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场上的那些奇葩事

发布时间:2025-07-11 19:15  浏览量:1

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江南贡院。八月的溽暑蒸腾着数千号舍,空气粘稠得如同凝固的墨汁。一位出身八旗的考生,正襟危坐在逼仄的号舍内,额上细密的汗珠滚落,也顾不得擦拭。首场《四书》题的文章已到了收尾的关键,他深吸一口气,笔走龙蛇,将胸中酝酿已久的锦绣文字倾泻于卷上。墨色饱满,字迹工整,行文气势磅礴,他自己都暗暗喝彩。誊录已毕,他小心翼翼地将试卷摊在狭小的桌板上,准备最后通览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就在这心神稍定的片刻,他下意识地伸手去端放在角落的粗陶茶杯,想润一润干渴的喉咙。或许是精神高度集中后的片刻松弛,或许是汗水模糊了视线,手肘不经意间碰到了杯沿!只听“哐当”一声脆响,半杯温热的茶水不偏不倚,尽数泼洒在那张刚刚誊写完毕、墨迹犹新的试卷之上!

刹那间,时间仿佛凝固了。那考生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瞳孔因极度的惊骇而放大。他眼睁睁看着茶水迅速洇开,墨迹如同被扼住咽喉般扭曲、晕染、模糊一片。精心构筑的经义文章,转瞬化作一团团难以辨认的污迹,字不成行,句不成章。数月乃至数年的心血,功名富贵的指望,仿佛也随着那泼洒的茶水,在眼前蒸发殆尽。

“啊——!”一声凄厉绝望的哀嚎从他喉咙深处迸发,惊动了整个号巷。他手忙脚乱地试图挽救,用袖子去吸,却只让污迹扩散得更快更糟。慌乱中,他瞥见矮屋的檐角尚有一丝阳光,情急之下,竟不顾考场规矩,冲出号舍,将那张湿漉漉、墨糊糊的试卷摊开在矮屋的瓦片上,祈求这江南八月的骄阳能迅速将它晒干,或许……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然而,命运似乎对他开了一个极其残酷的玩笑。试卷刚在瓦片上铺开,还未及阳光施展威力,天空骤然掠过一道巨大的阴影!一只矫健的苍鹰,似乎被这突兀出现的“白斑”吸引,猛地俯冲而下,铁钩般的利爪精准地抓住了那张轻飘飘的试卷!

“不!还给我!”考生目眦欲裂,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踉跄着扑向空中。但一切徒劳。那试卷在苍鹰爪下,如同断线的纸鸢,被带离了矮屋,凌空而起。更令人绝望的是,空中盘旋的其他几只鹰隼也被惊动,纷纷扑向这突如其来的“猎物”。数只猛禽在半空中围绕着那张试卷上下翻飞,利爪撕扯,尖喙争抢。考生只能瘫坐在地,眼睁睁看着承载着他全部希望与心血的试卷,如同风中残蝶,被几只巨鹰在空中肆意撕扯、破碎,化作漫天飞舞的纸屑。

巨大的悲恸过后,求生的本能让他挣扎着爬起。他踉跄着奔向监临官所在的大堂,涕泪横流,哀告着这不可思议的飞来横祸,恳求监临官格外开恩,补发一份试卷,让他重写。

大堂之上,气氛凝重。监临官和众考官听闻此事,无不惊愕,面面相觑。这等奇事,闻所未闻。然而,短暂的震惊之后,是程序性的冰冷。主事的监临官在查清了事情经过后,无奈地摇了摇头:“此事实在离奇,然科场自有法度。试卷既已交于你手,损毁遗失,皆由考生自担其责。况且,”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推诿,“本官翻阅典章,从未有因……因鹰叼卷而补给试卷之先例。此乃天意,非人力可违,本官爱莫能助。”

“天意?”考生瘫软在地,喃喃自语,眼中最后一点光亮也熄灭了。周围有同情的目光,也有事不关己的冷漠,更有人低声议论:“旗人素来喜换打猎,莫非真有因果报应?”这无端的猜测,更如一把盐撒在他鲜血淋漓的心口。他最终被搀扶着,如同失了魂魄般,离开了这座曾承载无限梦想,此刻却只余绝望的贡院。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说,这都是瞎编的啥玩意,哪有这么离奇的事情。是的,当我初看到史料之时,也觉得不可思议,但史书的的确确如此记载的。

乃今年辛卯正科,江南场中状元新号,有某旗生于誊正首艺后,不知如何,将杯中之茶泼翻卷上,一时惊慌失措,遂将卷子晒诸矮屋之上,适一鹰振翅而过,摄至空中,几如纸鸢之临空飞舞,既而四五鹰互相争夺,将卷撕破。……本生号哭不已,求监临官补给,监临以向无是例,不允所求。……有谓旗人喜猎,故有是报者,安得获是鹰而质之?

——(清)吴友如:《吴友如画报》(下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第10页。

这位辛卯科江南乡试旗生的悲惨遭遇,在明清五百年的科举史上,竟非孤例。翻阅史料,试卷遭遇离奇“劫难”的故事比比皆是,甚至连老鹰叼走试卷的案例就多次发生。

康熙辛卯之前不久的某年,又一考生在明远楼下领到试卷后,欣喜摩挲审视,忽一鹰从天而降,将卷摄去。该生大惊失色,赶紧向考官钱阁学求助。启知钱阁学听闻之后,认为这是冤孽在作怪,不但不不发试卷,还命令该生以后也不准参加科举,以免遭到阴谴。

钱阁学谓此中必有冤孽,不然何若是之巧而且奇耶,谕令该生以后不必应试,免遭阴谴。

——(清)吴友如等:《《点石斋画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第1528页

科场上的意外时有发生,且方式各种各样。

唐代咸通四年(863年),太尉房绾之孙房珝,因为是权贵之家,已经内定名次,只需要完成考试即可。却在誊录环节突遭横祸——屋顶落泥,不偏不倚砸翻砚台,污损试卷!主考官虽看重其家世才学,且只推荐他一人,但最终也未能为他争取到重考机会。

明嘉靖年间,会稽才子范春,首场文章誊写完毕,答题非常顺利,自以为解元唾手可得。不料忽然起了一阵飙风,试卷被卷走,无处可寻,最终他也只能投笔长叹:“命也。”黯然离场。

咸丰戊午科(1858年),一名考生在交卷途中,双手捧着试卷,边看边前行,沉浸于文章之中。忽一阵风来,将试卷吹走,愈吹愈高,如一匹白练,摇曳空中。那考生也只能望着空中嚎哭,却无可奈何,而当时正值交卷的高峰期,诸多考生都见证者。

康熙辛卯年(1711年)江南乡试,一名考生在上厕所,将试卷置于袋中挂于壁上,并叮嘱邻号帮忙注意看管(我们都知道科举时,每个考号里面的有恭桶,从这条记录来看,也有单独设置厕所的情况)。这名考生上完厕所回来时,帘帐都完好,但试卷却不翼而飞!监临官派人严查,却无没有任何结果。诡异的是,不久后,这张卷子竟从空中飞落道西文场,落地时已经变成了两截。该考生请求换卷,监临官以认为“其中有鬼神,换卷无益”,五一拒绝了他,并令他出考场。

午后闻棠字号中声甚哗,知某号失卷,监临遣官严查,遍查无有,询之本生云,巳作二稿,因如厕,置卷袋中,挂壁上,布帘密钉,嘱邻号代看,归而布帘如故,卷袋亦如故而中已空,询邻号生,其一弗知,一云,甫去,即有人似揭号帘者,语以号中人如厕,其人遂去,未见入号也。少顷,至公堂传谕云:棠字号所失卷,已自空中飞落西文场,裂为二矣。此生求换卷,监临某公曰:“其中有鬼神,换卷无益。”俟开门,令扶出。

——(清)徐昆:《遁斋随笔》卷下,载《笔记小说大观丛刊》第十四编第十册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关于考场意外的真实记载时,看到的不仅是天意弄人的无常,更是一个庞大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冷漠。制度的设计本意在于保证考试过程的“程序公正”(糊名、誊录、锁院),却缺乏对考生个体遭遇不可抗力或意外事故的关怀与救济机制。一旦试卷在考生手中或交卷途中损毁遗失,无论原因多么离奇、过程多么无辜,责任和后果几乎完全由考生个人承担。

更令人齿冷的是“鬼神报应”论调的荒谬,面对突发的意外,掌握话语权的考官往往将其归咎于考生个人的“冤孽”、“阴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