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司空见惯”里的司空是谁?他又见惯了什么?看完你就知道了
发布时间:2025-11-13 17:27 浏览量:2
“司空见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成语,常用来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而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司空已经看惯了某件事。
司空是一个官职,官职是不能看的,所以这里的司空指的是担任司空的人。
那么这个成语里的司空指的是谁?他又看惯了什么事?
在介绍“司空见惯”之前,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
上学的时候学过不少刘禹锡的诗,不过刘禹锡的诗貌似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被贬”。
其实这也不能怪刘禹锡,因为刘禹锡这一生被贬了二十七次,累计被贬时长二十三年。
刘禹锡出生于公元772年,此时的唐朝正处于“灾后重建期”,因为安史之乱给大唐造成的伤痛实在太深了,没个十年八年的真不好解决。
公元790年,十八九岁的刘禹锡出门游学,长安、洛阳是他最喜欢的城市,他在这两个城市的文坛士林中闯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年后,刘禹锡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考中进士。
碰巧的是,与他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一位诗人,他便是柳宗元,两人因此成为了至交好友。两人考中进士后,一同在朝中任职,可惜没过多久,刘禹锡就回家为父亲守孝去了。
刘禹锡的三年守孝期结束之后,被淮南节度使杜佑请去当了掌书记。
两年后,又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
不过刘禹锡并没有在渭南县停留太多时间,他很快就被调回了长安,担任监察御史,到御史台上班。
碰巧的是,柳宗元也在御史台上班,而且他们两人共同的好友韩愈也在。
这三位大才子都在御史台工作,都担任监察御史,这件事实在是太巧了,巧到有点不符合常理。
事出反常必有妖,而这里的“妖”名叫王叔文,他是唐顺宗李诵的侍读,与李诵关系非常好。
禹锡等人之所以能在御史台碰面,就是因为他在幕后发力。
而王叔文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需要一批得力助手。
公元805年的正月,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唐顺宗身边有两个“太子侍读”,一个是王叔文,另一个叫王伾,这两人与唐顺宗的关系都很好,而且他们志向相同,都想改革弊政。
改革弊政可是一件大事,涉及很多方面,因此也需要很多人手。
刘禹锡与王叔文是故交,王叔文很清楚刘禹锡的能力,因此想到的第一个帮手,就是刘禹锡。把刘禹锡调回长安后,王叔文第一时间便见到了他,并且还将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希望刘禹锡能帮助自己。
其实刘禹锡也早就有革新之志,但一直没有机会,没有资格。
如今王叔文为此事而来,他自然没有理由推脱。
不久之后,刘禹锡再次被提拔,开始插手国家财政问题。
不管什么事情,一旦牵扯到利益,就会变得麻烦起来。
“二王刘柳”集团本想通过改革让唐朝再度兴盛,然而他们大刀阔斧的改革,却伤害到了贵族的利益。
宫中的宦官不同意他们改革,朝中的权臣不同意他们改革,边将藩镇也不同意他们的改革。虽然皇帝同意了他们的改革,但是他们的改革却无法翻过这三座大山。
因此,这次被称为“永贞革新”的改革,只持续了146天便结束了。
在这146天里,刘禹锡背后的靠山都倒了。
唐顺宗中风变成了哑巴,皇位不稳;
王叔文的母亲去世,被迫回家守孝;
王伾也突然中风,性命垂危。
这三人倒了之后,朝中就剩下八个被叫来帮忙的“冤大头”还在苦苦支撑。
不久之后,他们八个都被贬到了外地当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
公元805年,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就是现在的湖南常德。
在当时,湖南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省份,把刘禹锡贬到湖南,就是为了让他去贫穷地区受苦。刘禹锡在朗州待了十年,一直到公元815年才被召回京城。
他们这次回来,并不是因为他们又重新得势了,而是因为之前陷害他们的人发了善心。因此,如果刘禹锡他们再闹事,结果就是再被流放到外地去。
众人都已经吃过苦了,所以都很老实,但是刘禹锡好像吃苦没吃够,他又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当权者。
刘禹锡这一骂,直接把自己骂成了播州刺史。
播州就是现在的贵州遵义,这里可比湖南还要偏远。如果刘禹锡真的去了这里,恐怕就不能活着回来了。
幸好裴度和柳宗元等人拼死为刘禹锡求情,这才让刘禹锡的贬所由播州变到了连州。
连州就是现在的广东连州市。
刘禹锡在连州待了五年,一直到公元819年,刘禹锡的母亲去世,他才得以离开连州,返回中原。
然而刘禹锡的守孝期结束之后,他的罪名并没有减轻,他又被送到夔州当了刺史。
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
三年后,刘禹锡又从夔州被调到了和州担任刺史,那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就写于此处。刘禹锡在和州的“陋室”里待了三年后,朝廷终于肯饶恕他的罪过,将他调回了京城。
这次返京之后,刘禹锡已经成为了被贬二十三年的“风云人物”,谁都不敢小看他。
公元832年,刘禹锡被任命为苏州刺史,他来到苏州后,见到了曾经担任过司空,世称“李司空”的李绅。
李绅虽然不是什么关键人物,但是他非常有名,因为就是他写下了两首著名的《悯农》。
然而,《悯农》是李绅年轻时的作品,刘禹锡见到他时,他已经丢失了初心。
在李绅为刘禹锡举办的欢迎宴会上,满眼都是奢华之物,这些美味珍馐可真是让这个过惯了苦日子的刘禹锡大开眼界。
这场宴会是“三美”俱全,美食、美酒、美女一个都不缺,看得刘禹锡一阵心寒。
他们当年的改革,就是为了抑制这种铺张浪费的歪风邪气,看来他们彻底失败了。
刘禹锡对李绅的种种行为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宴会上写了一首《赠李司空妓》,讽刺李绅的奢靡之风。
高髻云鬟宫样妆,
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苏州刺史肠。
“司空见惯”就出自这首诗,词中的“司空”指的就是李绅。
这里的“司空见惯”是在讽刺李绅看惯了这种穷奢极欲的场景。
而观赏这种极尽奢华,极度浪费的场景对于苏州刺史(刘禹锡自己)来说,就如同喝了断肠毒药一般,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