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发布时间:2025-11-14 21:33 浏览量:1
闲来无事,给红楼梦用大白话文译一下!!!
作者自己说:经历过一场如梦似幻的遭遇,就把真实往事藏了起来,借着一块通灵宝玉,写下这部《石头记》。
所以书中先有了“甄士隐”这么个人!您琢磨琢磨,这“甄士隐”可不就是“真事隐”的意思嘛!
作者还说:如今我风尘仆仆,忙忙碌碌,一辈子啥正经事也没做成。
忽然想起当年认识的那些女子,一个个仔细回想下来,她们的言行见识,全都比我强。我一个堂堂男子汉,真不如那些闺阁女子,心里又惭愧又后悔,可也没啥法子。
想我当年靠着祖宗恩德,穿绫罗绸缎、吃山珍海味的日子,却辜负了父兄的教诲、师友的规劝,落到如今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地步。
今儿个把这些过往编成一书,告诉天下人,我知道自己罪孽不少,但那些闺阁中的女子,个个都有可取之处,可不能因为我没出息,就把她们的事迹也跟着埋没了。
所以啊,就算住着茅草屋、用着粗陋家什,也挡不住我写下去的心思;况且身边有晨风夕月、阶前杨柳、庭院花草,反倒更能滋润笔墨。
我虽说没多少学问,用些大白话把事儿演出来,不也能让闺阁女子的事迹流传开?还能帮人解解闷、醒醒神,这不挺好嘛!所以书中又有了“贾雨村”,这便是“假语存”的意思啦!
书里我常常用“梦”啊“幻”啊这些字,这可是全书的宗旨,也顺带提醒咱们看书的人,别太较真。
列位要问,这故事到底打哪儿来的?说起来有点荒唐,可细细品着,倒挺有意思。
话说当年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在大荒山无稽崖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大石头,每块都有十二丈高、二十四丈见方。
女娲娘娘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没派上用场,就扔在了青埂峰下。
谁知这块石头经了女娲锻炼,竟有了灵性,能自己到处跑,还能变大变小。
它见别的石头都去补天了,就自己没本事选上,天天怨天尤人、伤心难过。
有一天,它正唉声叹气呢,远远来了一僧一道,这俩人长得骨骼清奇、气度不凡,到了青埂峰下就席地而坐聊天。
看见这块石头又鲜润又光洁,还缩成了扇坠那么大,怪招人喜欢的。
那和尚把石头托在手里,笑道:“模样倒是个灵物,就是没什么实在用处。得在上面刻几个字,让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件奇珍异宝,然后带你去那繁华富庶的好地方、书香门第的大家族、花柳繁华的地界、温柔富贵的乡里走一遭。”
石头听了可高兴了,忙问:“不知刻啥字?带我行何方?还请仙师明示!”
那和尚笑道:“你先别问,日后自然知晓。”
说完就把石头揣进袖子里,和那道人一起飘然而去,没人知道去了哪儿。
又过了不知多少年月,有个空空道人四处访道求仙,打青埂峰下经过,忽然看见一块大石头,上面字迹清清楚楚,写得明明白白。
空空道人从头一看,原来这就是那块没补上天空、幻化成形投胎入世的顽石,上面写着它坠落红尘的地方、投胎的人家,还有家里的琐事、闺阁中的闲情、诗词谜语,样样都齐全,就是没写朝代年纪,没法考证。
石头后面还有一首偈语:“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空空道人看了一阵,知道这石头有些来历。
就对石头说:“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按你自己说的,倒有点趣味,所以刻在这儿,想流传后世。可依我看,一来没朝代年纪可查,二来也没有什么大贤大忠、治理国家的好事,里面不过是几个特别的女子,有的重情有的痴情,有的有点小才华小善心。我就算抄去,也算不上什么奇书啊。”
石头答道:
“仙师何必这么固执!我想历来的野史,无非假借汉、唐的名号,不如我这石头所记,不搞这套,只按真实的事体情理来写,反倒新鲜特别。
再说那些野史,不是诽谤君王大臣,就是贬低别人的妻子女儿,满是奸淫凶恶的事儿,数都数不清;还有些风月笔墨,淫秽不堪,最容易教坏子弟。
至于那些才子佳人的书,开口就是卓文君,满篇都是曹植,千部书一个套路,千百个人一个模样,到最后还免不了涉淫滥。
写书之人不过是想炫耀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就编造一对男女的名字,还得加个小人在中间捣乱,跟戏文里的小丑似的。
更讨厌的是,满口‘之乎者也’,不是讲道理就是掉书袋,太不近人情,还自相矛盾。
倒不如我这半辈子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几个女子,虽说不敢说比前代书中的人强,但看看她们的事迹原委,也能消愁解闷;至于几首小诗,也能让人吃饭喝酒时添点乐子。
这里面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都是照着实情写的,不敢随便编造,免得失了真。只愿世人在醉后睡醒、或是避事消愁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既能换个新鲜,也能省点力气,不用再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了,仙师觉得如何?”
空空道人听了这话,琢磨了半天,又把《石头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见书里主要就是谈情说爱,还都是实录其事,绝没有伤风败俗、教唆淫乱的毛病,才从头至尾抄了下来,让它流传后世。
后来空空道人因为见了“空”而生出“色”念,由“色”念生出“情”感,传递“情”感又陷入“色”欲,最后从“色”欲中悟得“空”性,就改名叫情僧,把《石头记》改成了《情僧录》。
东鲁的孔梅溪给书题名叫《风月宝鉴》。
再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中,花了十年时间批阅,修改了五次,整理出目录,分成章回,又题名叫《金陵十二钗》,还题了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是《石头记》的由来。
按石头上的记载,当年大地东南塌陷,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里的阊门,那可是红尘中数一数二的富贵风流之地。
阊(chāng)门外有条十里街,街里有个仁清巷,巷里有座古庙,因为地方狭窄,大伙儿都叫它“葫芦庙”。
庙旁边住着一家乡绅,姓甄名费,字士隐,正房太太姓封,为人贤惠,懂礼数、明事理。
甄家虽说不算大富大贵,在当地也算是名门望族了。
这甄士隐性子恬淡,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每天就喜欢观花种竹、喝酒吟诗,活脱脱一个神仙般的人物。
可美中不足的是,他年过半百,还没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小名叫英莲,刚满三岁。
有一天,炎炎夏日,天长昼久,甄士隐在书房闲坐,看书看累了,就趴在桌上睡着了。
迷迷糊糊中,他走到一个地方,分不清是哪儿。
忽然看见那边来了一僧一道,一边走一边聊天。
只听那道人问:“你带着这东西,打算去哪儿啊?”
那和尚笑道:“你放心,如今正好有一段风流公案该了结了,这一群风流冤家还没投胎入世呢。趁这个机会,就把这东西夹带在里面,让它也去人世间经历一番。”
道人道:“原来最近又有风流冤家要下凡历劫,可不知是从哪儿起头,又落到哪儿去呢?”
和尚道:“这事说起来好笑。
当年女娲娘娘没用到那块石头,它倒也逍遥自在,到处游玩。
有一天它来到警幻仙子那儿,仙子知道它有些来历,就把它留在赤霞宫,取名叫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常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走动,看见灵河岸上三生石旁边有棵绛珠仙草,长得十分娇美可爱,就每天用甘露浇灌它,这绛珠草才得以存活长久。
后来绛珠草受了天地精华,又得甘露滋养,脱去了草木的形体,幻化成了人形,还是个女子,天天在离恨天外游玩,饿了就吃秘情果,渴了就喝灌愁水。只因还没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所以心里总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的情意。
她常说:‘我受了他雨露之恩,却没有甘露能还他。
他要是下凡做人,我也跟着去一趟,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都还给他,也算是报答完了。’就因为这事儿,勾出了不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经历一场虚幻的缘分,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
今日这石头也该下凡了,我特地来把它带到警幻仙子案前挂号,让它和这些痴情的鬼魂一起下凡,了结这段公案。”
道人道:“倒真是好笑,从来没听说过‘还泪’的说法。趁这个机会,你我何不也下凡度化几个人,岂不是一件功德?”
和尚道:“正合我意。你且跟我到警幻仙子宫中,把这蠢物交割清楚,等这一群风流孽鬼下凡后,你我再去。如今已有一半落了红尘,可还没全到齐呢。”
道人道:“既然这样,我就跟你走一趟。”
却说甄士隐把这些话都听得明明白白,就忍不住上前施了一礼。
笑着问道:“二位仙师安好?”
那僧道也忙回礼问候。
甄士隐道:“刚才听见仙师谈论的因果之事,真是人世间少见的奇闻。只是弟子愚笨,没能完全听懂。要是仙师能开恩,把其中的详情细细说说,弟子一定洗耳恭听,只要能稍作警醒,也能免去沉沦苦海之苦啊。”
二仙笑道:“这都是玄机,不能预先泄露。到了时候,你只要别忘了我们二人,就能跳出火坑了。”
甄士隐听了,也不好再问,又笑道:“玄机固然不能泄露,可刚才仙师说的‘蠢物’,不知是什么东西,我能不能见见?”
那和尚道:“要说这东西,你倒和它有一面之缘。”说着就拿了出来,递给甄士隐。
甄士隐伸手接过来一瞧,嚯,竟是块透亮的美玉,上面字迹分明,刻着“通灵宝玉”四个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
他正想仔细看看,那和尚就说“已经到幻境了”,一把从他手里抢了过去,和那道人一起走过一座大石牌坊,牌坊上写着四个大字:“太虚幻境”
两边还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甄士隐也想跟着过去,刚抬脚,忽然听得一声霹雳,如同山崩地陷一般,他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叶随风摇曳,梦里的事儿已经忘了一半。
这时,奶母抱着英莲走了过来,甄士隐见女儿长得粉雕玉琢,乖巧可爱,就伸手接过来抱在怀里逗着玩了一会儿,又带着她到街上看庙会的热闹。
正想进屋呢,只见那边来了一僧一道。
那和尚癞着头皮、光着脚,那道人跛着脚、头发蓬乱,疯疯癫癫的,一边说笑一边走来。
到了甄士隐门前,看见他抱着英莲,那和尚突然大哭起来,对甄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连累爹娘的东西抱在怀里干啥!”
甄士隐听了,知道是疯话,也没搭理他。
那和尚又说:“给我吧!给我吧!”
甄士隐不耐烦了,抱着女儿转身就走。刚要进门,那和尚指着他大笑起来,嘴里念了四句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甄士隐听得明明白白,心里犯起了嘀咕,想问问他的来历,只听那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自去忙活吧。
三劫之后,我在北邙山等你,到时候一起去太虚幻境销号。”那和尚道:“妙极!妙极!”说完,二人扬长而去,再也不见了踪影。
甄士隐心里琢磨:这两个人肯定不一般,刚才真该问问清楚,现在后悔也晚了。
他正愣神呢,忽然看见隔壁葫芦庙里住着的一个穷书生走了过来。
这书生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是湖州人氏,原本也是诗书官宦人家的后代。
可他生在末世,父母祖宗的根基早就没了,家里人也多半亡故,只剩他孤身一人。
在老家待着没什么出路,就打算进京赶考,重新创下基业。
自从前年来到这儿,就一直倒霉滞留,暂时住在葫芦庙里,靠卖文写字为生,所以甄士隐常和他来往。
当下贾雨村见了甄士隐,忙上前施礼,陪着笑道:“老先生靠着门张望,莫非街上有什么新闻?”
甄士隐笑道:“不是。刚才小女哭闹,带她出来玩玩,正觉得无聊呢。贾兄来得正好,快进屋坐坐,咱们一起打发这漫长的白日。”
说着就让人把女儿抱进去,自己带着贾雨村来到书房,小童献上茶水。刚聊了三五句话,忽然有家仆急忙来报:“严老爷来拜访!”
甄士隐慌忙起身道歉:“恕罪恕罪,怠慢了您,您先稍坐,我马上就来陪您。”
贾雨村也起身让座:“老先生请便,晚生常来这儿,多等一会儿没关系。”说着,甄士隐就去前厅迎客了。
这边贾雨村闲着没事,就翻弄书架上的诗籍解闷,忽然听见窗外有女子咳嗽的声音。
他起身往外一看,原来是个丫鬟在那儿摘花,这丫鬟长得仪容不俗,眉目清秀,虽说没有倾国倾城的姿色,却也十分动人。
贾雨村不由得看呆了。那甄家丫鬟摘完花正要走,猛然抬头看见窗内有人,这人穿着破旧的衣服,虽然穷困潦倒,却长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再加上剑眉星眼、直鼻方腮,气度不凡。
丫鬟忙转身回避,心里暗想:“这人长得这么英武,却这么寒酸,我家可没有这样的穷亲戚。想必他就是主人常说的那个贾雨村吧,难怪主人说他‘肯定不会长久困窘,总想帮衬他一把,就是没找到机会’。”
这么一想,她忍不住回头看了两三眼。贾雨村见她回头,就以为这女子对自己有意,心里狂喜不已,暗自觉得这女子一定是个有眼光的豪杰、风尘中的知己。
没过多久,小童进来了,贾雨村打听得知前厅留客吃饭,自己不便久等,就从侧门悄悄走了。
甄士隐送完客人,知道贾雨村已经走了,也就没再去邀请。
日子过得快,转眼就到了中秋佳节。
甄士隐家宴结束后,又在书房单独备了一桌酒菜,自己趁着月色来到葫芦庙邀请贾雨村。
原来贾雨村自从那天见了甄家丫鬟回头看他,就把她当成了知己,时刻放在心上。
如今恰逢中秋,对着明月难免心生感慨,随口吟了一首五言律诗:“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眸。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头。”
吟完之后,他又想到自己平生的抱负,苦于没遇到赏识自己的人,不由得搔着头对天长叹,又高声吟了一副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恰好甄士隐走来听见了,笑着赞道:“雨村兄真是抱负不凡啊!”
贾雨村忙笑道:“不敢当,不过是随口吟诵几句前人的诗句,没想到让老先生如此夸奖。”
又问:“老先生怎么有空到这儿来?”
甄士隐笑道:“今夜是中秋,俗话说的团圆佳节,想必兄台独自住在庙里,难免有些寂寞。所以我特地备了点薄酒,邀请兄台到我家书房小饮几杯,不知兄台肯赏光吗?”
贾雨村听了,毫不推辞,笑着说:“承蒙老先生厚爱,我怎敢辜负这份盛情。”说着就跟着甄士隐来到了书房。
不一会儿,茶喝完了,酒菜也早已摆好,那美酒佳肴就不用细说了。
二人坐下,先是慢慢饮酒,渐渐聊得投机,越聊越尽兴,不由得举杯畅饮起来。
当时街上家家户户都在吹箫奏乐,一派热闹景象,头顶上一轮明月,光辉皎洁,二人兴致更高,酒到杯干。
贾雨村此时已经有了七八分醉意,豪情大发,对着明月抒发情怀,随口吟了一首绝句:“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甄士隐听了大叫:“妙极!妙极!我常说兄台绝非久居人下之人,如今你吟的这首诗,飞黄腾达的征兆已经显现,用不了多久,你就能步步高升、青云直上了!可喜可贺!”说着亲自斟了一斗酒,为他道贺。
贾雨村一饮而尽,忽然长叹道:“不是我酒后说大话,要是论起当下流行的学问,我也能去凑个数、挂个名。只是如今我身无分文,连行李路费都没有,京城又那么远,光靠卖文写字,根本到不了啊。”
甄士隐没等他说完,就道:“兄台怎么不早说!我早就有帮你的意思,只是每次见你都没来得及说,所以没敢贸然开口,如今既然你说了,我虽然没什么本事,但‘义利’二字还是分得清的。
况且明年正好是大比之年(列位看官,这大比就是当年的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兄台应该赶紧进京,明年春天参加考试,要是能考中,也不辜负你这么多年的学问。路费和其他琐事,都包在我身上,也不算辜负你对我的信任。”
说完,甄士隐立刻让小童进去,赶紧封了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又说道:“十九日是黄道吉日,兄台可以当天雇船西行进京。等你日后飞黄腾达了,咱们明年冬天再相见,岂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贾雨村收下银子和衣服,只简单谢了一句,也没太在意,继续和甄士隐喝酒谈笑,一直到三更天,二人才散去。
甄士隐送贾雨村走后,回到房里一觉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
他想起昨晚的事,打算写两封推荐信,让贾雨村带到京城,投靠个官宦人家安身。
于是派人去葫芦庙请贾雨村,可家人回来禀报说:“和尚说,贾爷今天五更天就已经进京了,还留下话让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乎黄道吉日,只要事理得当就行,来不及当面告辞了’。”甄士隐听了,也只好作罢。
真是闲不住的光阴容易过,转眼又是元宵佳节。甄士隐让家仆霍启抱着英莲,去街上看社火花灯。
半夜里,霍启想上厕所,就把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等他上完厕所回来抱孩子时,英莲早就没影了!霍启急得直找了半夜,到天亮也没找到,他也不敢回去见主人,就偷偷逃往他乡了。
甄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没回来,就知道出事了,又派了几个人去找,回来都说没半点踪迹。
夫妻二人半辈子就这么一个女儿,如今突然丢了,悲痛万分,日夜啼哭,几乎要性命不保。
过了一个月左右,甄士隐就先病倒了,封氏也因为思念女儿生了病,天天请医生、算卦,也没什么用。
没想到三月十五这天,葫芦庙的和尚炸供品,不小心让油锅着了火,火星溅到窗纸上,引发了大火。
这地方的人家都用竹篱木墙,火势一下子就蔓延开了,真是劫数难逃。
大火接二连三地烧着了家家户户,整条街都变成了火焰山一般。
当时虽然有军民赶来救火,可火势已经太大,根本扑不灭,一直烧了一夜才熄灭,不知道烧了多少人家。
可怜甄家就住在隔壁,早就烧成了一堆瓦砾,还好他夫妇和几个家人的性命保住了。
甄士隐急得直跺脚叹气,没办法,只好和妻子商量,先去田庄上住。
可偏偏这几年水旱灾害不断,庄稼没收成,还到处都是盗贼,官兵四处剿捕,田庄上也没法安身。
甄士隐只好把田地家产都变卖了,带着妻子和两个丫鬟,投奔岳父封肃去了。
他岳父封肃是大如州人,虽然是农民,家里却还算殷实。
如今见女婿这么狼狈地来投奔,心里就有些不高兴。
幸好甄士隐身边还有变卖田产的银子,拿出来托付岳父,让他随便买些田地房屋,好日后维持生计。
可那封肃为人吝啬,半赚半拿,只给了他些薄田破屋。
甄士隐是个读书人,根本不会种地谋生,勉强支撑了一两年,家里越来越穷。
封肃见了他,就说些风凉话,还在别人面前抱怨他不会过日子,只会好吃懒做。
甄士隐知道后,心里难免后悔,再加上去年丢女儿、遭大火的惊吓,又急又气又怨又痛,他已是暮年之人,哪里经得起贫病交加,渐渐就露出了将要离世的模样。
有一天,甄士隐拄着拐杖,勉强走到街上散心,忽然看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疯癫癫、穷困潦倒,穿着破烂的麻鞋和补丁衣服,嘴里念着几句诗: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甄士隐听了,就迎上去问道:“你嘴里念叨的是什么?我只听见‘好’啊‘了’啊的。”
那道人笑道:“你要是真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要知道世上万般事情,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要是不了,就不算好;要是想好,就得了断。我这首曲子就叫《好了歌》。”
甄士隐本来就有夙根慧根,一听这话,心里早就悟透了,笑着说:“等等,让我把你的《好了歌》注解一下怎么样?”
道人笑道:“你请说。”
甄士隐便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粱,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着手大笑道:“解得好!解得妙!切中要害!”
甄士隐说了声“走罢”,就把道人肩上的包袱抢过来背上,再也没回家,跟着疯道人飘飘然走了。
这事一下子轰动了街坊四邻,大伙儿都把它当作新闻传开了。
封氏听到这个消息,哭得死去活来,只好和父亲商量,派人四处寻找,可哪里能找到半点音信?没办法,只好靠着父母过日子。
幸好身边还有两个旧日的丫鬟伺候,主仆三人日夜做些针线活,帮着父亲补贴家用。那封肃虽然每天抱怨,可也没别的办法。
有一天,甄家的大丫鬟在门前买线,忽然听见街上有喝道的声音,大伙儿都说:“新太爷上任了!”丫鬟躲在门内往外看,只见一队队军牢快手走过,不一会儿,一顶大轿抬着一个身穿乌帽猩袍的官员过来了。
这丫鬟愣了一下,心里暗想:“这官儿看着好面熟啊,好像在哪儿见过。”她走进屋里,也就把这事抛在脑后了。
到了晚上正要休息,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还有很多人乱嚷嚷:“本县太爷的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吓得目瞪口呆。
各位朋友,这封肃好端端的,怎么会被县太爷的差人传唤?
这新来的太爷到底是谁?甄士隐跟着道人去了何方?英莲失踪后又流落何处?
欲知后事如何,等俺下一回的翻译!!!
#头条##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