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县乡下开谱唱戏,10多万块花得值不值?

发布时间:2025-10-09 20:48  浏览量:1

国庆回老家,看到村里开谱请戏班子,一打听,三天戏花了10多万。村里老人看得津津有味,年轻人却寥寥无几。有人嘀咕:“花这么多钱,就图个热闹,值吗?”

这笔钱怎么算的?以江西鄱阳县为例,一个30多人的戏班子,演6小时收费4万左右,人均日薪超1000块。听着挺高,但一年能接100场戏的班子凤毛麟角。演员多是夫妻档,一方没戏演,家里经济就吃紧。

问题来了:钱花了,观众却越来越少。戏没唱完,人就走了一半。是戏不好看,还是时代变了?

戏剧曾是国粹,明代江西人汤显祖一部《牡丹亭》唱响全国。可如今,台下清一色银发族,年轻人宁愿刷手机、看电影。

原因不难猜,无非是三个。首先是戏词听不懂,字幕还掉链子很多戏词晦涩,字幕要么模糊,要么和声音对不上。老人靠经验“脑补”,年轻人听得云里雾里,干脆不凑热闹。其次是演出环境“劝退”露天戏台,晴天晒脱皮,雨天淋成狗。有老乡吐槽:“上次看戏,凳子都没处放,站两小时腰都断了。”

第三就是戏剧内容老套,演员断层“才子佳人”的套路演了几百年,年轻人早审美疲劳。更糟的是,年轻演员稀缺。鄱阳县虽有不少戏迷,但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当下靠爱好很难长久。

有人说:“开谱唱戏是祖宗规矩,不能丢!”但传统要活下来,得先活得好。建议时间可以变通非要挤在国庆、春节?错峰演出,比如春秋凉爽时,既省钱,老人也看得舒服。还有就是戏剧演出要结合文艺汇演,这样增加观众,不妨创新江西萍乡有戏班子尝试“戏曲+脱口秀”,把老戏新编,加些网络热梗,台下居然坐满了年轻人。

文化传承方面,政府和企业搭把手,比如浙江嵊州每年办“民间戏剧节”,政府补贴、企业赞助,演员有保障,戏迷有戏看,双赢。传统艺术就像老树,不能光浇水,还得修枝剪叶。如果戏班子只顾“守旧”,观众只会越来越少。但若能把戏词编得更接地气,环境整得更舒服,甚至搞点“戏曲直播”,未必没出路。至于开谱是否非得唱戏?我看未必。办场乡村音乐会、搞次非遗展览,或许更能凝聚人心。关键不是形式,而是那份传承的温度。

开谱就一定要请戏班子唱戏吗?为什么看戏的越来越少? 对此有你哪些看法,欢迎你在评论区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