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书法圈的“狂人”,一生临摹7万件真迹,为学书法散尽家财!

发布时间:2025-07-11 03:23  浏览量:1

在书法圈之中有一个人尽皆知的书法狂人,他就是米芾,被世人称之为“米颠”,他开创的“刷字”笔法更是让无数人为之佩服。

他其一生追求的是自由、本真的书风,是宋时期“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人物,如若说米芾是一个“离经叛道”之人,那么明时期的这一人则正好与他相反。

此人就是明代的丰坊,丰坊在书法中所走的道路与米芾与好形成相反的对比,他则是一个深入骨髓的“寻古者”。

他出生于浙江鄞县,自幼就浸润于书香之中,聪明好学,是当地有名的才子。然而他的一生,恰似他那狂放不羁的字迹,起伏跌宕,令人叹惋。

他对于书法很是痴迷,痴迷到一种什么样的地步呢,据记载,他为了收集各种古帖而不昬散尽家财。

他倾尽其家族所有的财力,去购买能够买到的书法珍品,更是捐赠了一座用于藏名家书帖的“万卷楼”,据传说在这座楼里收藏了多达近七万件书作,且都是名人书作。

然而他更是夜以继日地临摹、研习,将自己与古人紧密相连,仿佛能跨越时空与书法大师们对话。在此历经三十几年的光阴,丰坊也是在书法的造诣上达到了日益精进,他最终达到了“五体皆精”的书艺。

他的楷书,端庄秀丽,笔画规整,如建筑般严谨有序;草书则如行云流水,笔势连绵,充满灵动之美;篆书古朴典雅,线条圆润,尽显古韵;隶书方正雄健,波磔分明,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行书则兼备楷书的规矩与草书的飘逸,收放自如。

然而他将毕生的所学和所悟都倾注于这部《各体书诀册》之中,这部书册以纸本墨迹的形式存世,虽尺寸不大,却蕴含着深邃的书法奥秘。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详细阐述了楷、章草、篆、隶、草、狂草六种书体的用笔技巧、结构布局以及艺术特点等要点。

在其中有关于执笔之法,他主张 “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强调通过正确的执笔姿势来掌控笔画的力度与方向,使笔下的字充满灵动与活力。

对于书法创作的意境追求,他提出 “学书既得所传,必有所悟”,认为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心灵的抒发与感悟的表达。

在这书册当中还饱含着丰坊对传统书法的尊重与伟承之情,他认为书法的根基在于对古法的深入研习,所谓的创新应当建立在古法之上,而不是直接抛弃古法而独自另生他法。

因此在册页之中多次提及古代名家及其经典之作,为后世学习者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与借鉴。许多书法名作能立于千年经典,必有过人之处,深入学习才是正道,而不是遇难而摧毁之,现实中的所谓创新只不过是跳梁小丑,唯有古法才是正道。

丰坊的一生最大的功绩应就是他花费了毕生精力为书界收集了这么多的珍贵之作,他的性格狂放不羁,在官场中因直言进谏而屡遭挫折,被贬为平民后,他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书法创作与研究之中。

晚年时,他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将心爱的藏帖变卖,这一经历虽令人唏嘘不已,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书法的痴迷与执着。

如今再看他笔下的这部《各体书诀册》,就好像是一位跨越时空的良师益友,教导着我们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踏实前行,尊重传统,勤学苦练,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书法艺术境界。共勉之!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长河中,两位风格迥异的大师如同双子星座般交相辉映。北宋的米芾以"刷字"笔法闻名于世,其狂放不羁的"米颠"形象深入人心;而明代书法家丰坊则以截然不同的姿态,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被誉为"寻古者"的浙江鄞县才子,用毕生心血诠释了对传统书法的极致追求。

丰坊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与米芾追求自由书风不同,丰坊将全部热情倾注在对古代书法的钻研上。他痴迷书法的程度令人惊叹——为收集历代名帖不惜散尽家财,甚至捐建"万卷楼"珍藏近七万件书法珍品。这座藏书楼成为当时书法艺术的宝库,也见证了丰坊对传统的虔诚之心。

在长达三十余年的临摹研习中,丰坊实现了"五体皆精"的艺术成就。他的楷书如精工雕琢的建筑,每一笔都严谨有序;草书则似行云流水,展现出惊人的韵律感;篆书古朴典雅,线条圆润有力;隶书方正雄健,波磔之间尽显力度;行书更是融会贯通,兼具规矩与灵动。这种全方位的造诣,正是建立在他对古法坚持不懈的钻研之上。

《各体书诀册》堪称丰坊书法思想的结晶。这部纸本墨迹虽篇幅不大,却系统阐述了六种书体的精髓。其中"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的执笔要诀,至今仍是学习书法的金科玉律。丰坊特别强调"学书既得所传,必有所悟",认为书法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心灵的修行。这种将技法与心法相结合的理念,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在书法创新的问题上,丰坊持守极为保守的立场。他坚信所有有价值的创新都必须植根于古法,反对当时一些书家抛弃传统、标新立异的做法。在《各体书诀册》中,他反复引用古代名家典范,为后人指明学习方向。这种保守态度在当时或许显得不合时宜,却为后世保存了纯正的书学传统。

丰坊的人生轨迹同样充满传奇色彩。官场失意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书法研究。晚年因生计所迫,不得不变卖珍藏的名帖,这一经历令人唏嘘,却也折射出他对艺术的执着。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使他成为明代书坛不可忽视的存在。

今天重新审视丰坊的书法理论与实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书家,更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丰坊对传统的坚守、对基本功的重视,尤其值得当代书法爱好者深思。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永远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这种精神,或许正是丰坊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