了僧人的超度佛号,用尽最后力气,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这三声呼喊,是一个爱国者对这个世界最深沉的遗恨与不甘。
挚友离世,辛弃疾悲痛欲绝,亲笔为他写下墓志铭:“皇天不整兮夺其年,国步艰难兮谁共力。”——老天不公啊,夺走了他的生命;国事如此艰难,今后我还能与谁并肩作战?
来廷绍被葬于湘湖之畔。他的长子来师安为父守墓,从此“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一个传奇家族的种子,就这样,在一位英雄未竟的遗志与悲愤中,悄然埋下。
英雄的悲愤,可以成为后代的精神图腾,但要将一个家族推向持续数百年的高峰,仅有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
这套系统的构建者,出现在明初。他叫来励,来氏第八世孙。
来励选择了一条与先祖不同的路——隐居不仕。他深刻地意识到,要想让家族摆脱个体命运的沉浮,必须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文化内核。他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为核心,创立了义学,规定来氏子弟无论贫富,一律免费入学。
更重要的是,他为整个家族写下了一部“根本大法”——《四训八戒》。
这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哲学,而是极其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准则:
关于敬祖: “庙安神,墓葬魄……碑断灭须重刻,树无攀折。”——祖宗祠堂与坟墓是家族的根,一草一木都不能亵渎。这是告诉后人,永远不要忘记你从哪里来。关于睦族: “族睦家必振,勿为毫厘,辄起争衅。”——家族内部要团结,对有困难的亲族必须周济。但对于屡教不改、败坏家风的“害群之马”,则“斥为路人不重认”,直接开除“族籍”。这套机制,既有温情,又有铁腕。关于修身: “谨言慎行……酒以合欢,五行七行,斯可已而。”——为人处世要谨慎,喝酒助兴可以,但要适可而止,绝不能因醉酒而胡言乱语,惹祸上身。关于读书: “人不知学,是曰面墙……我告我后,勿绝书香。” “书则必读,田则必耕。惟此二者,可以为生。”——这几条是核心中的核心。不学习,就像面对一堵墙,寸步难行。来氏子孙,必须读书,也必须劳动,两条腿走路,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套“四训八戒”,将先祖来廷绍那种“忠愤激烈”的家国情怀,细化为了每一代人都能遵守的日常规范。它尊祖、睦族、修身、重教,构成了一个强大而稳定的文化闭环。
正是这套看似朴素的“密码”,开启了来氏家族长达数百年的辉煌。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当精神的种子遇上制度的沃土,开出的花朵注定惊艳。
从南宋到晚清的700年间,萧山来氏这座“人才工厂”的成果,足以让任何家族望尘莫及。据那本厚达60册、重修四次的《萧山来氏家谱》记载,其家族功名成就如下:
功名类别人数备注文进士21人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功名武进士3人合计进士24人“一门二十四进士”美誉的由来文举人39人
武举人18人
合计举人57人
贡生97人由地方选拔入国子监的优秀生员受朝廷敕封官员387人家族影响力巨大的直接证明
这个数据背后,是明代官至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的来宗道,是累官至江西右布政使的来三聘……是一个个在历史中留下印记的名字。
在来氏最鼎盛的时期,据说每逢朝廷开科取士,金榜之上,来氏子弟竟能占据录取总数的六分之一。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霸家族,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无来不放榜”的说法,正是源于此。它既是旁观者的惊叹,或许,也夹杂着一丝其他考生的“甜蜜的烦恼”。
一个家族的命运,就这样与国运紧密相连。从一位英雄先祖“渡河”的悲壮呐喊开始,到一个家族用“诗书继世”的方式,在和平年代里,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先辈光宗耀祖、报效国家的宏愿。
800多年过去,科举早已成为历史。但当我们今天回望萧山来氏的传奇,看到的不仅是惊人的数据,更是一个家族如何将一份悲壮的遗志,通过严谨的家风家训,转化为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文化力量。
那句“临了连呼三渡河”,是来氏的起点,也是他们的精神原点。或许,这才是萧山来氏真正的“成功密码”——一个家族,只要精神的火炬不灭,总能找到照亮前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