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只写了这5首诗,每一首都是盖全唐之作,最后两首更是称绝
发布时间:2025-11-17 03:08 浏览量:1
这事儿得从唐朝说起,那会儿的诗歌,那叫一个热闹,各种风格都有,跟现在咱们说话一样,五花八门的。
但要说起那股子边塞的豪迈劲儿,王之涣这个名字,就不能绕过去。
奇怪就奇怪在这儿,一个人,就留下了那么几首诗,跟其他大腕儿比,那数量简直是九牛一毛,可偏偏就有人说他是“四大边塞诗人”里的头一个,而且这名头,一晃就是一千多年。
他到底有什么魔力?
就凭那几首能传下来的歌?
说到王之涣,很多人脑子里都会过一遍《登鹳雀楼》那几句,说实话,这诗都快成咱们的“唐诗入门教材”了。
可除了这首,其他关于他本人的事儿,就有点模糊不清了。
比不上李白那股子不管不顾的洒脱,也少有杜甫那份操心国家的沉重,王之涣这个人,好像缺了点让人一下子记住的猛料。
不过,别看他人低调,出身可不一般。
他家是太原王氏,这可是大族,祖上能追溯到秦朝的大将王翦。
当年跟着刘邦打天下那会儿,王家就分了好几支,一支在这边(太原),一支在那边(山东),都成了响当当的世家大族。
到了隋唐那会儿,王家在官场上那也是混得开的。
他爷爷、他爹,都当过县官,这算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世代为官。
可时运这东西,有时候真说不准。
王之涣在家排行最小,从小脑袋瓜就灵光,十几岁就能把书堆得老高,那书看得是滚瓜烂熟,文章写出来,在同辈里那绝对是顶尖的。
二十来岁的时候,对儒家那些道理,门儿清。
照理说,这么个有才华的,考个状元,那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吗?
可偏偏,这位才子,在唐朝的科举考试里,总是不顺,让人看着都替他着急。
科举这条路走不通,王之涣只能“曲线救国”,接了朝廷“赏”的一个小官,在冀州衡水县当了个主簿。
就现在咱们说的那个“衡水中学”附近,当年那地方就有这么个主簿。
这个官儿,说白了就是管管文书杂事,地位不高,工资也不多,但养家糊口是没问题的。
在这儿,他还挺得当地县令赏识,还把县令的三女儿娶回了家,看起来,好像仕途总算有个着落了。
谁知道,老天爷又跟他开了个玩笑。
在衡水任职的时候,他被人陷害,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气之下,就辞了官,开始了他那种浪迹天涯的文人生活。
有意思的是,就算是在那段短暂当官的日子里,王之涣也留下了《宴词》、《送别》、《九日送别》这三首好诗。
就算放到整个唐诗的大海里,这几首也算得上是精品了。
里头那股子“用词朴实,造境深远”的味儿,已经显露出来了,算是给他后来大放异彩,埋下了个伏笔。
辞了官,王之涣这一“闲游”,就过了足足十五年。
这个“闲游”,可不是说他就彻底不当官了,而是说他暂时脱离了那个官场的圈子,靠着写诗、交朋友,四处转悠。
他跑了不少名山大川,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进了诗里。
可惜的是,这些早期的游记类的诗,大部分都随着时间流走了,没多少能流传下来。
不过,有一首关于景色的诗,用了很特别的说法,把一个道理说得透透的,一下子就穿越了时空,成了人人都会念的绝世好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几句,用的是最简单不过的话,描绘出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而且里面还藏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不仅是很多唐诗爱好者们的“启蒙课”,更是王之涣那“用词朴素,造境深远”风格的活例子。
看上去好像平平淡淡,可仔细琢磨琢磨,就能感受到那种开阔的眼界和积极向上的劲头,显得他这个人格局很大,不是一般人。
转悠了那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风景,王之涣的目光,开始转向了更远更开阔的边塞。
他想亲身体验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烈,于是,他真的就去了边疆,感受那份金戈铁马的苍凉和雄浑。
在凉州那个地方,他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最有名气的那几首诗——《凉州词二首》。
其中,《凉州词二首·其一》,那更是火得一塌糊涂: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诗,用了特别雄浑的意象,基调又透着点悲凉,勾勒出了一幅边塞的苍凉图景。
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还曾经说过“以诗转词”这么个有趣的事儿,给这诗又添了点传奇色彩。
说到王之涣名气怎么这么大,那就得提他跟另外两位边塞诗大家——王昌龄、高适之间的一段趣事,后来被叫做“旗亭画壁”。
有一天,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个人约好了一块儿喝酒。
正好,那酒楼的老板请了几个歌女来,给那些戍边当兵的将士们解解闷。
这些歌女,平常就是唱唱当时流行的歌,而巧就巧在这三位,都是当时边塞诗坛的顶尖人物,他们的诗在民间早就传开了,大家都很喜欢。
王昌龄就提议,不如趁这个机会,看看谁的诗,在这些歌女的演唱中出现得最多,谁就是当天的“人气王”。
三个人一听,觉得挺有意思,就答应了,一边喝酒,一边竖着耳朵听歌女们唱。
刚开始,三个歌女唱的,都是王昌龄和高适的诗,王之涣的诗句,好像还真没听到。
这让高适和王昌龄有点小得意。
可王之涣呢,一点也不慌,他稳稳当当地跟两位朋友说:“你们的诗,那都是‘下里巴人’,老百姓爱听。
我这诗,那才是‘阳春白雪’,等着吧,等那位最美的歌女一上来,准唱我的词。”
还真让他说中了。
等那个长得特别漂亮的歌女一上台,她那一嗓子,唱出来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这场较量,最后算是打了个平手,也为这三位诗人的友谊,添上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可是,人生总是有意外。
就在王之涣的名气越来越大的时候,他通过一些关系,又得到了一个县令的新职位。
他也没犹豫,赶紧带着家眷就去了。
可命运的这趟车,开得实在太快了。
刚上任没两个月,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就因为生病走了,年仅五十五岁。
王之涣的诗,数量上是真的不多,算下来,流传到现在的,也就七首,大家最熟悉的,也就那么五首。
可就是这寥寥几笔,就让他能站在盛唐诗坛的顶尖行列。
这是为什么呢?
这事儿,可能就得看他诗歌里的那股子“劲儿”。
他的诗,没有李白那种飘飘欲仙的想象力,也没有杜甫那种痛彻心扉的家国情怀,但就是有一种“大巧若拙”的本事。
他特擅长用最朴实无华的话,描绘出最广阔的意境。
不管是《登鹳雀楼》里头那对人生攀登的哲理升华,还是《凉州词》里头对边塞苍凉景色的精准描绘,都透着一股子不一般的眼界和深刻的洞察力。
他的诗,有点像那种“静水流深”的力道。
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可要是你真的沉下心去品,就能感受到里头那股子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味。
这种“用词朴素,造境深远”的手艺,让他的诗有了特别强的生命力,也特别容易让人接受,不管过了多少年,都能打动人心。
王之涣这一辈子,说长不长,但绝对算得上是传奇。
家里条件好,可科举路却是一波三折;当过官,又因为被人陷害而辞官游历;他的人生,表面看着平静,内里却总是有暗流涌动。
可就是这种不顺和坚持,这种对人生和边塞的深刻体验,最终才化成了那几首不朽的诗篇,让他成了盛唐边塞诗坛上,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传奇。
他的诗,就像边塞上的那轮明月,虽然数量不多,但就是凭着那股子皎洁的光芒,照亮了千古的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