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众望:患先天性心脏病,父母患病 不负众望考入清华,终成才子
发布时间:2025-10-04 08:09 浏览量:2
清华园里的“月光”:从蛇皮袋到实验室,庞众望的自强之路
8月的清华园,槐树的香气漫过青砖灰瓦,礼堂前的石阶被阳光晒得温热。庞众望站在台上,洗得发白的纯棉T恤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领口磨毛的边缘。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他无需低头看稿,5分钟的发言里,每个字都像是从岁月里淘洗过的石子,带着泥土的沉实与月光的清透。
“我和你们一样,曾攥着录取通知书在西门拍照,那天的风里都飘着槐花香。”他的沧州口音裹着北方的质朴,撞进新生们安静的聆听里,“可你们或许不知道,20年前的我,还在河北沧州的小山坳里,背着蛇皮袋捡废品,身后跟着轮椅上的母亲。那时的风里,只有麦秸秆和泥土的味道。”
轮椅上的“星星”:凑出来的生命之光
1999年冬天,吴桥县沟店铺乡庞庄村的土坯房里,庞众望的啼哭混着窗外的北风。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深夜里常打翻锅碗瓢盆,碎片散落一地;母亲庞志芹天生下肢残疾,双腿像被无形的线固定在轮椅上,连弯腰捡一块碎瓷片都要费尽全力。
6岁那年的午后,庞众望跟着姥姥去田里拔草,突然捂着胸口倒在田埂上,小脸憋得发紫。医院的诊断书递到母亲手里时,“先天性心脏病”五个字像冰雹砸下来——手术费需要4万元,这对2005年的庞家来说,是不吃不喝攒5年都够不到的数字。
“娃的命不能丢。”庞志芹裹着打补丁的棉絮,把轮椅的刹车攥得死紧,碾过结着薄冰的土路。她挨家挨户敲门,从村东头的王大爷家借到10块,再到村西头的李婶家接过5块,冻得通红的手指把零钱按在胸口,像护着一团怕化的火苗。“那时候我娘的轮椅轱辘上全是冰碴子,回来时裤脚都冻硬了,却笑着说‘咱娃有救了’。”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庞众望的声音依然发颤。
手术成功那天,庞志芹抱着刚醒来的儿子,眼泪砸在他缠着纱布的胸口,却笑着打趣:“你看,阎王爷嫌咱娘俩命硬,不收哩。”也是从那天起,庞众望的书包里多了两个塑料袋:左边装课本,右边装捡来的矿泉水瓶。他会在放学路上绕远路,沿着国道捡瓶子,一边走一边背课文;晚上就趴在母亲轮椅旁的小桌上写作业,台灯的光映着母亲缝补衣服的手,也映着课本上沾着的废品站灰尘。
“我没读过书,可我知道,书包能比轮椅走得远。”庞志芹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会把邻居给的苹果偷偷留给儿子,自己啃着干硬的馒头;也会在庞众望累得趴在桌上时,悄悄给他扇扇子,直到后半夜才睡。姥姥姥爷则背着编织袋,走几里路去镇上捡废品,每次卖了钱,第一件事就是给外孙买作业本。
744分的误解与684分的真实:笔尖下的倔强
2017年夏天,村口老槐树的树干上贴出了红榜,庞众望的名字被红笔圈着——沧州理科684分,加上清华大学“自强计划”60分的降分录取资格,他稳稳地拿到了清华的入场券。那天他刚从田里帮姥姥摘完棉花,回家时手里还攥着半根没吃完的玉米,看到红榜的瞬间,他第一反应是跑回家,把煮好的鸡蛋剥了皮,喂到母亲嘴边。
后来有记者问他:“家里条件不好,会不会觉得自卑?”庞众望笑得眼睛弯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我娘坐轮椅把我养大,姥姥姥爷捡废品供我读书,他们是我最硬的‘后台’,有啥可自卑的?”他的课本翻得卷了边,页脚沾着废品站的泥点;草稿纸写满了演算公式,背面还记着“今日捡瓶12个,卖3块6”“给娘买降压药花18块”。
网上曾流传他考了744分,庞众望后来在采访中澄清:“是大家的善意放大了成绩,其实我就是个普通学生,只是比别人多花了点时间。”高中三年,他没买过一本辅导资料,全靠借同学的书抄笔记;冬天没有暖气,就把脚泡在热水桶里做题,直到水桶里的水凉透;感冒发烧时,怕耽误学习,就咬着牙灌开水,硬扛着把当天的知识点弄懂。
拿到清华录取通知书那天,庞志芹把通知书放在腿上,摸了一遍又一遍,眼泪滴在“清华大学”四个字上。她连夜拆了自己陪嫁的粗布被面,给儿子缝了个书包,针脚虽然歪歪扭扭,却绣上了一朵小小的槐花。“到了北京,别忘了咱老家的味道。”母亲的话,庞众望记了很多年。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以母亲之名的“志芹助学金”
2020年秋天,庞众望正在清华园准备直博面试,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病危。他连夜赶回家,守在病床前,握着母亲枯瘦的手,把面试通过的消息凑到她耳边。庞志芹眨了眨眼,嘴角牵起一丝笑,当天夜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庞众望抱着直博通知书坐在母亲的坟前,风把纸页吹得哗哗响。他想起母亲当年说的“日子再难,也得拉一把更难的人”,后来用自己发表SCI论文、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奖金,设立了“志芹助学金”。第一个受助的女孩来自甘肃农村,和他当年一样,需要靠捡废品补贴家用,庞众望不仅给她寄学费,还每周打电话,教她学习方法,就像当年母亲鼓励他那样。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有多‘成功’,只是比别人多了点运气。”庞众望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光网络信息感知,实验室里的显微镜代替了小时候的废品袋,可他依然保持着朴素的习惯:T恤穿到起球才换,吃饭总去食堂最实惠的窗口,每月的生活费除了必要开支,都存进助学金账户。他会在周末去打工子弟学校做义工,教孩子们做科学小实验,也会把自己的笔记整理好,送给需要的学弟学妹。
2022年,庞众望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领奖时他穿的还是那件洗发白的T恤。2025年8月,当他站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台上,看到大屏幕里播放母亲的照片时,突然红了眼眶:“我娘当年推着轮椅送我上学,现在我想做更多人的‘轮椅’,帮他们走得远一点。”
槐花香里的传承:把“月光”递给下一个人
今年清华新生开学典礼上,庞众望又一次站在台上。台下的新生们穿着崭新的校服,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就像当年的他一样。“你们的人生是一张干净的白纸,”他举起手,指了指礼堂外的老槐树,“可就算纸页上沾了泥,也能画出最动人的画。就像这槐花,长在土里,却能开出香飘满园的花。”
演讲结束后,有个来自山区的新生拦住他,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自己的困境。庞众望蹲下来,耐心地听他说完,然后从口袋里掏出笔,在纸条背面写下“志芹助学金”的申请方式,还加了一句:“别怕,我陪你一起走。”
夕阳下,庞众望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他背着母亲缝的粗布书包,慢慢走向实验室。书包上的槐花图案已经褪色,可那股淡淡的布香,却像母亲的味道,一直陪着他。风又吹来了槐花香,恍惚间,仿佛又看到20年前那个背着蛇皮袋的小男孩,身后跟着轮椅上的母亲,沿着山路上的月光一步步走向远方。而现在,他成了别人的“月光”,把光和热,递给了下一个需要的人。正如庞众望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说的:“咱中国人的骨头里,藏着能在泥里扎根的劲儿。只要不放弃,每一道坎,都是让你站得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