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混得好的人,从不是靠勤劳自律,而是看透了这3点

发布时间:2025-11-15 07:07  浏览量:1

得好的人,从不是靠勤劳自律,而是看透了这3点

读《资治通鉴》,就像看一部跨越千年的社会生存宝典。

这部书记录了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成败得失,最终发现一个真相:

凡是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混得风生水起的人,从来不是靠蛮力勤劳,也不是靠极致自律,更不是靠所谓的“朋友遍天下”,而是看透了这3个核心真相。

第一,看透“势”的规律,顺势而为

《资治通鉴》开篇就讲“周纪”,周天子失势,诸侯崛起,本质是“势”的转移。

商鞅变法能成功,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强,而是他顺应了秦国想变强的“势”;

诸葛亮出山能三分天下,不是因为他无所不能,而是他看透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势。

真正厉害的人,从不会逆势而为。

他们懂得观察时代趋势、行业风口,就像顺水行舟,看似没费多少力气,却能走得又快又稳。

反观那些只顾埋头苦干的人,就像逆水行船,再勤劳、再自律,也终究事半功半。

所谓“时势造英雄”,看透“势”,才能借“势”成事。

第二,看透“人性”的本质,懂得借力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无数因为不懂人性而身败名裂的案例。

韩信功高震主却不懂收敛,最终被吕后所杀;李斯为了权力背叛扶苏,最终落得“具五刑”的下场。

而那些混得好的人,无一不是人性高手。

刘邦出身亭长,论武功不如项羽,论谋略不如张良,却能统一天下,核心就是他懂人性:

知道萧何想要施展抱负,就放权让他管后勤;

知道韩信想要地位,就封他为齐王;知道樊哙忠诚,就一直带在身边。

他不追求“朋友遍天下”,只结交“能为彼此所用”的人,懂得借力打力,最终成就大业。

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看透这一点,就不会再执着于“讨好所有人”,而是懂得用利益绑定人心,

用真诚换取信任,让别人愿意为你所用,这才是最高级的生存智慧。

第三,看透“局”的关键,守住底线

《资治通鉴》里有句话:“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必然的结果,任何道理都有不变的规律,这就是“局”。

混得好的人,都懂得看“局”,更懂得守“底线”。

比如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功高盖主却能善终,关键就是他看透了“功高震主必遭忌”的局,

所以始终保持低调,不贪权、不恋财,皇帝让他出兵就出兵,让他归隐就归隐,守住了“不越权、不张扬”的底线。

而那些混得差的人,往往是“破局”时急于求成,“入局”后又守不住底线。要么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要么为了面子不懂退让,最终在复杂的局势中迷失自己,一败涂地。

《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社会生存,从来不是“努力就有回报”的单选题,而是“懂势、懂人、懂局”的综合题。

勤劳和自律只是基础,就像盖房子的砖瓦;

而看透“势、人性、局”,才是支撑房子的栋梁。

没有栋梁,再厚实的砖瓦也只是一堆废墟。

愿你读懂这3点,在复杂的社会中,不盲目勤劳,不执着于自律,

不纠结于人脉,而是借势而为、借力成事、守局而立,活成真正的强者。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