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不胜利不结婚”!毛主席亲自当信使,相恋21年后聂帅为他们证婚

发布时间:2025-10-09 09:32  浏览量:1

1937年8月,渭水河畔。

正是傍晚时分,夏天的落日将整个天空染成了橙红色。滔滔渭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泛起粼粼波光。河边芦苇摇曳,一群水鸟翩翩起舞,为这宁静的景致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

河岸边,是一对情侣在做最后的告别。

他们,就是张苏和齐淑容。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肆意蹂躏着中华大地,山河破碎、家国危矣!

时任陕西省政府秘书的张苏接到开赴敌后抗日的命令;而同为中共党员的齐淑容,也即将前往重庆从事统战工作。

这对相恋9年的有情人在渭水边依依惜别,相互约定:抗战不成功,我们不结婚,抗战胜利再结婚。

只是两人并未想到,他们这一等,竟然是漫长的12年。

01

美女救英雄,携手共患难

张苏与齐淑容这对革命伴侣,相识相恋的过程堪称传奇。

1923年,时年22岁的张苏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

大学期间,他怀着一腔救国救民的热忱之心,积极投身于学生爱国运动和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中,并在4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征程。

1928年4月,正值大革命失败,共产党员被大肆追捕屠杀,整个北平城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下。党组织遭到敌人严重破坏,在北平国立三中任教的张苏因此被通缉。

当军警包围学校后,张苏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巧妙逃离了虎穴,辗转避难于北京宣武门西街的观音寺公寓。

当军警追捕至此时,公寓里的一名女学生将张苏悄悄藏到了地下室,帮他躲过了搜捕。

这位女生,正是时年24岁的齐淑容。

和张苏一样,齐淑容也是河北人。

虽然她只是北师大史地系的一名学生,却比张苏早两年入党,是一位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老党员。

有着共同信仰的两个年轻人非常投缘。

张苏的沉着冷静、齐淑容的机智果断,都让他们对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后的日子里,两人在工作中有过多次合作,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29年初,张苏受党的委派前往老家河北蔚县出任教育局局长,秘密从事地下工作。

齐淑容也在党中央的安排下,留在北平创办了《地球》杂志。

她深知张苏是个不可多得的大才子,在很多问题上有着非凡独到的见解,为了更好地揭露黑暗,昭示光明,便多次写信向张苏约稿。

在催稿、寄稿、交流心得体会的过程中,这对璧人鱼传尺素、情愫暗生,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

不久后,张苏返回北平继续从事敌后工作,两人的感情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越来越深厚。

敌后斗争虽然残酷,可革命的爱情却分外浪漫。

1931年,张苏在张家口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齐淑容谎称是张苏的妻子,冒死探监隔窗与张苏见了一面。

在齐淑容和党组织的营救下,张苏得以出狱,和齐淑容以教书为名,继续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

北平外城城墙角楼

身处特殊年代,每位革命者的命运都被历史洪流所裹挟。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

远在北平的张苏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火速前往陕西协助杨虎城将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联络工作。

此时的张苏已经35岁,而齐淑容也已经32岁了。

虽然已是大龄青年,可由于斗争环境险恶,他们只能将结婚事宜一拖再拖,无限延后。

离开前,张苏隐隐感到北平将有大事发生,可千里之外的西安有更为重要的任务等着他。

他只能反复叮嘱齐淑容:注意安全,务求相聚。

果然,就在次年7月7日,有着狼子野心的日军炮轰宛平县城。

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反击日军

这一天的枪声,宣告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战火染红了卢沟桥,宛平与北平告急,华北与中国告急。

远在西安的张苏心急如焚,他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冒险返回了北平。

当风尘仆仆的张苏出现在家门口的那一刻,齐淑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远处传来日军的隆隆炮火声,而紧紧相拥的张苏和齐淑容,眼中却只剩下了彼此。

02

抗战胜利日,缔结鸳盟时

这次返回北平,张苏拼尽全力搞到了三张火车票,不仅接走了齐淑容,还将齐淑容的妹妹一并带离了北平城。

接到女儿报平安的家书后,远在河北为姐妹俩牵肠挂肚的齐母终于放下了心。

老人家本就十分喜欢张苏,如今是再也等不了了,迫切地想让张苏从“准女婿”升级为“女婿”,还从河北寄来一封封信件,催促两人尽快举行婚礼。

相恋多年聚少离多,为了革命事业误了芳华。如今他们终于团聚,这段感情是该修成正果了。

当时的结婚证

定好婚期后,张苏负责布置婚房、购置生活用品,而齐淑容则整理战友们赠送的结婚礼物,还亲手做了两床大红色的喜被。

正当两人沉浸在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中时,战斗的号角再次响起——张苏接到了开赴敌后工作的命令。

军令如山,张苏必须立即出发,随同115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期待已久的婚礼只能暂时搁浅,张苏和齐淑容在渭水河畔依依惜别,并做出了一个伟大的约定:“抗战不胜利,我们不结婚。”

为了表达抗日必胜的决心,张苏还改写了苏轼的《江城子》送给爱人:

“十年相爱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抗日救国,我们赴战场。纵使相逢未成婚,尘满面,鬓染霜。抗战胜利再还乡,到那时,再梳妆……”

随后,在爱人的目送下,张苏毅然踏上了奔赴抗日前线的征程。

1938年8月,张苏跟随周恩来、聂荣臻等同志秘密到达太原,并由周恩来亲自点兵,担任蔚县抗日政府县长。

八路军打到哪个县,他就担任哪个县的县长,一边招抚流亡、废除苛杂,一边组织民兵,配合部队打仗,成了名副其实的“游击县长”。

面对日军的“扫荡”和封锁,张苏领导各县垦荒治滩,修复良田、发展养殖业,将经济建设搞得红红火火。

然而,张苏在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活动激怒了日军,接连发起几次行动,只为抓捕他。

蔚县警备司令官还特意发出了《劝告张希贤书》(张苏字希贤),扬言如不投降,定要枪毙张苏全家。

面对敌人的威胁,张苏嗤之以鼻,以“大中华民国抗日战士张希贤”为署名,写文回击日军。

当时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看过这篇文章后拍案叫绝,指示将该文发表在《抗敌报》上。

铁语铮铮,如匕首、似投枪,插入敌人心脏,既展现了张苏坚决抗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也极大鼓舞了晋察冀边区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

为了与爱人分享喜悦,张苏给齐淑容寄去一封书信。

寥寥数语,简告胜利,然而还没等来回信,邮路就被日军切断,导致两人彻底失去联系。

此后,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张苏辗转于晋察冀的崇山峻岭,而齐淑容则在组织安排下去重庆协助宋庆龄、周恩来和邓颖超做统战工作,联络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共同抗日。

一对有情人天各一方,音讯全无,生死不知。

尽管无法联系,他们却始终秉持对爱情的忠贞,坚守对彼此的承诺,期待胜利的到来。

03

毛主席做信使,北平解放第一婚

渭水一别,生死茫茫。

远在重庆的齐淑容十分牵挂敌后工作的张苏,想写信给他,却又不知寄往何处。

1942年,难耐思念之情的齐淑容,提笔给张苏写了一封信,信后附诗:“抗战久别离,盼君凯旋归,红豆居南国,千里寄相思。”

薄薄信纸,承载的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深情。

可张苏此时在哪里,这封信又该寄往何处呢?

有一天,齐淑容在广播里听到了毛主席的声音,顿时灵机一动:可以把信寄给敬爱的毛主席,毛主席肯定能够找到张苏。

于是,齐淑容鼓起勇气,在信封上写道:延安毛主席转张苏同志。

信件寄出后,在每个忙完工作的深夜,齐淑容都会辗转反侧、再三思量:毛主席收到信了吗?有没有转交给张苏呢?

多年后她才知道,那封信跨越了千山万水,最终送到了位于晋察冀边区的张苏手中。

那天,张苏去聂帅处开会,被告知齐淑容寄了信来,而且还是毛主席亲自转的。

得知这个消息,张苏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

他迫不及待地接过信件,信封上是熟悉的字体,还有主席亲自书写的“聂转”二字。

毛主席亲自为抗日情侣充当信使的故事,一时间在晋察冀边区被传为佳话。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有什么比爱人的一纸平安更重要?

1945年8月,分别7年的张苏和齐淑容,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可惜由于时局动荡,他们来不及团聚,又分别投入到民族解放事业中。

直到1949年1月,北平和平谈判成功,两人才终于回到了相识相恋的地方。

相聚的第二个月,两人在聂帅的见证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相恋21年,分别12年,此时的张苏已经48岁,齐淑容也已经45岁了。

这场婚礼,是他们21年爱情长跑的终点,更是余生相携的起点。

作为第一对进入北平城结婚的革命情侣,他们的婚姻又被称为“北平解放第一婚”。

而他们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婚后第三天,张苏便匆匆赶回张家口,担任察哈尔省人民政府主席,而齐淑容则回到自己执教的校园,做着开学前的各项准备。

他们像两枚精准的齿轮,在革命的巨轮中各自运转,却始终保持着同频的节奏,而他们的爱情,也早已与民族解放事业紧紧相连。

两个月后的春暖花开时,齐淑容匆匆来到张家口,向张苏提出了离婚。

张苏深感错愕,不断追问原因,齐淑容这才道出实情。

原来,齐淑容去过两家医院做检查,医院均认为她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

齐淑容冷静地说:“老张,我们还是分开吧,你为革命付出了那么多,你应该有自己的孩子。”

张苏平复好自己的心情,字字诚挚地回应道:“我不同意离婚,孩子固然重要,但不能成为我们婚姻的全部。花开不求果,留香满人间。你看周副主席和邓大姐,他们也没有孩子,你能说他们就没有后人了吗?”

听到这番话,齐淑容含泪无语,而张苏则紧紧握住了她的手。

几个月后,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齐淑容调至张家口,担任张家口中学的校长。

从此,历经风风雨雨,两人再也没有分开过。

闲暇之余,他们会坐在藤椅上,回忆往昔的书信往来,笑谈那些“被革命耽误的浪漫”。

1988年7月22日,张苏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87岁。临终前,他叮嘱工作人员将骨灰埋在树下,“化作春泥更护花”。

仅仅7个月后,齐淑容亦追随而去,遗言同样是“骨灰伴树,培育新苗”。

这对相恋21年、相伴39载的革命伴侣,以最浪漫的方式与大地相融——他们的爱,早已超越了个体,成为滋养后人的精神沃土

爱情可以与理想同辉,等待可以与信仰共生。

最美的人间爱情,从来都是两颗心在岁月长河中彼此照亮,永不褪色。

参考资料:

河北党史:河北的这对革命伉俪,毛主席当年为他们当“信使”批转“情书”

宣化一中:【烽火宣中正青春】张苏:最美人间挚爱

党史博览2012年第10期:张苏、齐淑容:革命不成功不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