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语言)
发布时间:2025-11-15 10:09 浏览量:1
【考情诊断】
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其中品味关键词(炼字)和赏析关键句(炼句)是热考题型。
【类题举隅】
考向一 炼字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为什么?
【答案】
“落”字好。“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表明观点,“落”字好。
然后结合诗句品味效果。
“不知秋思落谁家”,写不知道这秋日情思落到了谁家。“落”字新颖而妥贴,与众不同,“秋思”本来是抽象的情感,但在这里说秋思“落”在了谁家,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到人间,形象生动,耐人咀嚼。“在”字则过于直白,平淡寡味,稍显枯燥。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九月寒砧催木叶”一句中“木叶”一词能否换成“树叶”?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不可。“木叶”含有落叶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萧瑟、凄凉。而“树叶”给人的感觉是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结合诗句九月,秋深了,天凉了,妇人们正为征夫准备冬衣,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刚好和捣衣声相应,频频从窗外传来,撩人心绪,从而表现少妇对征夫的思念,反应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可以”,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九月寒砧催木叶”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农历九月,已是深秋气候,京师长安一带西北风飒飒送寒,萧萧落叶伴随着邻家厨房里隐约传出的阵阵刀砧声而飘零,少妇很自然地想到别家团聚的欢乐,自己独居闺中的凄楚,从而对长期应征戍边的良人的思念感情油然而生,不能自遣。“木叶”是冷清凄凉(凄清萧瑟)的,用“木叶”更符合迢远而深情的思妇形象,用以表现女性思念丈夫的忧伤与深情更为贴切;而“树叶”给人的感觉是枝繁叶茂,浓荫匝地,不足以表达忧愁悲伤的情感。
考向二 炼句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解析】
题干问的是“诗的颈联又做‘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此题是两问,第一问表明观点,第二问分析观点。
“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与“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两句中分别使用的“弱”“昏”“健”“明”两组反义词。“臂弱”“眼昏”表现了诗人年事已高的现状。而用“尚嫌”“犹识”则一扫颓废之情,表达的是人虽老而壮心不已的豪情;“臂健”“眼明”写出了诗人虽年老而身体依然硬朗的现状。“尚嫌”“犹识”则表明了诗人还要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李征君故居①
(唐)温庭筠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已迷。
惆怅羸骖往来惯,每经门巷亦长嘶。
【注】①李征君:即李羽,为温庭筠挚友。征君,不受朝廷征召的隐士。
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答案】
①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②颔联两句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写出眼前所见凄凉之景:满院都是凋谢的落花,残月映窗,黄莺悲啼,更是透露出昔日共醉花前的欢聚情景,一喜一悲。回想往事,令人伤感不已。
③对仗工整、巧妙。前四字为一层意思,后三字为一层意思,加上“无”与“有”为反对,组合巧妙,突出故居之寂寞和孤独。
④用词巧妙。“落花”用“一院”来修饰,“残月”从“半窗”而窥得,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的意思是路径上满是落花,残月悬在夜空,偶有莺鸟鸣啼,这里没有了昔日的热闹景象。
以“落花”和“莺啼”一动一静,用声音来衬托寂静,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上一句是作者想象的画面,下一句是现实的凄迷落寞的景象,作者运用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的手法不仅写出眼前所见凄凉之景:满院都是凋谢的落花,残月映窗,黄莺悲啼,更是透露出昔日共醉花前的欢聚情景,一喜一悲,表达了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
“一院落花”“五更残月”,“无客醉”“有莺啼”,此联妙在前四字为一层意思,后三字为一层意思,加上“无”与“有”为反对,虚实相生,组合巧妙,突出故居之寂寞和孤独。
此联用词修饰巧妙,其中“一院”来修饰“落花”,写出了“落花”之多,之无人欣赏而兀自凋零的哀伤之情;“残月”从“半窗”而窥得,意境凄凉,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考向三 诗眼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词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
(步骤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步骤二)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答案二:
(步骤一)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步骤二)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哭李商隐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1),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2)隔,又送文星(3)入夜台。
注:(1)踠,屈曲,弯曲。(2)三光,指日月星。(3)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
“哭”是本诗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哭”的理解。
【答案】
①哭李商隐的怀才不遇,哭李商隐的死亡,哭自己失去知音,也哭天下才子共同的不幸遭遇。②全诗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层层而生,情感浓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这是诗人对李商隐的评价。说他有凌云之才,这是对他的夸赞,“虚负”即“空怀”之意,对他怀才不遇表现出愤愤不平之情。“一生襟抱未曾开”,对其怀才不遇寄寓了同情之情。
颔联“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作者对他的死非常伤感,一哭三叹,痛哭自己失去了知音。颈联后句以伯牙绝弦的典故,哭自己失去了知己。
尾联“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将情感的对象扩大化了,哭李商隐的死亡,这样的才子都有这样不幸的遭遇。
全诗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感情真挚而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有力,诗篇感染力极强。
考向四 语言风格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①
林则徐
严关②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感慨万端,写下此诗。②严关:即嘉峪关,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
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说林则徐“遣戍伊犁,出嘉峪关诗,风格高壮,读之令人唾壶击碎”。请结合全诗分析其“高壮”体现在哪里。
【答案】
①诗歌意境阔大雄浑。雄关接天,飞阁与秦地树木相连,城墙压低陇地云烟,天山耸拔,戈壁苍茫。(或写:景色雄奇壮观。嘉峪关高与天接,阁楼凌空欲飞遥接秦树,长城城垣压低云烟,天山陡峭耸立,戈壁辽阔无边,一派形胜雄奇之景。)
②情感格调高昂慷慨。诗人虽是万里谪戍伊犁,但本诗情感却毫无低沉悲观之意,而是洋溢着对雄关峥嵘壮观景色的赞美,和对国运的忧思。(未答出“情感格调”等词,能准确答出两种情感亦可。)
③用语雄健豪放。“百尺”“万里”写空间之高广,“千古”写时间之弘远;“斜压陇云低”“一丸泥”使用夸张;雄健豪放的用语及夸张手法使诗歌呈现出高壮的风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高壮”即气象高远、景象壮观、胸襟阔大、情感激昂等。
从诗歌意境来看,“严关百尺界天西”,极写雄关高大,仿佛上连西天,不但界定地理的疆界,还界定了西天的疆域;“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嘉峪关远连秦地树木,高大的城墙甚至压低了陇地的云层,从上下左右的空间范围写出雄关的高大壮阔;“天山巉削摩肩立,翰海苍茫入望迷”,写出了出关所见的壮阔景象,天山陡峭高立,戈壁苍茫辽阔,整体意境呈现出雄奇壮阔之态。
从诗人的情感格调来看,虽然是“被革职,‘谪戍伊犁’”,但诗歌中却无一丝被贬谪的怨怼悲哀之情,反而充满了面对雄奇边关之景的赞叹之情。前三联的雄奇壮阔之景,展现出诗人阔大的胸怀与高昂的激情,尾联“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流露出诗人对于此地险要,担忧国运的忧思。
8.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乙)
初月
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甲、乙两诗哪首是李白所作,哪首是杜甫所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依据语言风格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答案】
示例一:甲诗作者是李白。甲诗风格清新飘逸,符合李白诗歌特质。
①初月弯而尖,像云生脚爪、水浸眉弯,想象新颖奇特,比喻不落窠臼。
②“离”“湿”“生”“浸”等用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却将初月跳脱灵动之美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
示例二:乙诗作者是杜甫。乙诗风格沉郁顿挫,符合杜甫诗歌特质。
①“古塞”“暮云”“河汉”“关山”,描绘了微弱的月光下荒凉清冷的边塞景象,寓时世感慨,情感沉郁不抒。
②“寒”极写关山清冷、心中凄清,“暗”“团”写月色昏暗,菊花朦胧难辨,以人情写物情,体物入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甲诗作者是李白。甲诗风格清新飘逸,符合李白诗歌特质。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意思是:风吹得云朵散乱,像云朵生出了爪子,沙洲水冷致使寒气沁湿眉毛。这两句的景色描写极为精彩,初月弯而尖,像云生脚爪、水浸眉弯,想象新颖奇特,比喻不落窠臼,看似静态的事物写得灵动活泼。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离”“湿”“生”“浸”等用语信手拈来,语言清新,意境清幽,将初月跳脱灵动之美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
乙诗作者是杜甫。乙诗风格沉郁顿挫,符合杜甫诗歌特质。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选用“古塞”“暮云”“河汉”“关山”等独特边塞景象,描绘了微弱的月光下荒凉清冷的边塞景象。
颈联“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河汉虽然还是原来的颜色,但是关山凄寒,“寒”极写关山清冷、心中凄清;“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暗”“团”写月色昏暗,菊花朦胧难辨,以人情写物情,体物入微。本诗的语言风格是沉郁顿挫、内容深远的,不仅只写月亮,还有表达出对江山社稷的关心,这是杜诗的风格。
【方法突破】
考向一 炼字
“诗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词语,有时是传达主旨的一个语句,其作用或是统摄全篇的内容,或是深化诗歌的意境,或是集中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诗中眼,即表现为一首诗的内容或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二是句中眼,即局部的诗眼,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
【设问方式】
(1)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某字,请简要分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3)某字在另一个版本为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等等。
【炼字种类】
动词 使诗歌有动态之美取得生动传神的效果。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数量词 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解题步骤】
(1)寻字:从诗(句)中找出表意丰富、生动传神的关键字词(若题目已明确是哪个字,该步骤可以省略)。
(2)释义:解释该字词的含义(表层义、深层义),要辨清词性,分清虚实,有时要点明活用类型或使用的修辞手法(若字词含义简单,可省略此步)。
(3)入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并分析其对表现对象所起的作用(将画面具体展开,注意突出其画面特征)。
(4)达情:适当展开想象,分析这个字表达了作者或人物形象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
若题目已给出赏析的字词,答题思路为解释该字的含义+特点(是否是颜色词、叠词、活用等)、手法(主要是修辞)+分析描写的内容+分析作用(描物/造境/写人/抒情方面的)。
若题目未给出赏析的字词,则需先指出是哪个字词,然后参照前面答题模式简答即可。
考向二 炼句
“炼句”指锤炼语句,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常常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炼句的意义在于:尺幅之内,含不尽之意。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而在言外。所以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对这些炼出来的古诗名句要好好品味鉴赏。
【设问方式】
(1)请对这首诗第某联进行赏析。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句的妙处。
(3)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解答。
【炼句角度】
(1)从语言特点出发,把握句法。
(2)从表达技巧出发,鉴赏特别之处。
(3)从句子位置出发,明确句子的作用。
【解题步骤】
(1)理解意蕴:弄懂所给的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2)多角度赏析。
①把握句法特点。句子省略,有简洁之美;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句子互文,有开合之美;长于炼字,有凝练之美。
②审视表达技巧。赏析诗句,要指出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作用,指出其效果。
③明确所要赏析的句子在表情达意或谋篇布局方面的作用。
首句: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或领起下文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开篇设问,引起后文。
中间句:或承接前文,引出后文;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情感。
尾句:或总结全诗,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达情感;或以景衬情,用某景衬某情;或以景结情,使人沉浸某意境等。
作答时,找出诗句在字词选用、句式方面的特点,结合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分析其在主旨表达和情感抒发方面的作用;或根据该诗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答题模板】
①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②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③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向三 诗眼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表现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
【设问方式】
(1)本诗某某句的“诗眼”是某某字,试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某某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诗眼类型】
一是在内容上,最能揭示诗人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等或“凉”“冷”“孤”这类语义双关的字词;
二是在修辞上,常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的字词;
三是在词性上,以动词、形容词为主等字词,它们大多具有“多重含义”或“临时含义”;
四是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字词,全诗或明或暗地围绕某词句组织结构的字词。
五是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解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
(4)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答题模板】
若题干未给出“诗眼”,作答则要指出“诗眼”+点明地位、作用+围绕其写了哪些内容/抒发了哪些感情;若题目已给出“诗眼”,则只要按上面的思路回答即可。
注意:“统领全篇”“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线索”等也是提示赏析“诗眼”的变式提问。
考向四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凝结的艺术产物,是具有恒定性的、有别于其他诗人的语言艺术特色。
赏析语言风格(特色),不追求对个别词句的赏析,而是要对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特色)进行概括。这既要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又要运用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如: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沉郁顿挫、浑厚雄壮、辞藻华丽、华美绚丽、委婉含蓄、明快浅显、明白如话、朴实无华、简洁洗练、明白晓畅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风格类型】
(1)豪放型,雄浑开阔、恢宏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2)清幽型,清静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淡雅闲适、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3)伤感型,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凄清冷落、肃杀凄凉。
(4)悲苦型,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冷寂、朦胧邈远。
(5)欢快型,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
【解题步骤】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
(2)列例证,结合诗歌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
(3)析效果,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板】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题分析】
例一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参考答案】
①想象(或虚写):描绘想象中未来相聚时,东溪春日杨柳拂江、雪中梅谢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即将再聚赏春的期盼。
②以景结情:作者以春日美景收束全词,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蕴含着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安慰,也显现出对待离别的乐观豁达。
③.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④从意象角度来看,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典型意象,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写出了风景之美好。
【参考译文】
这世间充满闲愁,其中欢乐的事情常常很少。眼前虽是相聚,明年就应当写送别你的诗歌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呢。
浅酒无别人可劝,惟你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也只有你才能知道。春天将尽,东边的溪山风景秀丽,可以与你同游。那里,柳枝垂下,江水倒影;雪花纷飞,梅花零落。
例二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亦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多用口语,亲切自然。全词以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②浅近直白,通俗易懂。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③诙谐风趣,活泼生动。“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
例三 【2020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例四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2)《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例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参考答案】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
首先要准确理解陈廷焯两句评论的意思。“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结合对本词的理解,典故和建功立业与劝慰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而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
【即时巩固】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今甘肃凉州。②晋昌: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请赏析颔联中“飘”与“挂”二字的妙处。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请简要分析第二句中“迷”字的妙处。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①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②,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注释】①《天问》:屈原的作品,通篇是他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事物现象的发问。②汗漫:空泛,不着边际。
请赏析“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一句的妙处。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菊
【清】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①石自沉音②。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③评章④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欹:通“倚”。②沉音:低声吟咏。③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④评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在史湘云主持的以“菊”为主题的诗社活动中,林黛玉的《咏菊》公评第一,此诗尾联的妙处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赠二小男
[唐]刘长卿
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
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
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
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
有人说“悲欢”是此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②。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峡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出发时所作。②指顾中:一指手,一回头,喻时间短暂。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理由。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乐①词二首(其二)
张说
少年胆气凌云,共许骁雄出群。
匹马城西挑战,单刀蓟北从军。
一鼓鲜卑送款②,五饵③单于解纷。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阁论勋。
【注】①破阵乐:乐府诗题。②送款:递送款曲,倾吐情意,这里可以理解为求和。③五饵:出自《汉书》,是贾谊提出的怀柔匈奴之术。
本诗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注】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仁宗嘉祐元年(1056)刘原甫(名敞)出守维扬,词人写这首词饯行,便联系自己守扬时有关景物,致其拳拳之意。
本词作者一改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词句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②尘!
【注】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1.【答案】①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②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2.【答案】①“迷”字写出了傍晚时分山间暮霭重重、云雾缭绕,以至于让人感觉迷失其中的景象,充分展现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
②暗示时间变化,点题“宿”,也引出后文时间变化所产生的景物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
“山霭苍苍望转迷”一句,写诗人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其中的“迷”字,玲珑剔透,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一个“迷”字,也使得此句巧妙地照应上句,正因为山高云绕,才使入山的游人产生“望转迷”的感觉。
同时由“迷”字,又暗示夜暮来临,诗人将在山中投宿。“宿”字是此诗的题眼,倘若不在此处投宿,后面写破晓时的景色就显得无根无襻。
3.【答案】①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②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4.【答案】①这一句的意思是如果说月亮西经海底而重返于人间东方这个传说是真的,则月亮行经海底时,恐怕万里长鲸会纵横冲破月中的玉殿琼楼;
②这句话想象新奇,描绘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
③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体现出辛词豪放的词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承上文如果说月亮西经海底而重返于人间东方这个传说是真的,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
这三句话表现了词的视野广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包含生活逻辑,且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彻底打破前人咏月的陈规,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其意义较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寄托深远,其境界较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物词更高一筹。
“纵横触破,玉殿琼楼”,担心大海中长鲸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运用夸张手法,体现出辛词豪放的词风。
5.【答案】①巧用典故。运用了陶渊明咏菊的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进行了赞颂。
②借物抒怀。曹雪芹借菊花高洁傲世的千古之风,来寄寓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情怀。
③呼应主题。从前三联对个人咏菊情境心境的刻画,收束到“咏菊”的主题上来,揭示了所咏之物的深刻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歌尾联写到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陶令”一词就运用了陶渊明咏菊这一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进行了赞颂。
本处表达了对菊花高洁品质
赞颂,作者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咏菊花,实际上是借菊花高洁傲世的千古之风,来寄寓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情怀。
诗歌首联写到黛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专心致志的创作过程,颔联交代作诗的时间节令以及突出黛玉的诗意才情,颈联写到黛玉在菊花中寄托自己平素一腔怨叹,但又感叹知己难觅,少有人懂,可以说前三联是在写咏菊的过程和情怀,而尾联却是对菊花高洁品质的歌颂,归结到“咏菊”的主题上来,揭示了所用之物的深刻内涵,呼应了诗歌的主题。
6.【答案】同意。(1)“悲欢”之情贯穿整首诗。首联写流落异乡时接连生子,悲喜交加;颔联写“悲”,说自己头发已白,青春不再;颈联写“喜”,儿子有可能读书成才,支撑门户,看到了希望;(2)尾联写“悲欢”,表达诗人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既表达了诗人晚年得子的幸福,也抒发了他对现实和人生的无奈与失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诗眼的能力。
此题题干问的是“诗眼”,实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问题。既是此诗的“诗眼”,也就是说这个“诗眼”能够统领全篇,而“悲欢”是诗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考生只需要分析每一联中所蕴含的“悲”“欢”之情,即可以确定“悲欢”是否是“诗眼”。
首先明确观点:同意。
首联“异乡流落频生子”为叙事,交代了落异乡时接连生子生活现实,表达了此刻的心情是悲喜交加,“喜”承接上句老来得子,“悲”引出下文内容和情感;
颔联“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写悲,说自己头发已白,青春不再,其中含喜,毕竟后继有人;
颈联“未知门户谁堪主”写“喜”,看到儿子有可能读书成才,支撑门户,看到了希望,倍感欣慰;
尾联“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写“悲欢”,“幸”的是“暮年方有后”,老来得子;“对却沾巾”“悲”的是生活之忧,抒发了他对现实和人生的无奈与失望。
“悲欢”之情贯穿整首诗,为全诗的“诗眼”。
7.【答案】①全诗的诗眼是“喜”,叙事写景抒情皆由此出。②首联写过尽险滩,心胸开阔,暗含“喜”;③颔联和颈联写景,江天一色,苍茫一派,鹘飞鱼腾,壮奇景象寄寓骀荡襟怀;④尾联写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首联“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是回顾到达夷陵之前,船过三峡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当闯过这些险滩到达夷陵的时候,惊魂甫定、充满喜悦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颔联写夷陵地段江面的壮阔。此时站在船头,极目远望,“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而且回顾来路,指点眼前,峡内峡外两相对比,确有“地辟天开”之感。所以“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既是从阔远的画面上来描绘夷陵江面的景色,更刻画了初出三峡时那种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生动传神。
颈联摄取了江面上一组美丽奇特的画景。“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是说雄鹰振翮奋飞,追风逐浪,掠岸而去;大鱼腾跃出水,几乎要凌空而上。。前句中,“遥”字可见江面之宽,“掠”字可见鹰飞之迅;后句中,“腾”字状鱼之活泼,“欲凌空”,更形腾跃之势。此联与上联互相映衬,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将夷陵江面壮而又奇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壮奇景象寄寓骀荡襟怀。
尾联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诗人喜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船行出峡,一心胸为之开朗,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但另一方面更是对故乡的渴想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自慰之感,所以不由高唱“三丈黄旗舞便风”。“黄旗”此处指诗人坐船上的旗帜。“便风”是顺风。沿江而下。轻舟顺风,旌旗猎猎,是令人惬意的。诗人这次奉诏还朝廷对,或许能向皇上倾吐报国的襟怀。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由此可见,全诗的诗眼是“喜”,叙事写景抒情皆由此出。
8.【答案】①作为乐府诗,本诗采用六字句式,隔句押韵,韵律和谐,别具一格。②语言既通俗易懂,亲切自然,又用词精准,如“挑战”“一鼓”等词语突出了传奇英雄形象。③综合运用了夸张、互文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表现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这是一首乐府诗,全诗共八句,每句六字,是典型的六字句式,其中“群”“军”“纷”“勋”偶句的尾字押韵,韵律和谐,别具一格。
语言通俗易懂,亲切自然,如“匹马城西挑战”“单刀蓟北从军”明白如话,运用生活口语,简练晓畅;又用词精准,如“挑战”写出英雄的勇武,“一鼓”句,少年英雄一鼓作气,连续打败敌人,鲜卑不得不前来求和,表现了他的勇敢形象。
综合运用了夸张、互文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表现力。如“少年胆气凌云”运用夸张,凸显少年英雄的胆识气魄;“匹马城西挑战,单刀蓟北从军”运用互文对偶,凸显英雄的勇气智慧;“一鼓鲜卑送款,五饵单于解纷”,把少年英雄的英勇善战与鲜卑、单于的投降作对比,突出少年英雄的高大形象。
9.①写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②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
③抒情豪迈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出苍凉郁勃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豪放达观的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特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能展现“豪放”特点的内容,如景、情、人。从诗歌所写之景来看,开篇介绍平山堂,“平山阑槛倚晴空”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可见写景的境界开阔。从诗歌所写之人来看,“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是说“我”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喝酒一饮干杯,把刘原甫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于是乎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豪情万丈。从所抒之情来看,“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脱口而出。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涤荡人的心灵。展现了词人豪放达观的心态。
10.(1)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2)本诗的“讽”体现在诗人对权贵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社会现实的讽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婉”“讽”。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妖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好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是寒涧青松徒为六街染尘而已。用意很微婉。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他们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的人是晓谕,是劝告,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求名利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