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分高考生涌向技校,争抢编制岗位,内卷到底有多夸张?
发布时间:2025-07-18 01:43 浏览量:1
你可能难以想象,在今年的高考录取季,600分的顶尖考生们不再执着于名牌大学,而是一窝蜂冲进了技校、职业学院、军士和警校,只为毕业能捧上那份铁饭碗。
甚至出现了985高校毕业生回头报名技校、职校深造的奇观。
不仅上海海关学院和北京警察学院的录取分数线飙涨到直逼甚至反超985、211的地步,连绍兴小地方定向培养老师的分也能干到654。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考学选择,而是中国年轻人切换人生赛道的一次集体选择。
在我们熟悉的社会剧本里,“高分上名校”基本就是人生的成功密码。
可这几年,剧本突然崩塌了。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不少人,成绩优秀却主动放弃名校,而去报考那些号称“毕业就有编制”、或者“入学即入伍”的院校?
连你爸妈、爷爷辈讲求的那些金科玉律,好像也靠不住了。
越来越多的少年人开始在高考志愿最重要的时间点,为了以后能“有编制”提前按下保底键。
而职校、军校、警校、海关学院这些曾经不被高分考生青睐的选择,却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
你如果去翻新闻,今年全国各地,这种考学路线的“反常”现象简直不要太多。
绍兴文理学院今年为上虞定向培养的小学全科老师,分数一下干到654分,让无数师范生酸到掉牙。
再看江苏高考录取,上海海关学院的两个专业组,最低都卡在648分、657分,远超部分985高校。
北京警察学院男女生公安专业的录取最高分,也双双破600分。
这种景象放在五年前,谁能想到?
那会儿,这些学校、这些专业还被无数家长嫌弃“没出息”,“不够体面”。
现在大家全都真香。
问题是,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如果说之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但今年以及未来几年,这独木桥是真的变窄了。
根据官方预测数据,2026年起,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会长期稳定在1600万人以上。
和十年前比,这数字翻倍——试着想想,高学历、同水平的年轻人一下子扩容一倍,会带来多大就业压力?
今年2025年,也有1222万高校毕业生,大学生群体已占城镇新增劳动力的90%。
那些“只要熬过高考就能安枕无忧”的幻觉,已经彻底被现实击碎。
于是,年轻人用脚做出了选择。
他们不再幻想“可能的未来红利”,而是把所有精力放在“马上能拿到的铁饭碗”上。
有编制的、能直接对口就业的职业成了选志愿第一标准。
比如定向培养军士的武昌职业学院,直接承诺“入学即入伍、三年授士官”——你说这样的安全感哪所普通大学给得了?
哪个家长不心动?
就连“专业热度”排序都被颠覆了。
以往的热门专业,是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商科、传媒。
可现在,警校、海关学院、师范、医学、检察、法院系统、军警学校等全成了高分抢手货。
报考这些学校,不再只是一群家里有“关系网”的孩子在内卷,而是广大高分考生真真正正地“扎堆冲刺”,连往届985毕业生都弯腰来挤。
更有意思的,是高分考生的目标变得前所未有地务实。
一个江西的男孩,高考成绩636分,家庭普通,不敢冒险选名校,毅然报考定向培养军士,本科学位不要了,先捧编制后再说。
还有不少考上海海关学院的孩子,他们明里暗里,都在打听“这个学校能直接分配到海关吗?
毕业真的能直接体制内吗?”
你说这不是“时代投射”吗?
每一届的青年,其实都在用自己的选项,展示社会的真实焦虑。
还有些人心里一定会想,“这得多焦虑啊,600分的天之骄子去技校,是不是太委屈了?”
可事实证明,人家一点都不糊涂。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是白白送到谁手上的。
你回头看,哪个行业不是拜时代红利所赐?
2008年那会儿,全国大基建铺开,土木工程成了高分专业,毕业就是香饽饽——可如今城镇化放缓,土木工程生就业难得一塌糊涂;零几年中国刚进世贸,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语“直通外企”,外企才子风光无限,可现在这些专业,想拿当初的工资大都天方夜谭了。
时代在变,风口也一刻不停地换。
很多你眼里今天铁定赚钱的专业,等你毕业时很可能早已落伍。
不可否认,当下的“考编热”,确实是社会压力催生的产物。
从中学卷到大学,从毕业生卷到准大学生,甚至不少高中开始开设“公务员认识课”,实验室里还没学会点火就先学如何写政审材料。
这令人哭笑不得,却又无法置身事外。
互联网和自媒体强化了这种焦虑,“你不早点想办法上岸,未来就等着985失业、学历贬值、啃老”——换作任何普通家庭,哪个敢掉以轻心?
但把未来全都提前锁死,真的是对的吗?
每轮风口过去之后,都是一地鸡毛。
太多人成了浪潮翻涌下的“码头工人”,刚入学还在风头,毕业时行业却已人满为患。
这提醒我们,高分不是万能伞,体制也不是永远的庇护所。
历史不会给所有人重复的剧本。
那么,再往前一步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未来五年真正的风口?
如果还纯粹迷信那些流量热点、小道消息,大概率只会一场空。
真正靠谱的判断,其实得回头看国家的路怎么铺。
中国自1953年起,每五年制定一个新的计划——谜底往往就在这里。
比如今年,“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布局,风方向极其明确: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实体经济壮大,同时全面升级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未来产业提前布局,说白了,这几年的主旋律就是——科技强国、产业升级!
所以你不难发现,跟所有攀比土地、人口规模的旧规则不同,真正左右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是谁能攥住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链最核心的那几个环节。
如果你身边有在美股港股投资、做产品研发的亲友,大概率都能叨叨出同一个行业焦点: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电子通信。
这些都是全球科技博弈最激烈的赛道,也是人才最大缺口的领域。
哪怕你技术牛,有志向,迟早都能进得了高处。
最近,相关政策也是接连落地。
“双一流”高校又要扩招2万人,绝大多数指标给到了理工科专业。
强基计划扩展到各大高校,数理化三门成重点,只要其中一门够强,哪怕综合分数不高,也能破格进名校。
国家就是在极力抢占科技、基础学科人才的蓄水池。
任正非的那句话听着很老土,但如今再看却很真切:“国家就像一棵大树,基础科研是根,叶子再繁茂,没有根系,一阵风就倒。”
说到底,铁饭碗值得追吗?
一定值;但时代的铁饭碗,谁也不是永恒的赢家。
体制好,体制外一样有天地。
重要的是,不要在自己最有选择自由的年纪,就提前把世界关死。
不如多了解行业,多与不同年代的人聊聊,用脚和头脑一起做出判断。
如果是我,看到今年那些600分的考生扎堆考编制,感慨肯定有,但更多是敬畏与清醒。
社会转型期里,没有绝对安全的避风港,只能不断接受新的未知。
无论你身处哪个城市,用什么分数、在怎样的选项面前,唯一的法宝都是: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本事,理解变化的规则,然后作出属于自己的判断。
体制内体制外,不过是人生不同剧本,核心是你有无安身立命的本事和底气。
身为过来人,深知这样的拐点总在不经意处到来。
如果说以前的高考是人生拐点,那么现在每一个志愿填报、每一次重新选择,都是为未来剧本写新“草稿”。
别人的剧本参考可以有,但别忘记,自己的故事还得自己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