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都伸大拇指!他的字哪是书法?明明是乱世文人的精神硬铠甲!

发布时间:2025-10-08 00:42  浏览量:1

“规规矩矩做人,书法才会规矩”,陆润庠的书法人生,恰是这句箴言最鲜活的注脚。1894年,当这位苏州才子身着红袍、头戴状元冠时,甲午战争的炮火正撕裂山河,国殇阴影下,他未沉湎于“天子门生”的荣光,反倒以笔墨为剑,在馆阁体的规整框架里,写出了传统文人的乱世风骨。

陆润庠的书法,是馆阁体里的“异数”。世人皆知馆阁体以“乌、方、光”为宗,讲究笔画均匀、结构方正,是科举制度下的“标准字体”,常被诟病为“千人一面”。可陆润庠的笔底,偏能在这严苛规范中藏进锋芒:横画起笔如刀削,收笔似剑收鞘,竖画挺直如松,却在中段暗藏细微顿挫,像极了他为人——表面循规蹈矩,内心自有丘壑。甲午战败后,他在翰林院编纂史书,白天伏案梳理兴亡得失,夜晚便铺纸挥毫,将经史子集中的家国忧思揉进笔墨。他写“楷书”不僵,写“行书”不飘,哪怕是最讲究对称的“福”“寿”二字,也能在撇捺间透出一股刚劲,仿佛在以笔墨对抗时代的颓势。这种“规矩中的叛逆”,让他的馆阁体跳出了“馆阁气”,成了晚清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而书法背后的陆润庠,更是“字如其人”的典范。他出身苏州书香世家,自幼便以“守正”为训,做人不逾矩,做事不越界,却在大是大非前从不含糊。甲午战败后,朝臣多或避谈战事,或粉饰太平,他却在编纂《大清会典》时,坚持将战争失利的细节如实记录,哪怕触怒权贵也不改初衷。后来他官至东阁大学士,身居高位仍保持清廉,书房里只有“文房四宝”与满架典籍,无一件珍宝古玩。有人曾问他“为何书法总守着规矩”,他答“字无规矩则乱,人无规矩则废,国无规矩则亡”——寥寥数语,道尽了他对字、对人、对国的赤诚。正是这份坚守,让他的书法不止有“形”的规整,更有“神”的厚重,每一笔都像是在书写对传统的敬畏,对家国的担当。

最能体现他笔墨精神的,莫过于其楹联作品。他写“读书当观其大,立身莫负此生”,联语平实却掷地有声,楷书字体方正如磐,横平竖直间满是“立身行道”的信念;他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则在馆阁体的规整中融入行书的流畅,“海”字的三点水如浪涛奔涌,“壁”字的竖画如断崖矗立,既见格局,更显气节。尤其甲午之后他为苏州寒山寺题写的楹联“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笔墨间少了早年的锋芒,多了几分沧桑后的沉静,却仍在“重复旧观”“长留胜迹”的字句里,藏着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仿佛在说,哪怕国势飘摇,只要笔墨不辍、文脉不断,民族的精神便不会亡。

如今再看陆润庠的书法,早已超越了“状元字迹”的标签。他的字里,有馆阁体的规范之美,有文人的风骨之刚,更有乱世中的家国之思。在那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他以笔墨为舟,载着传统文人的坚守与担当,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一道清晰的印记。难怪后人观其字,总忍不住感叹:这哪里是书法,分明是一位状元用笔墨写就的“精神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