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杨:在嵊州邂逅那缕江南雅韵
发布时间:2025-09-01 19:42 浏览量:6
在华夏戏曲的璀璨星空中,越剧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有“第二国剧”之美誉,亦被称作“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更是享有“中国歌剧”的盛赞 。其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诸多经典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文化记忆。
时光回溯到百年之前,越剧的开篇,是一场在民间悄然兴起的艺术变革。清朝末年,在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最初以男性农民表演的落地唱书形式为萌芽。那时,嵊州一带的农民干完农活坐在田埂上休息时,常指物说事即兴哼唱,这种朴素的“田头歌唱”,便是越剧的前身。因其内容和形式接地气,大受欢迎,到了清代,便有人以此为生,称为“落地唱书”。1906年的清明时节,嵊县东王村的四位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用四只粗大的稻桶垫底,上铺条板,在东王村香火祠堂前搭起简易草台,身着简陋戏服,第一次登台演出了《十件头》等曲目。这次简陋却意义非凡的演出,因为具备了戏曲元素,作为中国越剧第一台正式演出被载入史册。有固定班底、编剧和伴奏的落地唱书正式进入“小歌班”时代,越剧作为一个剧种由此诞生。
东王村,这个越剧诞生的神奇村庄,所有越剧的故事都从这里开始,这是一片滋养艺术的沃土。它就像一位孕育了伟大传奇的母亲,静静地见证着越剧的诞生与成长。村口,一株百余岁的老樟树茂盛如盖,它宛如一位沉默的长者,目睹了越剧诞生的那一刻,也见证了百年来村子里的岁月变迁。树旁那块青石碑——“越剧诞生地东王村”,简单的几个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走进村里,香火祠堂犹在,并已开辟为一处简朴的越剧博物馆,虽然它静默无言,却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当年越剧诞生时的热闹场景,诉说着这块土地与越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越剧,如此的美丽动人,它是江南水乡孕育出的精灵。那婉转的唱腔,如潺潺的溪流,流淌进人们的心田;那细腻的表演,似春日的微风,轻柔地拂动着观众的心弦。从东王村走出后,它边走边唱,不断汲取着昆曲、绍剧、话剧等特色剧种的精华,经历了从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无论是女子越剧早期的优秀演员“三花一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还是后来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十姐妹”,绝大多数都是嵊州人。在越剧大发展时期,嵊州成为了越剧演职人员的输出地,形成了“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的现象 ,嵊州,这片土地,无疑是越剧最温暖的“娘家”。
如今,时光流转,百年已过,但在东王村,在嵊州,越剧的精魂仍然薪火相传。嵊州政府大力支持越剧,嵊州人民浓情拥抱越剧,嵊州艺校重点打造了流派传承人班,由各大越剧流派嫡传弟子或传承人“一对一”授课,十三大越剧流派传承人尽数来校传艺执教。嵊州民营剧团更是遍地开花,仅登记在册的就有100多家。在嵊州,越剧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承。
在东王村引领我们参观的是老村长李秋顺,他也是村中的义务讲解员。他对越剧的情感已经深深地刻在骨子里,融化在血液中,时不时的边走边讲边哼出几段越剧的唱腔,他说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纯粹的越剧唱腔,是从村里的老人那里一代代传下来的,不用伴奏也好听。在这里我们看到,无论是在村中的古戏台前,还是在村头的广场上,或者在古树的阴凉之下,一有空闲,村民们都会聚在一起聊天唱越剧。抑或走进嵊州市区现代化的剧院里,那悠扬的越剧唱腔,依然会在空气中回荡,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沉醉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