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权与文责

发布时间:2025-11-16 00:00  浏览量:1

谈谈文权与文责

作者:AI颂明

文学作品原本是纯粹为了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的。

比如《诗经》《乐府》中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署名的。

《醒世姻缘传》这部明末清初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上承《金瓶梅》、下启《红楼梦》,以百万字篇幅细致描绘了明末社会风俗与市民生活,被胡适赞为 “十七世纪的写实小说”。它仅署笔名 “西周生”,真实身份长期成谜。学界对此争议不断,胡适通过书中山东方言、悍妇形象与《聊斋志异》的相似性等,考证作者为蒲松龄;但也有学者以成书时间与蒲松龄生平不符为由反驳,还提出丁耀亢等其他候选人,至今这一争议仍未完全平息。

《好逑传》该书成书于明末清初,位列 “十才子书” 第二名,还曾在西方广泛传播,得到歌德等文豪的关注。它以秀才铁中玉与水冰心的爱情为主线,兼具侠义与礼教色彩,不过全书并未标注真实作者,仅题 “名教中人编次”。“名教中人” 明显是彰显维护礼教立场的署名,并非真实姓名,学者虽推断其创作于明代,却始终无法考证出作者的具体身份。

《红楼幻梦》作为清代针对《红楼梦》的续书之一,它以大团圆结局重构了《红楼梦》的悲剧情节,在清代有一定流传度。此书署名为 “花月痴人”,除此之外,作者的真实姓名、生平履历等信息均无可靠记载,后世只能通过成书于道光年间这一线索,大致推断作者的生活时代,其具体身份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章台柳》这部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情节源自唐代传奇《柳氏传》,讲述了秀才韩翊与歌妓柳氏的爱情故事。小说流传至今始终标注为 “佚名著”,既无署名也无相关作者的间接记载。学界只能依据其情节改编渊源和语言风格,确定成书于清道光年间,对于作者的身份背景,目前尚无任何可靠的考证方向。

四大名著中只有《三国演义》(署名罗贯中)和《西游记》(署名吴承恩)是有明确署名的。

钱钟书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表现了他专注学问而淡泊名利的情操。

莫言却把作品的“沽名钓誉”的功能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把的名人当作光环戴在自己的头上,拥趸把他与鲁迅、马尔克斯、福克纳……相比,莫言自称是“受了10个诺奖大师影响”,欲见马尔克斯前搜肠刮肚,憋了俩礼拜想出了一句金句“哥伦比亚的咖啡里飘着中国绿茶的清香”,把一个急于攀附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却浑然不觉,还拿出来显摆。幸亏没有见到马尔克斯本尊,否则真不知道会闹出怎样的笑话。

当前,AI介入写作已成常态。比如莫言为余华作的颁奖词就是AI写的。莫言的诗歌被批评之后他也说是诗歌软件写的,为了证明所言不虚,还把为他装软件的大学生也给说出来了。

抄袭用别人的作品骗钱名利的行为是一种剽窃行为。

如果与AI合作只是为了表达一种观点,抒发一种情绪时,算不算剽窃行为呢?

肯定是不算的。因为AI是不承担“文责”的。谁发表了AI作品,谁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文责而无须AI承担文责。

现在似乎出现了一种倾向,只要是“作品”,只有名利而完全没有了文责。

用纯AI作品换取名利的,也必须算作一种“剽窃”行为,对此应当加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规则。这是很容易鉴别的,根据美学逻辑,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就一目了然了。

莫言说AI作品没有灵魂,那作为“有灵魂的人”假如鉴别不出AI没有灵魂的作品,那鉴别者的“灵魂”去哪儿了?

其实,AI作品很多也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人赋予的。

2025年11月1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