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讲座被同学们“种草”了!治好了我的“诗词消化不良症”

发布时间:2025-11-17 19:00  浏览量:1

2025年11月14日下午,杭师大图书馆迎来一场诗意盎然的文化盛宴。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姜晓云研究员应邀做客,以"跟着诗词品江南"为主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江南文化之旅。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姜馆长以"江南何所有"为切入点,从《诗经》中"莲叶田田"的生动画面,到白居易笔下"能不忆江南"的深沉慨叹,通过"草长莺飞""小桥流水""人间天堂"等经典意象,层层剖析江南文化的诗意特质。他巧妙串联乐府诗的质朴、南朝乐的婉转、唐诗的辉煌与宋词的精致,展现出江南如何在千年文脉中凝结成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能不忆江南"篇章中,姜馆长深入解读了江南文化的独特内核。他从《世说新语》的"莼鲈之思"到李煜的"故国之思",从张继《枫桥夜泊》的客愁到韦庄《菩萨蛮》的羁旅,揭示了江南文化"自然-诗性"的核心特质,及其与北方"政治-伦理"文化范式的差异,让听众深刻感受到江南作为诗意栖居之地的文化魅力。

最引人深思的是"何处是江南"部分的探讨。姜馆长从地理、历史、文化多重维度,梳理了江南从河姆渡文化到长三角一体化的演进历程,阐释了"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在当代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江南文化的诗性智慧,正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着深厚的精神滋养。

整场讲座诗意与学理交融,历史与现实对话。姜馆长深厚的学养与生动的讲述,让在场听众沉浸在江南文化的无穷韵味中。此次讲座不仅是一场文学赏析,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动培育。在场听众纷纷表示,通过这场讲座,真正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讲座听众

感受

在姜晓云老师的讲座中,我重新认识了“江南”这一意象。此前在翻译作业里,我还在思考“江南”该如何恰当地转译,而今天从“莲”“春草”“才子佳人”“小桥流水人家”“人间天堂”等意象的时间梳理中,我更直观地感受到江南文化的生成与流动。尤其是“最忆是江南”的部分,让我意识到江南不仅是地理方位,更是故乡之思、家国之思的承载。无论是范仲淹的鲈鱼之思,还是李煜的故国回望,都是通过诗词中的江南寄托深情。姜老师指出,江南文化的底色是“自然—诗性”,与北方“政治—伦理”的文化内核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对区域文化的精神特质有了更细腻的理解。江南并非天然良处,而是在时间与审美的沉淀中成为心灵安顿之所。这场讲座不仅拓展了我对江南诗词的认识,也深化了我对文化意象背后情感结构的理解。

——郑怡宁 外国语学院

听完关于“跟着江南品诗词”的讲座,我深深感到,江南不仅是地理名词,更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梦境。从杜牧笔下“多少楼台烟烟雨中”的南京,到苏轼眼中“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再到陆游聆听“小楼一夜听春雨”的临安,细雨浸润出江南独有的柔美,与西北“大漠孤烟直”的壮阔形成鲜明对比。而江南的意象远不止于此——莲花、春草、画船、小桥流水…这些元素共同将江南编织成“人间天堂”的诗意印象。原来,读懂江南的诗词,就是打开中国人审美世界的一把钥匙。

——吴建红 经亨颐教育学院

姜老师关于“跟着诗词品江南”分享,把江南从风景演绎成了活的记忆。姜馆长借“莼鲈之思”,让张季鹰的“贵适意”跳出古籍——原来江南的诗意藏在舌尖的“鲜”,秋风里的归意更藏在“名爵”与“自在”的人生叩问里。诗词里的江南从不是虚景:是“江南烟雨”的朦胧,是“小桥流水”的烟火,是古人把乡愁熬成的温柔。当文字里的意象和生活哲学叠在一起,江南成了能品的味道、能共情的选择。今天这场分享,像把诗词酿成了酒,喝到的是千年的温度。

——张季侃 数学学院

讲座现场

这场“跟着诗词品江南”讲座让我跳出了诗词文本的单一解读,触摸到了文化意象背后的生命脉络:从《西洲曲》的采莲闲趣到《江南春》的烟雨苍茫,诗词里的江南是审美符号,更是一代代人的生活场域;而从7500年前的三角洲文明到如今长三角的文化共同体建设,又让“江南”从地理概念,变成了流动的文化基因。最触动我的是“能不忆江南”的情感内核——诗词里的“忆”与“望”,其实是文化身份的隐性锚点。作为学生,我们读的不只是诗句,更是自己与地域文化的精神联结。这场讲座让“江南”从课本里的词条,成了可感知的文化生命体。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黄柳盈

聆听“跟着诗词品江南”讲座,仿佛穿行于烟柳画桥的江南秘境。姜老师以诗词为钥,解锁了江南的山水神韵与人文底蕴——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生机,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再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悠远,每一句诗都勾勒出江南的独特景致。讲座中,诗词与江南的历史、民俗交融,让我读懂江南不只是地理符号,更是藏在文字里的文化情怀。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既是古人对江南的深情咏叹,也是今人与传统对话的纽带。这场讲座让我愈发沉醉于诗词的魅力,也更向往亲身体验江南的灵秀之美。

——宋侦宁 外国语学院

姜馆长的“诗词品江南”讲座,让江南从模糊的“诗意符号”变得具体可感。从《江南》里跃动的莲叶,到“草长莺飞”的春韵,诗词里的江南,是风物,更是古人寄放情绪的角落——李煜的愁、孟浩然的栖居,让这片土地有了温柔的慰藉感。原来千年前的笔墨,早把江南的灵秀刻进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原来我们念的江南,是刻在文化里的牵挂,也是长在时光里的生命力。

——张婧仪 经亨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