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才子传》:卷一:初唐风露,诗骨初成
发布时间:2025-11-24 11:39 浏览量:1
第一章 长安春深,少年负笈
贞观十七年,春和景明。
长安朱雀大街上,青石板被夜雨润得发亮,倒映着两侧朱门大院的飞檐翘角。街东头的酒肆刚卸下门板,幌子上“醉仙楼”三个隶书大字在晨光里晃悠,混着新酿米酒的醇香,漫过熙攘的人群。
一个身着青布襕衫的少年,背着半旧的书箧,站在平康坊的巷口,目光灼灼地望着不远处的慈恩寺塔。塔影巍峨,刺破蔚蓝的天幕,像一支饱蘸墨汁的笔,正欲在苍穹上书写什么。少年名叫王勃,字子安,年方十五,刚从绛州龙门千里迢迢赶来长安。
书箧里,除了《诗经》《楚辞》和祖父王通的《中说》,还藏着一叠诗稿,纸页边缘已被反复翻阅得有些毛边。其中一首《咏风》,是他十岁时所作,“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当年便在龙门一带传为佳话,让他得了“神童”的名号。
“这位小郎君,可是要去慈恩寺?”一个挑着菜担的老汉路过,见他驻足良久,笑着搭话。
王勃回过神,拱手行礼,声音清亮:“正是。晚辈王勃,自绛州而来,欲往寺中一游,也想看看长安盛景。”
“哦?原来是子安小郎君!”老汉眼睛一亮,“你那首《咏风》,我家孙儿都能背呢!长安城里,如今正说你是‘关西孔子’之后,才华不输先贤呐。”
王勃脸颊微红,连忙摆手:“老伯过誉了,晚辈不过是略通文墨,怎敢与先贤相比。”
说话间,巷口传来一阵马蹄声,几匹骏马疾驰而过,马上少年皆身着锦袍,腰佩玉珏,眉宇间带着世家子弟的矜贵。其中一人勒住马缰,目光扫过王勃,见他衣着朴素,却气度不凡,便朗声问道:“你就是那个从绛州来的神童王勃?”
王勃抬头,见那少年眉目俊朗,眼神锐利,便知是长安城里的勋贵子弟,依然拱手道:“不敢当‘神童’二字,正是王勃。不知郎君高姓大名?”
“我乃吏部侍郎裴行俭之子裴光庭。”少年扬了扬下巴,语气中带着几分傲气,“久闻你诗才出众,今日偶遇,不如吟一首新诗,让我等见识见识?”
周围渐渐围拢了些看热闹的路人,有人小声议论:“裴公子可是出了名的爱才,也爱刁难人,王勃这下怕是要被难住了。”
王勃却神色平静,目光掠过巷口初绽的海棠花,又望向远处的慈恩寺塔,沉吟片刻,朗声道:“《登长安慈恩寺塔》——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一气呵成,气势磅礴,从塔的雄伟写到长安的壮阔,最后落脚于出世之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裴光庭先是一愣,随即抚掌大笑:“好一个‘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王兄果然名不虚传,光庭佩服!”说着翻身下马,对着王勃深深一揖,“方才多有冒犯,还望海涵。不如随我去醉仙楼小酌一杯,共论诗文?”
王勃见他性情率真,并无世家子弟的骄横,便欣然应允:“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两人并肩走进醉仙楼,选了靠窗的位置坐下。酒保送上新酿的米酒和几碟小菜,裴光庭便迫不及待地问道:“王兄此诗,气象万千,尤其是结尾‘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颇有隐者之风。可你正值年少,为何会有挂冠归隐之意?”
王勃端起酒杯,浅酌一口,目光望向窗外车水马龙的长安街,缓缓道:“长安虽好,却多尘嚣。我自幼读圣贤书,既想为国效力,施展抱负,又怕卷入官场纷争,失了本心。不如暂且寄情山水,潜心治学,待学有所成,再谋报国之路。”
裴光庭点点头:“王兄所言极是。如今朝廷虽有贞观之治的遗风,但皇子争储,大臣结党,官场确实不易。不过以王兄之才,迟早会被朝廷赏识。我父亲常说,如今朝堂缺的,就是你这样有真才实学又心怀坦荡之人。”
两人越谈越投机,从《诗经》《楚辞》聊到汉赋唐诗,从时政利弊聊到人生理想,不知不觉间,夕阳已西斜。
临别时,裴光庭握着王勃的手说:“王兄若在长安有任何难处,只管来找我。三日之后,崇贤馆有诗会,届时长安城里的才子都会到场,我带你一同前往,让大家见识见识你的才华。”
王勃拱手致谢:“多谢裴兄厚爱,三日之后,我必如约而至。”
回到客栈,王勃铺开纸,研好墨,想起今日在长安的所见所闻,心中感慨万千,提笔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几句诗,既是对裴光庭知遇之恩的感念,也是他对人生知己的期许。
他知道,长安的春天,不仅有海棠花的芬芳,更有无数才子的梦想。而他的大唐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