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富顺:才子之乡的豆花情缘

发布时间:2025-10-07 12:52  浏览量:1

一碗豆花蘸水,品味千年古县的悠悠岁月。

清晨,沱江之滨的富顺县城在豆花香中缓缓苏醒。厨师一勺舀下去,色泽乳白、绵软嫩滑的豆花便带着清亮的窖水滑入碗中,再配上一碟香辣鲜醇的蘸水,这便是富顺人每日不变的乡愁记忆。

这座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授予“千年古县”称号的川南小城,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因盐设县,至今已有超过1400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富顺将盐井的咸、豆花的香、文庙的雅融为一体,演绎着一部独特的城市传奇。

01 因盐兴县:千年古邑的沧桑变迁

富顺的兴起,与一口盐井密不可分。这里原属古江阳县,北周天和二年因产盐而单独设县,始称“富世县”。

唐朝贞观二十三年,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富义县”;宋太平兴国元年,又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再次改名为“富顺”,取“富顺盐井”之意,并置富顺监。

名字的更迭背后,是富顺盐业的繁荣兴盛。唐代时,富义盐井月出盐3660石,被誉为“剑南盐井唯此最大”。

到了北宋,由于盐业经济发达,富顺更升为州级“盐监”,成为宋代特殊的经济特区。

明末清初,战乱与瘟疫使富顺人口锐减,全县仅存166户988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富顺逐渐恢复生机,盐业再度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02 才子之乡:科举辉煌与文风鼎盛

盐业的繁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兴盛提供了土壤。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太常博士周延俊任富顺知监,这位学者型官员努力兴教化,办学校。

庆历二年(1042),富顺终于出了第一位进士李冕。全县士民欢欣之余,集资于庆历四年在县城中心建成文庙,作为祭祀孔子和办官学的场所。

明清时期,富顺的文风达到鼎盛。据《富顺县志》记载,明代富顺共中进士139人,举人492人,贡生386人。著名的人物有景泰十才子之一的晏铎、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等,富顺也因此享有“才子之乡”的美誉。

道光年间,富顺文庙破败不堪,当地巨富萧永升慨然请由个人捐资重建。他派人赴山东曲阜取回孔庙图纸,令子侄到雷波县山区运回梁柱巨木,并向江西景德镇定制琉璃瓦。

历经四年多时间,耗银三万六千两,终使文庙重现辉煌。萧永升还额外增捐田产七百多石,作为文庙岁修和办学的常规经费。

03 豆花之城:一味美食带动一方产业

富顺豆花的诞生,与其盐业历史息息相关。豆花之所以在富顺风靡上千年,最初是为了满足盐工们对廉价、营养、美味食物的需求。

豆花好不好吃,关键看蘸水。富顺豆花蘸水以辣椒、花椒为主,加上多种香料,形成了香、辣、鲜、醇的独特风味。2007年,“富顺豆花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豆花已发展成为富顺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县有豆花店超400家,带动上万人就业,全年与豆花相关的餐饮收入超35亿元。

当地生产的富顺香辣酱、富顺豆花蘸水等产品,远销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为保障原料供应,富顺大豆种植面积已扩至20万亩,全年大豆产量达3.5万吨以上。近年来,富顺还与高校合作研发“即食豆花”,实现了传统豆花产业从“现煮堂食”向“速食”的生产模式转变。

04 文旅融合:古老县城的新生之路

步入新时代,富顺按下文旅融合的“快进键”,充分挖掘“千年古县、才子之乡、豆花之城”三张城市名片的内涵。

富顺县商务局局长赵洪介绍,通过举办豆花文化旅游节,吸引了来自成都、重庆甚至广东的游客专门来“打卡”。2025年豆花文化旅游季期间,富顺开展“千人豆花宴·万人流水席”等11项活动,奉上一场有品位、有趣味、有滋味的新春“文旅大餐”。

仅活动期间就吸引游客6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8亿元。

富顺还着力提升文庙·西湖和赵化古镇两个4A级景区品质,打造古城特色街区。文庙祈学、开笔礼等特色国学活动,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同时,富顺通过“产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让豆花这碗“老味道”焕发新活力。从豆花餐饮到非遗技艺传承体验,从特色民宿到观光休闲,富顺正在打造完整的豆花产业链。

今天,当人们漫步在富顺街头,既能参观千年文庙,感受才子之乡的文脉传承,又能坐在豆花店里,品尝一碗嫩而不散、绵而不老的豆花。

这座千年古县,正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