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版古籍一定要印成繁体字并排成竖版?

发布时间:2025-10-11 15:37  浏览量:1

我想就着这个话题,先说一个唐代文学家李公佐创作的唐传奇《谢小娥传》里的故事。

这是一个有关复仇的故事。

豫章(今江西南昌)谢小娥,本是一个贩运商的女儿。成年后嫁给了历阳的一个侠士段居贞。老公和父亲翁婿两人常年在外做生意,往来于江湖之上。后来不幸被强盗所杀,谢小娥本人侥幸逃过一劫,但也受伤不浅,还折断了脚,辗转到了一个尼姑庵里栖身。

最初,谢小娥曾经梦见父亲对她说:“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没过多久,她又梦见丈夫对她说:“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

谢小娥左思右想,百思不得其解,便常写下这几句话,几乎是逢人就问,广泛地寻求博学多才之士为她作出解释,但是转眼一年过去了,竟没有一个人能解出其中的真意。

直到元和八年的春天,本文的作者李公佐辞去江西从事之职,途经谢小娥所在的地方,听人说起这事。李公佐毕竟是当今才高八斗的才子,只是略加思索片刻,便揭晓了那几句谜语的谜底:杀汝父是申兰,杀汝夫是申春。

那何以见得呢?李公佐的分析如下:“车中猴”,车字去上下各一画是“申”字,又申属猴,故曰“车中猴”;“草”下有“门”,“门”中有东,乃兰字也;又“禾中走”,是穿田过,亦是“申”字也。“一日夫”者,“夫”上更一画,下有日,是“春”字也。

如果各位看的是简体字本,看到这里一定会一头雾水,但是如果你读的是繁体字本,或者你知道“兰”和“车”这两个字繁体字的写法,那你就豁然开朗了。

因为繁体字的“兰”写作“蘭”,繁体字的车写作“車”。

后来,谢小娥根据李公佐的提示,日后果然找到了杀害自己的父亲和丈夫的这两个凶手,申兰和申春,并最终将这两个凶手绳之以法,替自己的父亲和丈夫报了这血海深仇。

所以,结论就是,如果你出版古书,如果一律印成简体字本,有时会是挺麻烦的一件事。虽然,我所举的这只是个例。

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还想再说说几点:

1.首先题主的这个问题就是有问题的,没有说出版古书一定要印成繁体字并排成竖版。

且不说国内出版古籍的两个头部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简体横排的、带有普及性质的古籍,比比皆是。其他的出版社出版的诸如四大名著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更是普遍都是采用简体横排。

2.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这里所说的下列情形就包括“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3.上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其中还包括“姓氏中的异体字”。

所以,我们看到在有关学者钱锺书的出版物中,凡是涉及到他的名字,我们一般都写作“钱锺书”而不是“钱钟书”,就是根据这条规定而来的。

4.但是,一般来说,如果出版社出版的古籍不是面向一般的普通读者,而是针对专业的读者或有特殊需要的特殊读者,则大多数情形之下,他们大多数会倾向于采用竖排繁体,当然有时也采用横排繁体这种形式。

而之所以大多数会采用竖排繁体的出版形式,这自然是和这些古书的原始面貌相一致的。毕竟咱们中国古人,甚至在并不久远的民国时期,中国人日常的书写和书籍的刊印出版都是采用竖排繁体的形式。

自1956年的《汉字简化方案》公布至今,简中的普遍使用的时间,其实还不到七十年。

5.据我所知,有些思想比较保守或是所谓的复古主义者,著名的如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生前就留下过话,在他百年之后是绝不允许将他的著作出横排简体字本。

顺便说一句,也许是为读者设置一个有意或无意的阅读门槛,有不少前辈文史学者的学术著作,据我所知也是压根就没有横排简体字本的。比如钱锺书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品《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

至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系列和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系列,那更是清一色都是竖排繁体。

对不起,人家出版社根本就不出横排简体字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