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投降,凌迟却不发一声!石达开究竟是懦夫还是英雄?

发布时间:2025-11-16 09:59  浏览量:1

主动投降,凌迟却不发一声!石达开究竟是懦夫还是英雄?

1863年6月25日破晓时分,成都科甲巷的行刑台前,火把摇曳,四川总督骆策章与成都将军崇实等官员端坐而立。石达开被清军押解而来,双手反绑,步履稳当。他没有求饶,也没有哀号。这位曾经一度主掌二十万精锐的北王,只用一个目光,就震慑住了身旁战栗的部将曾仕和。伴随着第一刀落下,曾仕和忍不住惨叫,血水喷溅。石达开却依旧静若止水,咬紧牙关,冷声喝道:“你就这么脆弱?想想看,如果我们抓到清兵,也会如此对待他们。你不能忍耐一会儿吗?”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种让人心颤的威严。直至最后一刀落下,他连一声惨呼也没发,仿佛在用身体,诠释他对太平理想的忠诚与不屈。

这一刻,所有人都愣住了。凌迟之下,谁又能像他这样镇定?有人说,石达开是懦夫——他投降了,背弃了起义的精神;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他用身体守护了最后的尊严。到底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妨退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去剖析:盛名之下,难以承受其重。

石达开的崛起,几乎就是一部传奇。咸丰二年,他随杨秀清攻占永安,用夜袭与火药包结合奇袭,连下数城;他带领数万部队,翻越大江,挥师岳阳,打破湘军围剿;他调度江汉水师,一举夺取鄱阳湖,令湘军几乎倾覆。有句话这样形容他:“石达开从一个平民游泳教练,跃居太平军北王,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他并非只会冲锋陷阵,更懂战略纵深——在金陵兵锋受阻时,他提议西征,直逼四川腹地;在内部纷争激烈之际,他又倾力调和,力求稳定。光这一连串战绩,就让他成为太平天国内部最耀眼的明星。

可惜,好景不长。天京事变一触即发。杨秀清与韦昌辉之争,令整个军心动摇。石达开身为北王,本可挺身斡旋,却被牵连为“同谋”。他一度在金陵受困,手下二十万精锐被迫分兵撤退。有人感叹:“朱元璋高估了朱允炆的实操能力,也低估了明朝儒学文臣架空皇权的能力,更低估了朱棣造反的能力。”同样地,洪秀全高估了石达开的独当一面,也低估了内部权争对士气的毁灭性。西征大计,变成了被动逃命。

西征伊始,石达开凭着过人的勇气与战术,一度攻占雅安、泸州,吓坏了四川巡抚。然而,官渡山道狭窄,补给线连日受阻,且当地土兵频频袭扰。天险前的防守本该稳固,却因为清军重兵围剿,加之天京援军无力支援,西征队伍连连失利。大渡河畔,石达开带着残军苦战三昼夜,最后仅剩不到原编制的三分之一。战船被焚,粮草断绝,他只有两个选择:突围或投降。他想过突围,但一路山高路险,后方更多的清军堵截;他想过自刎,但北王自刎,无人继承,太平理想瞬间破灭。于是,石达开选择投降——他带着仅余数万将士,向清军示好,希望用性命换取宽恕。

事先,石达开以“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豪言,写下亲手题的投降书。他在书中坦言:“今日折服,不是我意;愿官军放我一马,我必死守天京之余孽,不再生事。”他托人献给骆策章,并保留了最后的一丝尊严。可惜,清廷并未大赦,只当他是铁板上的蝼蚁,一刀不留。

押解途中,石达开对押送兵卒一再吩咐:“不许动粗,给我留点面子。”他明白,自己若身首异处,就再无翻身之地。面对骆策章与崇实时,他一句话都没低头,一双眼睛冷静如铁:“不要废话,杀我就杀我。日后你若落到我手上,我也不会手软。”他的话让在场文武都噤若寒蝉。可他每句话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将领对命运最后的赌注:保住生命,或保不住尊严。

从懦夫到英雄,回看石达开的一生,其实一直在宿命与抗争之间摇摆。他可能低估了天京事变给太平军带来的摧毁,也错估了西征补给困难的严重性,更没算到清廷围剿的决心与手段。他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军事才子,却也成了时代转折下最惨烈的牺牲品。盛名之下,他无法承担起太平天国剩余的荣光,注定要用身体为历史付出最惨痛的代价。

那么,石达开究竟是懦夫,还是英雄?当一位将领在绝境中选择投降,他是作茧自缚,还是智取生机?当他面对凌迟仍保持一声不吭,他又是胸怀大志,还是无奈自欺?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英雄也有软肋,现实终究会让最英雄的人,也尝到失败的苦涩。石达开不是没有勇气,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他只是被大时代裹挟,被内乱与围剿碾碎,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石达开的一生,就是一场从荣光到落魄的急转直下。他曾以雷霆手段制敌于江汉,以雄才大略力挽狂澜;却也因为权争与供应告急,变成最后那个倒在大渡河畔的孤舟。正如他在最后一刀下仍怒视同袍:“你就这么脆弱?”或许,他真正想要的,是用生命唤醒更多人的不屈——可惜,没人听见。

盛名之下,难以承受;乱世之中,也难有全身而退的将领。石达开是悲剧的英雄,也是命运的注脚。他究竟懦了,还是英了,不在一念之间,而在那一道道致命的刀痕里,永远地定格。

参考资料: [1] 太平天国史料汇编·卷二——石达开行状 [2]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六·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