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首诗词,优美到登峰造极,但其实是政治寓言,真真让人脑洞大开

发布时间:2025-10-03 16:04  浏览量:1

清末大儒王国维有一句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没有纯粹写景的诗词,都是借景抒情的诗词。我们平常读诗,也确实是这种感觉。比如,我们读到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惜春伤感。而读到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令人绝望的孤独,跃然纸上。

可以说,这样的诗词,占据了我们所读诗词的绝大多数。而且,绝大多数的写景诗词,其表达的感情,是我们读到就可以感受到的。比如,大诗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淡然,一读便知;再如,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读到此处,我们何尚不是心如乱麻。而读到,“风萧萧兮易水寒”,那种悲壮,也是我们即使过了数千年,也能感受到。

但有些诗词,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读到诗人所表达的那种感情,但那种感情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更深层次的情感,特别是一种政治寓言,我们却很难感受到。哪怕是我们读上千遍万遍,如果没有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加持,我们也是无法体会到的。

这些诗词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那首著名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写杭州“西湖”的诗词实在是太多太多,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两首,一首是大文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其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脍炙人口;另一首就是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也有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简直是老少皆宜。

前两句我就不多说了,就说后两句,那是写出了夏季“西湖”的绝美风光。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表达的心情是一种极致的愉悦,一种极度的喜悦。以至于大家读到这句诗,就感受到这种开心、喜悦。而忽视了这个时候,诗人是在给朋友送行。一般送行,应该是一种悲伤的心情,至少是一种婉约的心情吧!而这首诗所表达的心情,为什么会是这么愉快呢?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的“不合常理”,往往是“另有其因”。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它写于南宋孝宗时期,杨万里在京城临安(今杭州)任职,送别好友林子方。林子方被调任福州知府,看似升迁,实则是远离政治中心。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读这首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里的“西湖”,是指代杭州。所谓“不与四时同”,指的是京城这个政治中心,跟非京城地区(地方官职)是有差异的。“西湖六月”风光独特,暗指京城是施展政治抱负的最佳舞台,也暗示朋友留在中央更能实现政治理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里的“天”,当然是指天子。 “接天莲叶”,莲叶高耸入天,象征接近皇帝(“天”)的朝中高官。“无穷碧”,则暗喻京官前途广阔。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日”,也象征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荷花需日光映照才显绚烂,喻指官员需依靠皇权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林子方离开京城,犹如荷花离日,恐难展才华。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首诗。原来,在这首诗轻松加愉悦的外表下,其实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前程的深深忧虑。这,才符合“送别诗”的逻辑,而当千年之后的我们,理解到这些,不禁是脑洞大开了:原来,古人还可以这么玩?

其实,这么玩的,不止是杨万里。他的前辈,北宋政治家、文学奖王安石就是其中的高手。我们都读过他那首写春节的名篇,《元日》,那是描写春节最有名的诗词,没有之一。我们来看这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读到这首诗,“爆竹声”啊、“春风送暖”啊、“屠苏”啊、“千门万户”啊、“曈曈日”啊、“新桃换旧符”,那种过年的热闹,那种辞旧迎新的喜悦,立马涌上心头。

所以,千百年来,人们总在新春佳节诵读这首诗,单纯的把它作为春节最为美好的祝词。但,诗人的本意就是止步如此吗?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它创作于王安石拜相执政、推行熙宁变法的初期。那时候,王安石刚刚大权在握,而他的新法思想,又被宋神宗所接受。这种大展宏图的美好和决心,在这首诗中一览无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所谓“爆竹声中”,就是变法的举措中;所谓“一岁除”,指的是旧秩序的废除。“春风送暖”,当然是指变法的东方,给人民送来温暖;“屠苏”,大家都在为变法而祝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所谓“曈曈日”,当然是指年轻有为的宋神宗赵顼,王安石将改革的希望寄托于这位支持他的君主身上,皇权如日,普照天下,是变法成功的根本保障。

“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代表过时的、无效的旧法度;“新桃”则代表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新法,如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一个“总”字,体现了变法全面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王安石坚信,用新的、更先进的政策法规取代旧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利国利民的唯一途径,不容置疑。

王安石如此,他的老对手司马光也不遑多让,也是个中老手。他的这首《客中初夏》,乍一看,是把初夏时光最惬意的展现出来: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初看之下,每一句都写出了初夏的特点,初夏的旖旎风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春天多雨而烦,到了初夏,一春的雨乍晴了,人的心情陡然就好了。“南山当户转分明”,雨过天晴,天空中的光线也好了。

“更无柳絮因风起”,再也没有了那些烦人的、因风而起的柳絮纷飞了。“惟有葵花向日倾”,只有大片大片的,向着太阳而且火红的葵花,让人心情大好!

但实际上,这首诗充满了政治隐喻,一句都不缺。

“四月清和雨乍晴”,这是隐喻王安石变法是政治上的风雨,而此番自己上台了,象征了北宋政坛的雨过天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因为自己上台了,所以整个政局,整个朝野,都变得清明起来,完全没有了王安石上台时的黑暗。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没有了那些借助权势(如王安石变法的风潮)攀附上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的小人(如变法派中的跟风者)。

“惟有葵花向日倾”,只有我们这类对君主和传统儒家道德的忠诚,如葵花始终朝向太阳一样,在政治动荡中,保持节操。

这两个是北宋著名的新派和旧派的掌门人,都会写政治寓言诗谩骂对方。而和这两派都不对付的大文豪苏轼,写起政治寓言诗来也不含糊。比如,他的这首《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如果我们不看它的写作背景。但看诗意,那是美不胜收。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重重叠叠,非常绮丽;而且被真花更为惊奇的是,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它怎么扫走呢?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更加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就在傍晚太阳下山时,它刚刚被隐退了;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它又重重叠叠,美轮美奂的出现了。

这首诗,描写了大自然的光影传奇,绮丽梦幻,而且不被外物所打扰。更为魔幻的是,白天因为有太阳而产生了如梦似幻的花影,而到了晚上,又因为月光,产生了更加奇妙,更加朦胧的花影。可以说,一首《花影》,生动的展示了大自然的绮丽和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但实际上,这首《花影》,却暗含了对政治的寓言。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瑶台”,当然是暗指朝堂。“重重叠叠”,暗示党争中势力不断叠加、纠缠不清的复杂局面,讽刺官员结党营私、层层攀附。“几度呼童扫不开”,隐喻正直之士试图清除朝中奸邪,但顽固势力的难以根除,它们即便暂时被打压,仍会卷土重来。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太阳”,象征皇权或短暂的政治清明。“明月”,暗指另一种权力更迭。这两句点明政治斗争的循环性,一方刚被压制,另一方又借机崛起,暗示党争的永恒性与苏轼对朝局反复的无奈。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很多人说,这首《花影》,是苏轼对“新派”的暗讽。但实际上,苏轼也不属于“旧派”,其实他跟“旧派”也不对付。在我个人看来,这首诗辛辣的讽刺了朝堂中的各种“小人”,而不拘于“新派”或“旧派”。特别是这句“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前半句如果是暗示“旧派”倒台,那么后半句就一定是暗示“新派”上台。因为“太阳”和“明月”,代表了朝中的不同政治后台。

说起描写江南的名句,最典型的莫过于两句。一是唐末大才子韦庄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另一句则是大诗人陆游的这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前一句在此就不细说了。单说后一句,这句诗被武侠小说家古龙用在了《圆月弯刀》中,魔教教主的“弯刀”上,就刻了这半句,“小楼一夜听春雨”。而且魔教教主名为“白小楼”,其夫人名为“仇春雨”,可见古龙对这句诗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名为《临安春雨初霁》,全诗为: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小楼一夜听春雨

别的不说,只说这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躺在江南的一座小楼里,听着春雨淅沥滴答;一夜无眠,而到了第二天清晨,却听见深巷里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

别的不说,光是想想,那怒放,且滴着春雨的杏花,就已经让人心旷神怡了。大诗人白居易说到,“梨花一枝春带雨”,那是一种我见犹怜的美;而这里的怒放且春带雨的杏花,则是一种清秀水灵的美,很像江南的姑娘。

但实际上,这句千古名句,是一句政治寓言。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传作背景,186年(南宋淳熙十三年)春天,当时陆游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绍兴)闲居五年后,被召入京城临安(今杭州)等候任命。

所谓“小楼一夜听春雨”,我们都知道“春雨”是一种白噪音,有很强的催眠作用。但事实上,诗人一夜未眠,那又是为什么呢?并非因为闲情逸致,而是因为忧国忧民的心事。纵然有着春雨这种白噪音的催眠,但诗人依然辗转难眠。

深巷明朝卖杏花

再看这一整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不管是“春雨”,还是“杏花”,都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和诗人内心的孤寂愁苦形成强烈反差。

一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恬静、美好的江南生活图景,正是南宋朝廷醉生梦死、忘却国仇家恨的“太平”假象的缩影。诗人用最美的笔触,勾勒出最令人心痛的现实——整个临安都沉醉在这片虚假的繁荣中,早已忘了北方的失地和人民。

和那句著名的“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下一首诗还是来自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写这类政治寓言诗写得特别唯美,且不像他的老对手司马光那样尖酸刻薄,辱骂对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来看这首《夜直》: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在这首诗中,一句,“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可以登上文学史上写春夜最有名的前十句句诗。我能想到的有,“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等等,这些。

只看全诗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旖旎春夜心旷神怡的心情。我们只要读一读,想一想,就可以感受到: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那醉人的春夜啊!

人生的美,不过如此!

但一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才奉诏进京,越次召对,从此才有资格到内廷值宿。此诗写在春天,进京后的次年。这正是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即将开始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的前夜。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

“金炉香尽漏声残”,毫无疑问,这半句诗象征着旧有的政治秩序和等待变革的漫长时间即将结束。“香尽”和“漏残”暗示旧的、效率低下的行政体系(可能暗指仁宗、英宗朝以来的积弊)已难以为继,一个新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

“翦翦轻风阵阵寒”,一方面,“轻风”代表着新生的、变革的气息,令人振奋;另一方面,“阵阵寒”则预示着改革必将遇到的阻力与寒意。王安石深知变法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前路绝非坦途,这种“寒”是他对改革艰难性的清醒认识。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春色”绝非简单的自然景象,而是指宋神宗对他的知遇之恩和千载难逢的变法机遇。 皇帝的支持如同政治生命的春天,让王安石兴奋不已。这种“恼人”是一种甜蜜的焦虑,是即将大展宏图的激动、焦虑和紧迫感。

“月移花影上栏干”,“月”,象征了宋神宗,皇帝的恩泽如月光普照。“花影”,为王安石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变法方略。“上栏干”,“栏干”是翰林院的实体建筑,也象征着权力的核心。“花影映上栏干”,意味着他的理想和主张终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即将进入国家的权力中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

第七首来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水口行舟·其一》,这首诗奇就奇在,它首先一看是一首大气的风光诗篇,再一看是一首典型而优美的宋代哲理诗: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昨天夜里我乘一叶扁舟在水口前行,瓢泼大雨顺着蓑衣流下,江面上风急浪涌,不知这个夜晚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件?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今天早上卷起船篷一看,依然是绿树青山,风景如画。

全文读下来,首先是大气,“雨一蓑”、“满江风浪”和“青山绿树多”,朱熹描写的风光是大气磅礴的。其次是哲理,以风浪喻挫折,表明风浪终会过去,挫折后仍是美好。

大部分人读到这里,也就止步于此了。但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就立刻知道了,这不仅仅是一首哲理诗,更是一首政治寓言诗。

庆元年间(1195-1200),韩侂胄专权,打击理学派,朱熹被削职罢祠,这首诗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夜"与"风浪",隐喻南宋政治环境的动荡(如党争、权奸当道、国势飘摇)。"扁舟",象征士大夫在乱世中的艰难处境,如朱熹曾因"庆元党禁"被诬为"伪学魁首",遭受政治打压。"雨一蓑",暗喻诗人以儒家修养(蓑衣为盾)抵御外界压力,坚守节操。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试卷孤篷",暗含对政治局势的谨慎观察,试探性展望未来。"青山绿树",象征正道、理想(儒家学说、江山社稷的根基)的永恒性。而"依旧",强调正义与真理不因短暂动荡而湮没,表达对理想终将实现的信念。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大词人辛弃疾的政治宣言,往往会直抒胸臆。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等。但是,他也有一些写得非常优美,而又充满了政治寓言的婉约词。比如,这首《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如果说,描写“春节”的诗词,王安石的那首《元日》排名第一,那么第二名一定是这首《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虽然是一首婉约词,没有写出“春节”的热闹和繁华,但它的优美,无人能否定。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新的一年来临,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

“春节”赶上“立春”,是古人在“春节”期间最为喜欢的双庆。这个时候,“迎春”就是最为重要的仪式。“椒盘”,是“春节”的象征,而“彩胜”,则是“迎春”的仪式。而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们,春风吹动她们的发髻,青春而妩媚。

后面的词,就写得十分婉约。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我不是不喜欢春天,而是那种生活早已成为的遥远回忆,往日为了花期的姗姗来迟而常把春天怨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每年春未到时我就开始探询花期,但花期短暂,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真是左右为难!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应可定,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整首词读来,如果我们不是先看到了作者是辛稼轩,还以为是李易安。一句,“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这不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个味道嘛?还是像这句,“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其实,豪放如稼轩居士,岂会因为“春的来去匆匆”、“花期来迟”而期期艾艾。我们来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戊申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元日,恰逢立春。此时辛弃疾已49岁,被罢官闲居江西上饶八年之久。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

因此,这首词其实是一首政治寓言词。词人根本无心感叹“春来去匆匆”,也无论什么“花期来迟”。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往日”, 指自己青年时抗金起义的壮举(如擒杀叛徒张安国)及屡次北伐建议被弃的遭遇。“为花恨春”, 表达因理想(花)屡被朝廷(春)辜负而产生的悲愤。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暗示南宋朝廷对北伐的矛盾态度——战机未至时空谈恢复(“借问”),时机来临时犹豫不决(“开迟”),稍有机会又因准备不足而失败(“飘零”)。这里暗指隆兴北伐(1163年)的仓促败局。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花期消息定”,指1188年春,辛弃疾被召见赴京(时任宰相王淮拟任其浙西路安抚使),似乎北伐有望。“风雨无凭准”,直指政治变数——主和派的阻挠、皇帝的动摇(光宗优柔寡断),使希望终将成空(后果然被谏官弹劾罢职)。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真的是一声叹息,豪放派当家人的婉约词,比起最最婉约的易安居士,简直是婉约到了骨子里,是那种敲骨击髓式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