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出上联&

发布时间:2025-10-08 17:03  浏览量:1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明朝万历年间的杭州城,流传着一桩对联较量的趣事。

一个自诩才子的方秀才,在灵桥镇上碰见了年轻守寡的龙氏,仗着自己读过几年书,竟然当街用对联羞辱人家母子。

谁能想到,这位寡妇不仅长得漂亮,脑子还转得飞快,几句话就把方秀才怼得哑口无言。

那句"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的上联确实精巧,可龙寡妇的下联到底妙在哪里?这场智斗又是怎么发展到让方秀才颜面扫地,还得赔上一个月苦力的地步呢?

方秀才这个人,在杭州周边十里八乡那是出了名的讨人嫌。

他家里祖上留下几亩薄田,勉强够他吃穿不愁,偏偏这人好吃懒做成性,一天到晚就知道端着个茶杯在村头晃悠。

田地荒着不管,雇人干活又舍不得给工钱,时间一长,连长工都不愿意到他家去。

这方秀才最大的毛病就是爱显摆那点文墨。

小时候跟着私塾先生念了几年四书五经,考了十几次童生都没考上,就自称秀才招摇过市。

逢人便摇头晃脑吟诗作对,可他那水平实在拿不出手,经常闹出笑话。

村里办红白喜事,人家客气请他写个对联,他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平仄不对,主家碍于面子不好说,背地里都拿他当笑料传。

更要命的是这人品行极差。

看见人家姑娘媳妇长得好看,眼珠子就往人家身上瞟,嘴里还要编排些酸溜溜的诗句,搞得良家妇女见了他都要绕着走。

街坊邻居谁家有点好东西,他非要凑过去品评一番,摸摸这个看看那个,还要借走把玩几日,借出去的东西十有八九就回不来了。

村里人私下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方扒皮",背后戳他脊梁骨的不知道有多少。

镇上偶遇起争端

那年春天,灵桥镇正赶上集市。

这灵桥镇离杭州城不远,每逢初一十五便热闹非凡,周边村庄的百姓都爱来这里买卖东西。

方秀才一大早就晃悠到了集市上,名义上说是要买笔墨纸砚,实际上就是来闲逛看热闹。

龙寡妇那天带着七八岁的儿子也来赶集。

她丈夫三年前得了急病没能挺过去,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龙氏年纪轻轻就守了寡,长得又标致,村里闲言碎语不少,但她为人正派,带着儿子操持家业,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过得安稳。

这天她来镇上是想给儿子扯几尺布做身新衣裳,顺便买点春耕用的种子。

偏偏就在桥头,方秀才远远看见了龙寡妇。

这人看见年轻女子本来就挪不动腿,何况龙氏长得确实出挑,一双眼睛灵动得很,身段也婀娜。

方秀才心里起了歹念,想着用对联调戏调戏这寡妇,既能满足自己那点龌龊心思,又能在众人面前显摆显摆文采。

龙寡妇牵着儿子正要过桥,方秀才突然拦在桥头,装模作样清了清嗓子。

周围赶集的人见状都停下来看热闹,知道这方秀才又要出幺蛾子了。

龙氏心里咯噔一下,这方秀才的名声她早就听说过,知道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大庭广众之下也不好转身就走,只能站在那里等他开口。

第一回合较量

方秀才晃着脑袋说,今天碰见龙氏母子俩,自己心里忽然来了灵感,想出一副对联,不如大家来对对看。

他故意把声音提高,生怕周围人听不见。

接着就念出了上联:"大牛小牛,天下野牛崽守蠢牛。"

这上联表面上说的是牛,实际上是在骂龙寡妇的儿子。

村里人都知道龙家儿子小名叫牛儿,方秀才这是指桑骂槐,说孩子是野种,还说龙寡妇是蠢牛。

周围看热闹的人都听出来了,有人摇头叹气,有人窃窃私语,都觉得方秀才这人太过分。

龙寡妇气得脸色发白,但她压住火气,脑子飞快转动。

她知道这时候要是示弱或者发怒,反而让方秀才得意,不如就用对联回敬他。

想了片刻,龙氏开口道:"新书旧书,世上酸秀才读死书。"

这下联对得工整,而且反击得狠。

酸秀才指的就是方秀才这种半吊子读书人,读死书更是戳中他的痛处——考了十几年连个童生都考不上,不是读死书是什么?围观的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有人拍手叫好,都说龙寡妇这下联对得痛快。

方秀才脸上挂不住了,没想到一个女人家竟然有这本事。

他嘴上还要硬撑,说什么这只是热身,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龙寡妇也不示弱,说有本事就继续,看看到底谁更胜一筹。

方秀才心里想着一定要赢回面子,脑子里开始琢磨更刁钻的对联。

化用典故耍无赖

方秀才这回可是下了功夫。

他记得以前看过一本野史,上面记载着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的故事。

周瑜曾经出过一副对联想要难倒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巧妙化解还反击了回去。

方秀才觉得自己可以借用这个典故,既显得有学问,又能达到羞辱龙寡妇的目的。

他装作沉思了一会儿,拿腔拿调念出上联:"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减去桥边木,加女变成娇,娇娇桥上过,干哥实爱娇。"

这副对联玩的是拆字游戏,桥去掉木字旁就是乔,乔加上女字旁就是娇。

最后那句"干哥实爱娇"更是赤裸裸的调戏,意思是说龙寡妇风骚,到处勾引男人。

集市上顿时安静下来。

大家都没想到方秀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这么下流的话。

有几个年轻后生已经撸起袖子想要教训他,被旁边的老人拉住了。

龙寡妇气得浑身发抖,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种话传出去她以后还怎么做人?

围观的妇女们也气愤不已,纷纷责骂方秀才不是东西。

方秀才却得意洋洋,他觉得这回龙寡妇肯定对不出来了,自己总算扳回一城。

他还故意说,要是对不出来就别怪他说话难听,谁让人家技不如人呢。

绝妙下联展才华

龙寡妇强忍着眼泪,深吸了几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

她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慌,一定要对出一副更漂亮的下联,不仅要赢回颜面,还要让方秀才彻底闭嘴。

她盯着方秀才看了几秒钟,脑海里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对法。

龙氏清脆的声音响起:"有米也是粮,无米也是良,舍掉粮边米,加女即是娘,娘娘桥上过,亲儿莫想娘。"

这副下联对得天衣无缝,同样是拆字游戏,粮去掉米字旁是良,良加上女字旁是娘。

最精彩的是最后一句,龙寡妇把方秀才比作"亲儿子",讽刺他不要惦记"亲娘"。

这一招实在高明。

方秀才本来想占便宜,结果被龙寡妇这么一说,反而成了想要对娘图谋不轨的不孝子。

这在讲究孝道的明朝可是天大的罪名,比方秀才的轻薄言语严重得多。

围观的人群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有个老秀才当场竖起大拇指,说这下联不仅对仗工整,意境更是高出一筹,把对方的恶意完全化解了,还狠狠回击了回去。

几个读书人凑在一起品评,都说龙寡妇这才情了不得,方秀才这次是真的踢到铁板了。

方秀才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他没想到龙寡妇不仅能接住这么刁钻的上联,还能对得如此精妙。

自己本想羞辱别人,结果反被扣上不孝的帽子,这下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他嘴唇哆嗦着想要辩解,但围观的人群已经开始嘲笑他,有人还喊着让他认输道歉。

众怒难犯丢颜面

集市上的气氛彻底倒向了龙寡妇这边。

方秀才平时作恶多端,大家早就看他不顺眼,今天见他吃瘪,都觉得大快人心。

有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围上来,质问方秀才之前说过什么话,是不是该兑现承诺。

原来方秀才刚才说对联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有把握,曾经夸下海口说要是自己输了,就给龙寡妇家做一个月苦力。

当时他觉得自己肯定能赢,所以说话特别狂妄,还让周围人作证。

现在输得这么惨,大家都不愿意放过他,纷纷要求他遵守承诺。

方秀才哪里愿意,他连自家的地都懒得种,怎么可能去给别人做苦力。

他想耍赖说刚才只是开玩笑,但围观的人不答应,有人说你方秀才平时不是最讲究读书人的体面吗,难道读书人说话不算数?还有人说要是不兑现承诺,以后就别在十里八乡混了。

龙寡妇这时候倒是冷静下来了。

她看着方秀才狼狈的样子,心里出了口恶气。

其实她也不想真让方秀才来家里干活,那样反而惹来闲话,但这么多人看着,她要是轻易放过对方,以后别人还会欺负她孤儿寡母。

想了想,龙氏说既然说好的规矩,那就按规矩办,不过具体怎么做另说。

苦力一月成笑谈

最后的结果是方秀才真的去了龙家干活。

不过龙寡妇也是个明白人,她让方秀才干的都是些修篱笆、挑水、劈柴之类的粗活,而且白天让他来干,天黑之前就打发他回去,避免惹人说闲话。

方秀才本来十指不沾阳春水,第一天干下来就累得腰酸背痛,手上磨出好几个血泡。

村里人听说这事后,纷纷跑来看热闹。

大家看见平时装模作样的方秀才灰头土脸在那里劈柴挑水,都觉得解气。

有人当面嘲笑他,说这就是不学好的下场,还有人编成段子到处传,方秀才的脸算是丢尽了。

这一个月对方秀才来说简直生不如死。

不仅要干苦力,还要忍受众人的嘲笑和指点。

他几次想要偷懒或者逃跑,但村里人盯得紧,只要他敢跑,保证第二天就有人堵到他家门口。

没办法,方秀才只能硬着头皮把这一个月熬完。

龙寡妇倒是没有刻意刁难他,该给的饭食一顿不少,只是冷脸相待。

她通过这件事在村里立住了威信,以后再也没人敢轻易欺负她母子。

方秀才干完一个月活之后,整个人瘦了一圈,皮肤也晒黑了,哪里还有半点读书人的样子。

从那以后,方秀才收敛了很多。

他不敢再到处显摆自己那点破文墨,也不敢随便调戏良家妇女了。

每次在村里碰见龙寡妇,都要绕着走,生怕又被对方用对联怼得说不出话来。

这桩对联较量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杭州周边,成了大家饭后的谈资。

民间智慧的胜利

这个故事在当地流传开来,人们讨论的不仅是对联本身的精妙,更多的是对龙寡妇人品和才华的赞赏。

一个年轻守寡的女子,在遭受恶意攻击的时候,没有哭哭啼啼求饶,而是用智慧和才学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这种气度让很多男人都自愧不如。

明朝万历年间,对联文化在民间非常盛行。

从过年贴春联到婚丧嫁娶写对联,再到文人雅士之间的对联酬唱,这种文学形式已经深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联不仅考验文学功底,还能体现一个人的机智和修养。

像方秀才这种只会耍小聪明、品行低劣的人,即使略懂文墨也得不到尊重。

龙寡妇的才华其实来自她父亲的熏陶。

她父亲年轻时也是个读书人,虽然没考上功名,但喜欢吟诗作对,家里藏了不少书。

龙氏从小跟着父亲读书识字,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东西。

后来嫁了人,丈夫虽然是个普通农户,但支持她读书,家里的账目往来都是她打理,文字功夫没有荒废。

这场对联较量还说明了一个道理:学问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能不能用到实处。

方秀才读了十几年书,连个童生都考不上,就是因为他只知道死记硬背,不懂得变通。

龙寡妇虽然是个女子,读的书也不算多,但她聪慧过人,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关键时刻就显出高下了。

杭州城里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听说这件事后,也都赞叹龙寡妇的才情。

有几个老秀才还专门去拜访她,想要收她儿子做学生,说这孩子有这样的母亲,将来一定有出息。

龙寡妇婉拒了一些人的好意,但也确实让儿子好好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光耀门楣。

方秀才的遭遇则成了反面教材。

不少私塾先生拿这个故事教育学生,说读书人最重要的是品德修养,没有好品行,就算再有才华也不会被人尊重。

书读得多不代表人品就好,有学问的人更应该懂得自重自爱,而不是仗着会写几个字就到处欺负人。

这个故事还传到了杭州府城里。

有个县令听说后感慨万千,他说这件事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正义和智慧永远不会输给邪恶和狡诈。

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心正品端,再加上一点智慧,就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

结语

一副对联的较量,折射出明朝社会对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行的看重。

龙寡妇用她的才智赢得了尊重,方秀才因为人品低劣输掉了颜面。

这个流传至今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要和高尚的品德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

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那句"有米也是粮,无米也是良"的妙对,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拍案叫绝,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信息来源:

《明史·艺文志》关于明代对联文化的记载

杭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杭州府志》(清康熙版)民间故事卷

顾炎武《日知录》中关于明代民间文学的论述

《中国对联史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七章明代对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