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病逝后,袁世凯儿子送来一副挽联,不愧为大才子

发布时间:2025-11-16 03:58  浏览量:1

“革命”两个字,在1925年3月12日那天突然变轻了——轻到只剩一副副挽联,挂在灵堂里晃啊晃,像谁也不敢先开口的叹息。

袁克文那副最扎眼。贵公子写“埏遂近明帝故陵”,听着像导游词,其实把中山陵和朱元璋的坟硬捆在一起:都是“造反头子”,一个成了,一个没成。下一句更损,“不教成败论英雄”,摆明了说:别拿输赢说事儿,孙文输也输得漂亮。这话要是平头百姓写,顶多算嘴硬;可偏偏出自袁世凯的儿子——当年他爹把孙中山挤兑得够呛,现在儿子来吊唁,怎么看都像替老爹补张迟到的欠条。最妙的是“江南供俎豆”,江南是国民党老窝,俎豆是祭品,袁克文一句话把地盘、香火全塞给孙中山,自己倒成了局外人。文人说话,拐弯抹角里全是刀子。

更尴尬的是陈炯明。这位曾经炮轰总统府的老兄,挽联写得跟检讨书似的:“唯英雄能活人杀人”,先给孙中山戴高帽,下一句“公仇私谊”立马甩锅——当年开火是“公仇”,现在磕头算“私谊”,横竖他都有理。最绝的是请吴道镕写字,字越漂亮,越像把“对不住”三个字裱起来示众。文人打仗,笔杆子比枪杆子疼。

于右任那副长得离谱,64个字像把孙中山的一生撸成简历:“总四十年胼手胝足”,听着像老农民算账,其实暗戳戳把“揖让征诛”全算成尘土——你袁世凯再折腾,最后不也一抔土?倒是“精神肝胆,犹照人寰”有点意思,活人给死人打光,照得却是活人的小心思:国民党要借孙中山的“精神”给自己续命。

最实在的是李大钊,上来就“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直接把孙中山绑成广东土特产,跟外销茶叶似的。下一句“再造乾坤”更直白:孙先生您安心走,后面改天换地的事儿交给我们共产党。那会儿国共还没撕破脸,挽联里已经能闻到火药味——原来追悼会也是招标现场,谁先抢到孙中山的“正统”,谁就能多分一份遗产。

最惨的是袁克文。写挽联时他还顶着“袁二公子”的名头,十年后却混到卖字为生。张伯驹说他死时“身边仅有几位友人”,听着像朋友圈三天可见。当年那副“不教成败论英雄”,如今倒成了自己的判词——他爹赢了江山输了口碑,他输了江山赢了挽联,可挽联又不能当饭吃。唐德刚那句“精神困境”,说白了不就是:站哪边都别扭,干脆躲进典故里装神仙。

十万副挽联,最后挂在墙上的都是活人那点算计。孙中山躺在那儿,反倒成了最安静的人——反正“革命尚未成功”,后面的人爱怎么吵怎么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