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人才专列”驶入清华园——我市“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清华大学专场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25-10-10 10:24 浏览量:2
我市在清华大学国防教育林举办秋季学期学生地域文化节暨“人到山西好风光”忻州专场活动。图为清华大学学生品尝毛建茶。记者范琛摄
秋色澄明,万物清丽。清华园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悄然开启。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在五台山深处叩响佛光寺的千年唐韵;如今,忻州携历史的馈赠走进清华,以文化为舟、以诚意引才,在百年学府掀起一阵“忻州热”。
9月20日至28日,山西省“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活动走进北京,忻州作为清华大学专场的承办者,以“诚忻以待·州到爱才”为主题,通过专场宣介、文化展览、非遗体验、校企洽谈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忻州的历史厚度、发展活力与引才诚意,开启了一场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文化爱才:以千年文脉浸润人才沃土
清华园美术学院B座一层的展厅内,“跨越时空又见忻州”文化艺术展悄然成为秋日校园的一处精神栖息地。展览以梁思成、林徽因的学术足迹为线索,将佛光寺东大殿的飞檐斗拱、南禅寺的唐代彩塑、抗战烽火的红色记忆,通过手稿复刻、数字影像与实物模型娓娓道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李同学在展板前驻足良久:“忻州不仅是古建圣地,更是一座活着的中华文明博物馆,这种文化底蕴本身就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文化的感染力不仅存在于静态的展览中,更涌动于互动体验之间。在国防教育林举办的“地域文化节”上,繁峙银器工匠现场演示“錾刻”技艺,静乐剪纸艺人指尖翻飞,数分钟内便可剪出花鸟、人物等各式图案,吸引了不少学生驻足观看。山西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展位前,学生们反复端详各式建筑的微缩结构,感叹“榫卯的力学智慧至今不过时”。
与此同时,忻州特色农产品现场品鉴活动成为文化节上的另一大亮点。忻府区的古法豆干、五台县的脱衣核桃仁、定襄县的黄烧饼、神池县的月饼、宁武县的沙棘果汁等百余种特产集中亮相,工作人员现场讲解产品的食用价值与文化背景,师生们在品尝中感受着忻州地域风味的独特魅力。而桃李园食堂内,荞面饸饹、保德油糕等特色美食的香气,更是让不少学子循味而来。“原来忻州有这么多宝藏!”一名清华学子在品尝美食后兴奋地说,“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看似“软性”的文化浸润,实则是忻州引才的深层逻辑——一座能让人文情怀落地的城市,必然能为人才提供精神归属。“人才选择城市,不仅看岗位薪酬,更看文化认同。我们用非遗、古建、红色记忆构建的情感联结,比单纯的政策宣讲更有生命力。”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用心留才:刚柔并济构筑人才生态
人才竞争的关键,一方面在于政策支持的“硬度”,另一方面则在于情感联结的“温度”。
近年来,忻州不仅推出“科技副总”等专项政策,更在细节处体现诚意:高标准打造“科创驿站”,为校地合作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出“桐欣英才卡”,落实“全周期、保姆式”代办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住房安居、创新创业等提供量身定制服务,全方位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此次活动,忻州聚焦产才融合,突出精准导向,结合清华大学等在京高校优势专业,精心组织山西金宇科林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天宝集团有限公司等47家人才需求量大、专业对口的优质用人单位,现场发布117个引才岗位,共计410个人才需求,涵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为高校学子和用人单位搭建起供求“直通车”。
“政策不是写在纸上的口号,而是可触可感的支持。”在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祖龙广场,一位参与人才引进双选会的材料学博士坦言,他最看重的是忻州对科研的长期投入。
活动现场,一个特殊的身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是清华大学未央书院大一新生杨韦其,来自定襄县。“作为新清华人,刚入学就能看到家乡的展览,感到特别自豪。”杨韦其表示,虽然刚刚开启大学生活,但已经开始关注家乡的人才政策,“希望学成之后,能用专业知识投身家乡的发展建设。”
小杨的心声,正是忻州多年来注重情感纽带培育的生动缩影。除了政策的“真金白银”,忻州还编织了一张以乡情为脉络、以文化为底蕴的“软环境”网络。9月22日上午,“清华忻籍校友座谈会”在李兆基科技大楼一间洒满阳光的会议室里举行。学子们围坐一圈,聊专业方向、谈家乡变化,更分享着童年记忆里的古城墙、黄河浪、杂粮香。这种政策与情感的深度融合,产生了显著的“同频共振”效应。许多学子在理性衡量政策优势的同时,也被浓厚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情感所打动。
一流的引才环境,是优越的政策支持与温暖的情感归属共同作用的产物。当一座城市既能以坚实的制度保障为人才托底,又能以深厚的文化认同和乡土情怀温暖人心,它便真正拥有了吸引并留住英才的强大磁场。在这里,人才的发展与城市的进步同频共振,个人的梦想与家乡的未来紧密相连。
协同用才:校地合作叩开未来之门
引才的更高境界是“育才”与“用才”的闭环。此次宣介活动远不止于一场人才招聘会,更是一个高效的“催化场”,推动校地合作从宏观框架走向具体项目,从意向探讨迈向实质落地。
短短数日内,一系列基于忻州各县区产业特色与清华大学等北京多所顶尖高校院系专业优势的专题洽谈密集展开,覆盖新材料、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多个领域,勾勒出一幅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
在清华大学,校地合作聚焦前沿科技与顶层设计。材料学院内,五台县与学院专家团队围绕镁基新材料专业镇建设展开深入洽谈,探讨如何将五台县的资源优势与清华的研发优势结合,共同突破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瓶颈。环境学院里,神池县与专家团队的合作指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实现的创新路径,双方围绕“神池县义井镇西毛家皂景观设计”“西海子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等具体项目,就神池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工作思路进行交流。
在乡村振兴与城乡发展领域,合作体现出“量身定制”的务实风格。河曲县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行“清华大学河曲县乡村振兴工作站”会议纪要签约仪式,双方着眼于长远的系统性合作,围绕站点空间设计、组织建设、运营思路等内容开展深入交流。此外,五寨县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围绕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探讨共同推动“面授+远程”的混合式培训体系,并邀请清华专家赴五寨开展专题面授、现场教学与技术指导。在传统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领域,合作直面企业痛点,寻求技术突破。活动期间,河曲县与清华大学土木学院聚焦晋神沙坪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水综合利用工程合作意向”项目开展座谈,双方就技术路线、服务支持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展现出校地合作在推动能源企业绿色、安全、高效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
合作的力量同时向其他高校辐射,其中忻州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对接尤为深入且成果显著。忻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该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就教授工作站建设开展交流;偏关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召开座谈会,共建科技小院,聚焦糜子等杂粮加工,开发特色产品;静乐县与该校资源与环境学院专家围绕藜麦产业发展进行交流,并为多名专家颁发“科技顾问”聘书;神池县也与中国农业大学深度对接,围绕中试基地新品种试验种植、设施农业现代化等主题座谈,并赴中农富通通州基地学习运营和标准化建设经验。此外,河曲县与首都师范大学举行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协同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五台县将文旅创意设计的目光投向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双方就“五台万象·艺术造境”文旅设计大赛成果进行交流,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设计活力。五寨县则多点开花,一方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探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医疗帮扶,另一方面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教授工作站,聚焦甜糯玉米高产栽培种植技术进行交流探讨,展现出多领域、多层次推进校地合作的新格局。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9月25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2026届秋季校园招聘人才洽谈会上,忻州成功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现场共有203人登记就业意向,其中硕士159人,博士27人,充分显示出农大学子赴忻发展的强烈意向。
“校地合作不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基于共同目标的互相成就。”一位参与洽谈的高校教师评价道,“忻州各县区带来了真实、迫切的发展课题,这为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无论是镁合金的研发、湿地的修复,还是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规划,都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这种“课题从实践中来、成果到实践中去”的模式,正构建起一种良性循环:高校的智力资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而忻州则通过引入顶尖智慧,为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智力源”。知识的活力与地方发展的动力紧密交织,人才与城市共赢的未来便愈发清晰。
济济多士,文脉绵长;人才蔚起,复兴可期。当千年古州与时代英才相遇,忻州正以文化之韵、政策之实、情感之暖,构建聚才“强磁场”,让每一位选择这片热土的英才,都能在传统与创新的交响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坐标,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记者 魏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