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成“状元”的一位清远人,被慈禧改写命运,清远故居今何在?
发布时间:2025-10-09 21:24 浏览量:1
国庆节踏入清远,街头的烟火气与北江的灵秀风光交织中,却仍能听到“清远是一个穷地方“与”文化沙漠”的旧论。这种印象或许源于过去经济发展的滞后,但其实,当你深入清城的老街深巷,发现与这些印象完全不一样。在清远清城寻找清末末科榜眼朱汝珍的故居,这位差点成为状元的清远才子,其人生轨迹与故乡印记,正是清远文化底蕴最生动的注脚。
在出发寻访的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这位清远才子的人生:1904年,光绪甲辰恩科殿试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绝响。来自清远清城的朱汝珍在这场终极考核中,凭借扎实的学识与犀利的见解,初评时被主考官定为一甲第一名,距离“状元”头衔仅一步之遥。消息传回清远,乡邻们无不翘首以盼,期待家乡走出第一位状元。然而,当试卷呈至慈禧太后御案前,一场由个人好恶引发的命运转折悄然降临。
那时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慈禧太后虽手握权柄,却对“叛逆”“不祥”等字眼极为敏感:朱汝珍的名字首先刺痛了她的神经——“珍”字让她瞬间联想到因支持光绪变法而被自己赐死的珍妃,这份旧怨让她对试卷的好感荡然无存。更让慈禧介怀的是朱汝珍的广东籍贯,在她的认知里,广东是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等“乱臣贼子”的发源地,对广东籍考生天然抱有偏见。加之朱汝珍的楷书风格厚重刚劲,与慈禧偏爱的疏淡清秀字体格格不入,三重因素叠加,让她毫不犹豫地将朱汝珍的试卷搁置一旁。
当看到第二名刘春霖的试卷时,慈禧眼前一亮。“春霖”二字寓意“甘霖普降”,恰逢当年华北大旱,这份吉祥寓意正中她下怀;更重要的是,刘春霖籍贯直隶肃宁(今属河北),地处京畿腹地,让她倍感安心。于是,慈禧大笔一挥,将刘春霖点为状元,朱汝珍则屈居榜眼。这段轶事后来被民间总结为“不怕读死书,只怕安错名”,成为科举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插曲之一。
错失状元并未消磨朱汝珍的志向,反而让他在更广阔的领域书写了人生华章:1906年,他作为首批清廷选派的留学生,东渡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成为中国早期系统学习西方法律的知识分子。归国后,他历任刑部主事、京师法律学堂教授,奉命创定商律并参与修订国家刑律,撰写的各国刑法比较著作达数十卷,为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后,他虽拒绝为民国效力,却始终坚守文化使命,留在紫禁城编纂皇室史料,后辗转津沪经商,再移居香港担任清远公会会长、孔教学院院长。
这位“末代榜眼”的家国情怀从未因离乡而褪色。1931年清远遭遇“百年未见”的洪灾,刚就任香港清远公会会长的朱汝珍立刻奔走募捐,筹得四万余元善款,及时送回故乡赈济灾民并修复堤围。此后数年,每逢清远受灾,他都积极组织旅港同乡捐助,仅1933年就募得赈米1400包及修基银五万余元。1941年香港沦陷后,已71岁高龄的朱汝珍牵头成立归乡指导委员会,亲自办理证件,协助三万多名清远同乡安全疏散返乡,用行动诠释了“乡关何处不牵情”的赤子之心。
在文化传承上,朱汝珍更是为清远留下了宝贵遗产。他工诗文、善书法,楷书兼融合了王、柳、欧风格,自成一家,与刘春霖等名家的作品并称“四屏”,至今仍为藏家所重。清远太和古洞的山门题字便出自他的手笔,笔力雄浑间尽显文人风骨。更重要的是,1934年他受聘总纂《清远县志》,耗时数年扩充内容至16门,较旧志篇幅增加三倍,为记录家乡历史立下汗马功劳。此外,他还编纂了《藏霞集》《词林辑略》等著作,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脉巧妙融合。
追寻朱汝珍的人生轨迹,其实都绕不开他在清远清城的故居。这座见证了他安贫乐道品格的宅院,藏在清远清城南门街左四巷的寻常巷陌中。朱汝珍出身仕宦之家,父亲朱猷章是五品武官,曾在清城拥有占地700平方米的“太守第”等多处房产。但父亲早逝后家道中落,“太守第”最终被抵债,兄弟八人住房窘迫,朱汝珍青少年时长期在外求学,家中竟无他的独立居所。直到他中榜眼成名后,兄弟们才将太守第对面巷内的一座小屋让给了他。
这座砖木结构的“三间二廊”式民居仅占地140平方米,狭小逼仄。朱汝珍却坦然自嘲,为其取名“隘园”,并以此为号,彰显“安贫乐道”的处世态度。1920年他五十寿辰时,在《五十自寿》诗中写道:“隘园一亩足幽清,秋菊经霜可掇英”,字里行间皆是对简朴生活的满足与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建国初期,隘园由朱汝珍的堂侄朱世明代管,可惜在1994年的旧城改造中,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屋未能幸免,最终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商住楼。
我专门寻访至清远南门街,记下当年的地址为“南门街左四巷”,可寻至现场,南门街只有左一巷、左二巷,左三巷,左四巷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新巷,很明显,当年朱汝珍的“隘园”已不复存在,让人颇感可惜。
但,朱汝珍的精神遗产在清远并未消散。为纪念这位先贤,清远在广清高速横荷出口兴建了朱汝珍公园,这座占地近2.4万平方米的主题公园。因为我的这趟行程并没有安排到时间逛朱汝珍公园,颇感遗憾,希望下次在清远时补上。
朱汝珍虽因慈禧的偏见错失状元,却以榜眼之身成就了更超越科举的人生价值;他的故居虽已湮没在城市变迁中,但其爱国爱乡、安贫乐道的品格却化作了清远的文化基因。
这个国庆,当你在清远打卡景点,品尝着地道的清远美食,不妨也抽时间寻访一下朱汝珍在清远的故事。在这里,你会读懂: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从来不在于是否出过状元,而在于那些即便命运坎坷,仍坚守初心、反哺家乡的先贤身影。朱汝珍与“隘园”的故事,早已证明清远从来不是文化沙漠,而是一片孕育着风骨与温情的文化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