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朱敦儒经典诗词,半生疏狂半生悟,阅尽悲欢离合
发布时间:2025-07-16 16:28 浏览量:1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朱敦儒一生极具传奇色彩,本是洛阳才子,富贵闲人。金兵入境,宋室南迁,出仕报国,因主战而被罢官。秦桧以其子笼络要挟,不得已朱敦儒只得复仕,士林皆不耻。不久秦桧死了,清算党羽时朱敦儒受到牵连,只得归山终老。从“且插梅花醉洛阳”,到“一任梅花作雪飞”,可谓哀莫大于心死。“曲指八旬将到”,他写下最后一首词,可谓人生如梦,万事皆空。
01
相见欢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靖康乱起,北宋灭亡,士人纷纷南奔。朱敦儒虽未入仕,亦离开家乡洛阳,南奔避乱。他取道淮阴、扬州,渡江来到金陵,乃作此词。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云:"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独有偶,当朱敦儒登上金陵西楼时,他心中也有深沉的寂寞之感,故对后主词独有会心。然而李后主月夜登楼,面对着梧桐深院,感触的仅是离愁。朱敦儒在夕阳西下时登楼,面对着万里秋色和滚滚东流的大江,其感触更加深广。
此时此刻,中原已经沦陷,徽、钦二帝已被金人掳去,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匆匆登基的高宗为避金兵逃至扬州,国家形势危若累卵。朱敦儒早年曾在洛阳度过"花间相见酒家眠"(《临江仙》)的潇洒岁月,如今逃难奔窜,心绪纷乱。下片直叙时局:中原纷乱,衣冠奔崩,何时才能恢复正常?于是词人潸然泪下,并希望萧瑟秋风将他的泪水吹向北方,洒向扬州。扬州是朱敦儒的祖籍,此时又是高宗的驻践之地,也是南宋军民抵御金兵的前线。朱敦儒南奔途经扬州时,一定见过难民络绎、鸡犬不宁的景象。凡此种种,都使词人将万千思绪集中于扬州。清人陈廷焯评此词曰:"希真词最清淡,惟此章笔力雄大,气韵苍凉,悲歌慷慨,情见乎词。"(《云韶集》)堪称确评。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02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南宋·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创作背景
绍兴十六年(1146年),秦桧等人陷害李光等主战派,朱敦儒因“与李光交通”被罢官,绍兴十九年(1149年)致仕,在嘉禾(今浙江嘉兴)隐居。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他以75岁高龄被秦桧起用为鸿胪少卿。但起用还不到一个月,秦桧突然死去。他第二天就被罢免致仕,这是他第二次被罢官,为他一生的大污点。朱敦儒因此被当时与后人另眼相看。
据现有材料,他很可能活到近百岁。那么他第二次被罢以后至少又活了十五至二十余年。这期间,他在嘉禾城南放鹤洲筑别墅,其创作主要写隐居生活情趣,反映他生活与思想的另一侧面。这首词即写于这段时间内。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是南宋词人朱敦儒所作的一首词。这首小词以散文语句入词,表现了词人暮年对世情的一种彻悟,流露出一种闲适旷远的风致。起首二句是饱含辛酸的笔触,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接下来,笔锋一转,把世事人情的种种变化与表现归结为“命”的力量。结语两句,则又是天道无常,陷入更深的叹息。这首词对仗工整,比喻熨贴而自然,自然流转,若不经意,全词如骏马注坡,一气直下,上下文的议论,亦使得对应句尤其清新有趣。
浅析:
作者朱敦儒,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文学家,词人。早年颇为清高自负,数度辞官不出,后在众人劝说下,终于踏入仕途,但随后又陷于政治争斗漩涡之中,最后被免官。他倒也无所谓,闲居田园,过着悠哉游哉的闲适生活。这词就是其在暮年闲居期间所写。
整收词大致是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人生短暂,要享受过程,而不必太在意结果。人应该要活在当下,要珍惜眼前一切美好的东西。至于结果和未来,顺其自然就好。
03
《鹧鸪天》
宋 朱敦儒
唱得梨园绝代声。前chao惟数李夫人。
自从惊破霓裳后,楚秦吴歌扇里新。
秦嶂雁,越溪砧。西风北客两飘零。
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
北宋末年,在梨园中唱得最好的,要数名家李师师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李师师也流落到江南,在她的歌扇中新增添了南方听众喜欢的吴楚歌曲。
听着北飞大雁的哀鸣和南方女子的捣衣声,在西风中,我们两个流落南方的北客,痛感自己的飘零生活。我在酒桌上忽然听到北方熟悉的乐曲时,在颓放中停下酒杯,忍不住泪水沾满了衣巾。
这首小词低回宛转深切感人。词人当写于南渡之后,他怀念从前的繁华,悲叹流寓的凄楚,字里行间流注着绵绵不尽的哀思。
04
望江南/忆江南
宋代:朱敦儒
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
浮世事,能有几多长。白日明朝依旧在,黄花非晚是重阳。不用苦思量。
朱敦儒(1081–1159)生于北宋末,经历靖康之乱后南渡。晚年因政治波折(如被弹劾罢官)退居嘉禾(今浙江嘉兴),词风转向超脱淡泊。此词即写于隐居时期,反映其看透世事后的豁达心境。
上片:以夏日炎昼、月夜清凉为背景,描绘露宿荷塘的闲适。“露卧莲叶”“芙蓉香细”勾勒出静谧的江南夏夜,以“枕上是仙乡”暗喻远离尘嚣的隐逸之乐。
下片:由景入情,感慨人生短暂(“浮世事,能有几多长”),却以“白日明朝依旧在”暗喻自然永恒,末句“不用苦思量”点明放下执念、顺其自然的哲理。
05
《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
宋·朱敦儒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诗词大意:
每天都有酒,终日在鲜花盛开的小花圃里喝醉。
自己唱歌自己跳舞,自己乐得开怀大笑,最令人高兴的是没有烦事牵挂,没有琐碎羁绊。
一生中能有几回短暂的美丽的梦,多少奇人异士都不免归到黄泉。
人生不用计较太多,只要把现在的欢乐时光过好就行了。
06
好事近·渔父词
宋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是宋代词人朱敦儒创作的组词《渔父词》中的一首,通过描述自己脱离红尘、选择隐士生活的行为,表达出对尘世的厌弃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之情。词的开篇“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摇首”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红尘的不屑与决然的背离。他如同一个看透尘世纷扰的智者,以一种坚决的姿态拒绝再被红尘的琐事所羁绊。“醒醉更无时节”进一步强调了他脱离尘世规则后的自由状态。在尘世中,人们的醒醉往往受到社会规范、礼仪等的约束,而词人现在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自己的状态,这反映出他对自由的极度渴望。
朱敦儒曾作渔父词六首,这首是其中之一。作者退隐之后,对于国事逐渐淡漠,晚年长期住在嘉禾南湖畔,过着远离俗世的隐士生活,这首词就是他的生活写照。词中描绘自由往来、闲适垂钓的渔父形象,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追求安闲自得的态度。该词语调清新,人物风致、景物韵味细腻自然,跃然纸上。
正如近代梁启勋《词学》所评:"活画一题中人,呼之欲出。轻描淡写,毫不费力,不见斧凿痕,又无烟火气,真可谓'天然去雕饰'者矣。"
07
《念奴娇》
宋·朱敦儒
晚凉可爱,是黄昏人静,风生蘋叶。谁做秋声穿细柳?初听寒蝉凄切。旋采芙蓉,重熏沉水,暗里香交彻。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
老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可惜良宵人不见,角枕烂衾虚设。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银河西去,画楼残角呜咽。
08
减字木兰花
宋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此词上片化用前人诗句,以年老诗人自称,表示对春风桃李毫无兴趣。下片写词人听到优美的琵琶声之后,陶醉如白居易听琵琶曲而泪湿青衫,触动几多情怀不禁泪流满面,暗含一种感人至深的爱国激情。全词用典灵活、自然、贴切,词风明快,内容安排层次清楚。
这首词意境苍凉,风格悲壮。词人并非为自己的沦落感喟,而是痛心于祖国山河的破碎而又无力回天。今天读着它,似乎还清晰得感受到词人心灵的颤动。
09
临江仙·堪笑一场颠倒梦
朱敦儒〔宋代〕
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
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匆匆西沉。
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译:
世事短暂,如春梦一般转瞬即逝。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不要计较自己的辛勤劳苦,万事本来已命中注定。
有幸遇到三杯美酒,又邂逅了一朵含苞初放的鲜花。短暂的欢乐相聚是如此的亲切,至于明天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了。
10
《鹧鸪天·西都作》
宋代 ·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鹧鸪天·西都作》是北宋词人朱敦儒作于西都(今洛阳)的词。 上片主要写作者在洛阳时纵情于山水,豪放不羁的生活;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现作者赛神仙的淡泊胸怀。全词表达了词人对权贵的不屑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和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