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中“滥竽充数”的大仙,原本作恶多端,最后却得位列仙班

发布时间:2025-07-10 23:50  浏览量:1

八仙,似乎谁都熟。曹国舅,倒不是最有戏的那个,却总能引发争议。其他七仙,譬如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形象鲜明,从底层到风雅,哪一样都让听故事的老人小孩叨咕得顺嘴。不过曹国舅到这儿,总觉得气质格格不入,明明是出身极贵,说混也是混进来的,偏偏流传这么久,还屹立不倒。为啥?

北宋的宫廷史料,零星能找到曹国舅的真实名字和身份。祖上曹彬,赫赫有名,靖康年间官场波折绕都绕不过去。按惯例,像他这样的皇亲国戚,不仅行走京师有特权,士林乃至外戚圈子里,也要给几分面子。曹家在宋朝的家世地位,民间传说写再多都嫌保守。

他身边的故事,版本太多。有一支,说他弟弟曹景植仗权作恶,横行市井,抢夺百姓、敛财霸人,事闹大了,轮到包拯出马。这位铁面无私的老包,查案从不手软。曹家兄弟被一并逮到开封府,人生直接来了个急刹车。曹国舅虽没落到被抄家问斩,但功名利禄都成空,还背上个包袱,路上让人指点。那阵子,街头巷尾,议论不绝。

有人说这就算改造了,谁知道是不是真心的?曹国舅失势之后,传言他进山修行,吃素布衣、自省忏悔。山林清修,荒野里很难混饭。但到底是皇族出身,早年风光照进回忆,能不能脱得下身上的浮华,有人怀疑。

这时候,汉钟离和吕洞宾来了。或许,他们走水路山路,同道中人总会相遇吧。两位仙人见曹国舅低头苦修,问了一句“修行干啥?”曹国舅答:“只求脱尘世,心中宁静。”听他说完,汉钟离点了点头,吕洞宾以袖掩面。有一种感慨是,这种人是不是时运不济才想修善,还是骨子里懒得争名夺利?其实想明白没那么容易。

不过,还有另一个故事。说曹国舅从小安静,厌恶城里的繁华。他弟弟出事以后,早已心灰意冷,自觉不耻那权势之名,早早避入深山,清修独处。仙人见他本无多少过失的痕迹,只是历练还不够,就顺手提点了一把。这个版本冷淡不少,缺了人情味,倒也干脆。而现实是,这种不爱热闹的官宦子弟,真能忍住寂寞吗?

案头查到的史籍,比如《太平广记》、《历朝志怪录》,两种说法并存。虽然民间戏台上传唱,曹国舅多半是前者形象,说是犯了错才修行,投射的可能是大家对“但有悔改,终有归宿”这种复杂心态的理解。实际上,北宋中后期的政治风气,外戚和士大夫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要论清白,反倒难说谁比谁干净。

但八仙的故事,一到曹国舅这,多少有点“不公平”。你看,吕洞宾原是江南书生,铁拐李颠沛流离,蓝采和贫寒疯癫,张果老隐逸村野,韩湘子自甘超脱。唯独曹国舅,这位有血有肉的皇室成员,几乎不用受太多苦难,顶多官场失意、名声丢了。他不算典型的“苦尽甘来”,更多还是命好。

再说清修,古今不少书才子、隐士,动不动说逃避繁华,结果还是靠家底撑着。宋朝城市生活奢靡,讲究排场,街头小贩都谙熟官宦恩怨。曹国舅换山野为居,是修心还是避世,只好各自见解。放到今天,用不着斟酌,谁遇上权势变革都得想法自保,要是真心悔过,怎么没人写后半生的清苦?现存文献割裂的地方太多,曹国舅有没有在山里真清修十余年?逻辑上断不开,但人性难测。

讲八仙队伍,“被质疑是滥竽充数”的基本就他一个。偏偏这样还让他在民间流传最广,也实在耐人寻味。或许正因如此,他代表的不是至善至美,只是一种欠缺,一种人性的打补丁,才更有现代感。大家喜欢奇人轶事太多,倒对这种混沌身份有点包容。

倒是曹国舅身上那块阴阳板,近年被解读出许多含义。有人说象征皇权与道统的结合,也有人干脆当它风水罗盘使。可据看看北宋仪制,宦官权贵常常随身佩物,未必有太多高深寓意,无外乎身份标签。网上查得到的说法版本杂,但没见哪个主线里把这块板看的比他身份本身还重要。也是奇怪,符号符号,说多了就淡了。

至于八仙成仙后的“人间气”,曹国舅总有点游离。史实中的曹家人不可能彻底脱离政治旋涡,哪怕修行再久,牵连还在。同理,修道也好,忏悔也罢,换个环境未必能真正自新。反倒是粗中有细的李铁拐,善良凡俗的张果老,形象统一,故事生动。曹国舅处在八仙队伍里,像个异数——规矩与宽松、清高与庸俗、罪与赎的夹缝间随时晃荡。

“洗白”这个说法套在曹国舅身上,有点用力过猛。有人拿他当混入神仙队伍的幸运儿,有人又觉得他是被八卦拖累的正面典型。网络上各种戏说甚至综艺剧里,都爱给这位国舅安插个“改过自新”的桥段,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现代观众对传统的再制造。就连他的神仙原型,据近些学者比对,或许是民间某些历史人物的集合体。拼贴感非常明显。

去年有直播节目,临场演员扮曹国舅下乡探访扶贫村,还真有村官对他“官二代变好人”形象乐在其中。这种现实投射,难免会和八仙传说产生奇异的化学反应。难道说,只要当过坏人,再遮遮掩掩地改过,就能晋升超脱?转念一想,没那么绝对。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认同,曹国舅值得被“神化”。有人吐槽他的故事有漏洞,现实中权贵遭难多少都有办法东山再起,真要靠修道吃素,宫里权力斗争哪能全身而退?不过这些又不能全盘否定八仙故事本身的娱乐性。八仙不就图个接地气吗?

有意思的是,曹国舅形象总在历史资料与野史民间中摇摆,“苦修还是逃避?真改还是演戏?”这种不明确反倒让角色更真实。放到现代,类似“贵圈真乱但也能洗白成功”的话题,还挺能引发共鸣。这或许正是八仙之一能一直活跃在大家聊天里的原因。

说到底,曹国舅到底算不算得上真正的八仙?这问题横亘千年。杜撰还是事实,比起其他神仙来,他多了点凡人的尴尬与复杂。大家都说人无完人,难道神仙的标准就能低一点?还是说,只有带着瑕疵的修行,才被老百姓认同?

话说回头,下一个问题就蹦出来了:如果换了你,是更喜欢曹国舅这种“会犯错、知悔改”的仙人,还是更怀念那种不食人间烟火、从不跌倒的“天生神“?就算再翻老书查古网,答案也未必统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