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子嗣众多为何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对待皇子态度不同

发布时间:2025-11-16 10:00  浏览量:1

“乾隆子嗣众多,为何没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夺嫡大战?”有人这样问。说起来,康熙朝上演的“九子夺嫡”,几乎成了后世皇位斗争的经典案例,而乾隆在位六十年,儿子们比康熙更多,却连一次明面上的明争暗斗都没瞧见。这其中的缘由,既有制度层面的布局,也有乾隆个人的性格使然。

先说满清的承继文化。入关之前,这帮儿女身上的游牧基因里,强者为尊要紧,人家不大讲嫡长子继承礼制。入关后,虽然承认“嫡长子优先”,但又保留了“立贤不拘长幼”的弹性。康熙皇帝执政初期,满朝文武都盼着他早立储,偏偏康熙犹豫不决,起初选了第一任太子允祥,后来又换允禩,接着扶持雍亲王胤禛。太子一废再立,他把父子情看得过重,可皇权却因他的软糯迟疑,最终以四阿哥胤禛夺嫡收场。

康熙为何会犹豫?有两点。其一,他把皇子当家子带,教养方式像个“虎父”,要求凌晨五点起读《大学》,晚上七点才放,再加上射猎、骑射,个个既能文又能武,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可他对皇子犯错,总是动之以情,轻则软禁,重则削俸,罕有彻底革除之举。于是皇子们感觉,爹心软,谁都能翻身。其二,他在处理家国大事时常常听从群臣,处理家事却以父亲的身份为先,容忍兄弟互相试探、拉拢大臣。时间一长,太子之争暗流涌动,最后爆发,九子纷争的惨烈程度,连军机处都惊呼:若不速速定储,天下大乱可期。

雍正继位后,反思当年的教训,立刻干了两件事:秘密立储和密折专奏。秘密立储的核心在于,皇帝生前将继承人写进金匣,交由内务府典藏,谁也不知道答案,直到皇帝驾崩才揭晓。如此一来,各皇子虽各领王印,仍得人人自危,全力辅政不敢私自膨胀。与此同时,雍正还设立密折专奏,任何朝臣、皇子上奏章都要先送到龙蹄殿,雍正随时掌握信息。有人说:“索额图从一个侍卫,跃居高位,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可这一切,都在雍正的监控之中,无人敢轻举妄动。就这样,雍正把康熙时期那股摇摆不定的家族疑云一扫而光。

乾隆一上台,就把雍正的这套继续强化。早在他还是弘历时,雍正就给他做了“隐秘立储”的预演:暗中再三考察,借着和珅等大臣上奏的报告,检视弘历待人接物的分寸。弘历行事既有“大公无私”的样子,又懂得察言观色,稳妥得可怕。乾隆继位后,把手中那枚金匣封印不动,直到自己驾崩前夕,没人知晓里面写的是哪位皇子。

可是,只有制度够硬还不行,乾隆还得让儿子们知难而退。咸丰间,太后去世时,乾隆见不少皇子在含泪跪拜后又悄悄叹气,就怒号道:“皇恩浩荡,岂可如此轻慢?!”说完,直接革了几个儿子的俸禄,并下令全京城大臣通谕:若有皇子私自议政,将按照“擅自修改奏折”的罪名论处。此刻,朝堂上下无不低头:乾隆比雍正更懂得震慑,将哥哥打压到极致。

更要命的是,乾隆还将儿子们分派到外地任职,控住他们的视野和人脉。十七个皇子,十七块棋子。咸丰县行走、宁夏提督,谁去哪里早就批好。每个王爷都忙着招兵买马、抚军抚民,谁还敢留在北京做掀桌子的大动作?就连弘昼,表面上是刑部尚书,暗地里也得按章出入城门,过五关斩六将似的向爹请安报功。如此一来,就算有人心存不轨,也因身处万里之外,动弹不得。

再有一招,就是情感施压。乾隆曾在琴房对皇子们说:“朕当年为国家鞠躬尽瘁,昼夜不歇,你们要是只知拚命争宠,却不想为天下人分忧,岂不负了皇祖皇宗的训示?”这番话一出,几个皇子当场脸色铁青,嘴里答应得很响,可心里却暗自打鼓:这位乾隆皇帝,表面和善,实则冷酷无情,哪有好结果?

正因如此,乾隆在位六十年,没有一次像康熙时代那样,朝堂上大臣们都盯着皇位坐等动静。皇子们各自忙着打理藩邸、编撰族谱、修馆驿,一边挖掘疆土,一边抚慰百姓,剩下的就只能以“才德”为借口,私下拉关系,组织个小圈子。可这小圈子被雍正以来的密奏制度、按图索骥的巡检制度和乾隆自家的情感牌,网住得死死的。

有趣的是,乾隆自知继承人问题早定,不像康熙那般悔不当初。他在晚年还曾笑谈:“吾观入关以来,多少嫡长夺位,明烛未暗,又起风波。今日有此制,可保万世无虞。”这番话似在反讽康熙,却也承认了制度的必要。把事情定死之后,大家都看不见刀口在哪里,便不再拚命上窜下跳。

那乾隆选中了谁?其实,他在雍正留下的那枚金匣里,早就写好了“宝亲王弘晓”四字。可等他驾崩,内务府管家才将金匣打开。世人哗然,却也不得不佩服:一招“隐秘立储”定乾坤,远比明面宣诏来得稳妥。没有血洗京城,没有内阁大学士跪求发兵;相反,新皇继位后一切如故,文武百官只是稍稍改换两把印章。

回头再看康熙与乾隆对待皇子的差别:康熙犹如一位慈父,把培养才子视作家常便饭,却忘了父慈必有子悖;乾隆则像个练家子,把每位儿子当敌手来对付,用高压、远派、情感施压、密奏制度编织起一张无形大网。表面上,他冷酷无情;可正因如此,他才得以把皇位的刀口藏在暗处,让儿子们连瞄一眼都不敢。

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乾隆的继承秘诀,看似狠毒,实则是对家国稳定最深沉的保护。有了这张无形的权力网络,乾隆的晚景才不会因儿子争位而蒙上阴影,也让满清统治登上又一个高峰。偶尔想想,或许这才是帝王心中最难言的独白:既要做父亲、又要为天下担责,孰轻孰重,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信息来源:参考资料:赵尔巽等《清史稿》;吴晗《清代政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