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考生,落榜后不服气写了一首牢骚诗,结果成了千古绝唱
发布时间:2025-10-03 14:15 浏览量:1
文|冬眠
编辑|冬眠
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那年是北宋景祐元年,春天刚到,汴梁城外还是冷飕飕的。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背着书箱走进京城。他叫柳三变,后来大家都叫他柳永。
这个人背着一身才气来参加科举考试。可谁都没想到,他第一回考就落榜了,还不服气,转头写了一首牢骚词,结果居然火了,传遍了整个京城,连皇帝都听说了。
更离谱的是,皇帝不光记住了这首词,还因为一句话,直接把他贴上了“浪子”的标签,说白了就是“你就别想着当官了,去写词吧。”
这一句话,等于封死了他后面好几年的路。但也正是这一句话,让他成了千古第一词人。
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他没考上。本来挺正常的事儿,很多人也都落榜。可柳永不一样,他心里那点脾气上来了,直接写了一首词《鹤冲天》。
开头就写得挺冲:“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意思是说,原本应该考上的,结果却名落孙山。但真正惹事的,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词火得快,传得也快。没多久就传到了宋仁宗耳朵里。
皇帝一开始还说这人挺有才,可当他看到这句词的时候,脸立马拉下来了:你一个读书人,居然说放弃功名去喝酒唱歌?这成什么体统?
于是他甩下一句话:“让他去浅斟低唱去吧,不用考了。”这话一传出来,柳永知道自己完了。以后再怎么考,估计都没戏。
但他还是直接在词里写:“奉旨填词柳三变。”这人心态是真好,皇帝让他去写词,他就真的安心去写了。
从那以后,柳永完全放飞自我。青楼酒馆,他走哪儿火哪儿。姑娘们找他写词,他来者不拒。他写的东西,老百姓爱听,姑娘们爱唱,词坛也开始有人夸他是“才子”。
但其实,柳永心里压根没放下当官这事。他后来又考了好几次,每次都落榜。原因很简单,皇帝不喜欢他,下面的考官谁敢录取?
他心里憋得慌,终于有一天,又写了一首词,《雨霖铃·寒蝉凄切》。
这首词是他打算离开京城时写的告别之作。整首词又美又伤,把离别的情绪写得透透的,尤其那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出口,直接成了经典。
这首词一出,大家都服了。说这个人虽然仕途不顺,但写词的水平,真的是顶尖的。
“不正经”诗词而柳永的才华一定程度上和家庭也有关系,他老爸是朝廷里的小官,家里书香门第,教出来的孩子自然也不差。
他从小就聪明,写诗作文一点不费劲,地方考试一路顺顺利利地过了,所以他进京赶考的时候,心气儿特别高,这导致落榜给他的打击也非常大。
但问题是,他一到京城就飘了。别人埋头读书,他成天跑青楼,跟那些唱曲的姑娘混在一块儿。喝酒、写词、唱歌,一样没落下。
他写的词也不是文人圈子里那种高冷的“正统词”,而是写给姑娘们唱的,词风热辣、感情真挚,听着就让人上头。
刚开始,很多人看不上他,觉得他不正经。可谁都没想到,他这些“艳词”居然火了。京城里到处都在唱他的词,连青楼里的姑娘们都抢着唱他写的段子。
这人还没当上官,就先成了明星。
接下来就是我们提到的柳永的落榜经历,写完《雨霖铃》之后,柳永离开京城,到处漂着过日子。他没啥积蓄,就靠写词挣点生活费。
日子虽然清贫点,但他挺乐呵的。他说:“写词糊口也是本事。”
但他心里还是惦记老爸的期望。他老爸去世那年,柳永一个人坐在屋里一晚上没合眼。他知道,自己没考上,对不住老父亲。
转眼过了几年,朝廷那边开了个“恩科”,意思就是给那些老考生一个机会。柳永一听来了精神,这次他动了真格的,连名字都改了,从柳三变改成了柳永。
这次他认真准备,认真考试,结果真的考上了。中榜那天,他站在考场外,眼圈有点红。他说:“爹,您看见了吗?”
进了仕途之后,他做过官,当过余杭县令。政绩还不错,老百姓挺喜欢他。他办事不死板,讲人情,也讲道理。
可惜啊,他始终没能进更高的位置。有人说是因为他“风评不太好”,也有人说是因为皇帝始终没原谅他当年那首词。不管咋说,他在朝堂上混得不太顺。
他也试过向皇帝献词,想博个好印象。可皇帝看完之后,翻翻手稿,说:“词是不错,可气不正。”
这话说得不轻不重,但柳永心里明白:没戏了。他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官场,彻底放下了“当大官”的念头。
结语回头看柳永这一生,说白了就是一个被制度压着走的才子。
他只是太有个性,太不愿意装。他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其实是无奈。他想争,也努力了,但现实不让他争。
可他没怨天尤人,他就用词,把自己的故事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