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一首禅诗,交织着史尘与心光,更充满了通透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5-08-05 07:03  浏览量:2

晨钟暮鼓穿越千年,寺院光影始终流转。想当年佛陀涅槃之后,弟子们依山结庵,以茅草为舍,只为延续教法、精进修行,一方方简朴的院落,最初都是心灵的修行场、真理的传习地。

随着佛教的发展,寺院逐渐走出幽林深谷,并吸纳着各种养分。失意者在此寻求一份坦然,迷茫者在此悟透一种通透,更有无数人触摸到超越世俗的精神微光。下面一起读诗:

法门寺

作者:张春义

塔标虹影隐烟村,钟透朝阳消露痕。

松院虬枝侵桂宇,剑池草色映云根。

唐皇奉骨犹移鼎,梁帝捐身亦断魂。

悟道修心参义髓,禅成大法是空门。

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始建于东汉,唐代时曾为皇家寺院,因供奉释迦牟尼指骨舍利而闻名。那里还出土过很多文物,包括金银瓷器等,现为国家级景区,乃是佛教圣地,可瞻礼舍利并参观唐代地宫遗址。

草根才子的这首诗将千年古刹的光影、史事与禅理,都熔于简短的诗行,笔法兼具盛唐的雄浑与宋诗的思辨,写景中藏着史笔,咏史中可见禅心。

首联以光影声色拉开画卷,堪称诗中有画。矗立的寺塔乃是地标一般的建筑,彩虹的光影掩映着炊烟缭绕的村落;钟声穿透初升的朝阳,驱散了晨露的痕迹。

虹霓绚烂缥缈、佛塔庄严肃穆,朦胧烟村与清朗朝阳构成视觉层次;钟声穿透晨曦、驱散露痕,使静态的寺院有了苏醒的生机。

颔联进一步刻画细节,庭院里盘曲如虬的松枝,延伸到桂树掩映的寺宇;剑池边的青草绿意盎然,映照着云气初生的山根。

一个“”字,既显古木苍劲,又暗合寺院建筑与自然的交融,好像古木主动拥抱着梵宇,尽得自然与人文交织之趣。

草色与云根相照,既交织着地面生机与天际云气,又暗蕴地天交泰之趣,让近景与远意浑然一体。这两句对仗工整,虚实相济,为后文的历史沉思,铺垫了幽远基调。

颈联转入史论,用意深沉。当年的唐代帝王供奉佛骨,终究还是挡不住王朝更迭;梁武帝舍身事佛,到头来却落得魂断凄凉的结局。“断魂”二字,道尽虔诚与结局的荒诞。诗人并非否定佛法,而是通过回顾历史,揭示唐皇的奢华供奉、梁帝的极端舍身,皆因外在形式与内在修为的背离。

唐皇奉骨”是指唐代七帝迎奉法门寺佛骨之事,唐宪宗还因迎佛骨引发了韩愈创作了《谏迎佛骨表》。“移鼎”(改朝换代)的结局,形成了佞佛求福、反致国祚不永的反讽。“梁帝捐身” 是指南朝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最终却在侯景之乱中饿死于台城。

结尾回归禅理,领悟佛道、修养心性,探究义理的精髓;修成高深的禅法之后才能明白,佛法的根本原是“空”这一门径。

悟道修心”点出佛法的核心在内心觉悟、而非外在形式;“参义髓” 强调对佛法精髓的探求,而非盲从各种仪式;“空门”二字,是指唯有破除对福祸、得失、形相的执着,才能领悟大法真谛。

当代的一首禅诗,交织着史尘与心光,更充满了通透的智慧。诗人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建立在历史反思之上的理性认知,同时又跳出史料的束缚,以禅理统摄史事,使诗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哲思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