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追捷径,曾国藩却用“拙功”成重臣,愚笨的力量有多强?
发布时间:2025-10-08 14:11 浏览量:2
凌晨三点的书房里,曾国藩还在反复背诵同一篇古文,房梁上的小偷都听会了,他却仍在一字一句地啃读,气得小偷跳下来背完扬长而去。
这则流传百年的段子,恰恰戳中了一个被现代人忽略的真相:真正的厉害,往往藏在“愚笨”里。
在这个人人追求“捷径”“技巧”的时代,“笨”似乎成了贬义词,可那些能成大事的人,偏偏都带着一股“愚劲”——不投机、不急躁,认准一条路就死磕到底。
就像晚清重臣曾国藩说的:“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种“愚笨的力量”,远比聪明更靠得住。
曾国藩这辈子,从来没靠过“天赋”,他考秀才考了九次才中,比起那些少年得志的才子,简直称得上“资质平庸”。
但他的读书方法笨得惊人: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不读完一本书,绝不摸下一本;完不成当天的任务,绝不睡觉。
别人都在找“应试技巧”,他却死磕基本功,可恰恰是这笨办法,让他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底子。
后来他考中秀才后,第二年就中了举人,四年后又中了进士,一路逆袭成晚清重臣。
他自己总结:“吾生平长于钝功,短于机巧。”意思是,我这辈子靠的就是笨功夫,耍小聪明从来不是我的强项。
这种“笨功夫”的逻辑,在今天照样管用,73岁的徐淑子守护抗战老兵,靠的也是一股子“愚劲”。
2002年退休后,她从剪报纸收集英烈事迹开始,一坚持就是23年。
为了寻访老兵,她跑遍社区和养老院,有时还被当成骗子赶出来;为了整理资料,她自费10余万元,手写笔记堆成了小山。
有人劝她“找机构合作省点力”,有人说“这么大年纪别折腾了”,可她就认一个死理:“老兵们年纪大了,我多跑一步,就能多留住一个故事。”
如今她寻访到600余名老兵,整理出4000余份事迹材料,还建了32个红色故事站,让15万人次听到了英雄的故事。谁看了都得说一句:这哪是笨,这是把简单的事做到了极致。
生活里最常见的“笨”,是不贪眼前小利,曾国藩在官场上的“拙劲”,放到今天仍让人佩服。
他给自己立了规矩:不说大话、不求虚名,情愿别人占自己便宜,也绝不占别人便宜。
同僚左宗棠总爱挖苦他,甚至当众说他“才短”,可曾国藩从不计较,还多次在皇帝面前举荐左宗棠;门生李鸿章耍心机、逞私心,他也始终包容提携,最后把李鸿章感动得服服帖帖。
有人说他“傻”,可正是这股“傻劲”,让他收获了无数人的信任,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能臣干将。
这种“笨选择”,本质是看透了长期价值,就像徐淑子坚持自费帮老兵办事,有人问她“图啥”,她只说“老兵们把我当亲人,这就够了”。
有次她帮一位老兵找到失散多年的战友,两位老人视频连线时哭得像孩子,她站在旁边也抹眼泪。
后来老兵们送她锦旗,上面写着“无私奉献胜亲人”,这可比任何利益都珍贵。
反观现在很多人,总想着“走捷径”“赚快钱”,职场上偷奸耍滑,生意上缺斤短两,看似聪明,实则断了自己的后路。
就像曾国藩说的:“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用笨办法做人,用拙劲做事,时间自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最磨人的“笨”,是在看不到希望时仍在坚持,曾国藩带兵打仗,靠的是“结硬寨,打呆仗”的笨办法。
攻城时不追求速胜,而是挖一道又一道壕沟,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有时一围就是一两年,把城墙外的地貌都改了模样。
太平军嘲笑他“笨”,可就是这笨办法,让湘军打一场赢一场。因为他知道,战争拼的不是一时的勇猛,而是长期的耐力。
就像他自己说的:“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
徐淑子的坚守更是如此,23年里,她看着寻访过的老兵一个个离去,每次都心痛得睡不着觉,可第二天照样背起包出门寻访。
有人问她“什么时候停”,她哽咽着说:“只要我能动,就一定要把他们的故事留下。”
这份坚持打动了越来越多人,志愿者俄丽杰放下其他工作来帮她,延边大学还请她建了校园馆,让红色故事走进了年轻人心里。
这世上哪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就像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笨拙,实则厚重。
那些看似“愚笨”的坚持,其实是在默默积蓄力量,就像竹子用四年时间只长3厘米,第五年却能疯长几十米,前四年的“笨功夫”,都是在扎根。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问:“我既没曾国藩的格局,也没徐淑子的毅力,这愚笨的力量跟我有关系吗?”其实恰恰相反,“笨”才是普通人最该抓住的破局密码。
因为聪明是天赋,可“笨劲”是可以练的。
你不用追求“大成功”,只需在自己的领域里“笨一点”:上班少想“怎么摸鱼”,多琢磨“怎么把活儿干好”;做事少找“借口”,多想想“怎么解决问题”;待人少玩“心眼”,多拿出点“真心”。
就像有人学技能,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看似聪明,实则啥也没学会;可有人认准一个领域,每天笨笨地练一小时,几年后就成了行家。
有人总想着“靠关系”“走后门”,可有人踏踏实实做事,反而被贵人看中。这就是“愚笨的力量”——它不依赖天赋,不投机取巧,只要你愿意熬,就一定能看到结果。
曾国藩曾说:“拙看似慢,实则最快。”因为走捷径的人,往往会走弯路;耍小聪明的人,终究会栽大跟头。
而那些带着“愚劲”往前走的人,看似走得慢,实则每一步都踩得很实。
73岁的徐淑子还在寻访老兵,她的“笨劲”还在延续;曾国藩的“拙道”流传了百年,至今仍在启发后人。
他们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是懂得用“愚笨”对抗浮躁,用坚持战胜迷茫。
所以别再羡慕别人的“聪明”了,不如学一点“笨功夫”。认准一条路,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愚笨”的坚持,终将成为你最硬的底气。
毕竟,慢一点,才能走得更远;笨一点,才能活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