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大哥广东文学名家汪兆镛撰写的《赞咏广州瑶溪诗三首》兄弟

发布时间:2025-10-01 16:31  浏览量:1

广东清代文学名家汪兆镛

赞咏广州河南瑶溪诗三首

崔君詠秋为烟桥老人高足弟子,画有师法

俊民道兄出示所作‘瑶溪廿四景’册子辄题小诗三首于后:

瑶溪寄兴写幽遐

最爱松荫石径斜

我是桃花潭上客

扁舟曾此看蒸霞

握手东山相见晚(俊民招饮东山始识君)

草亭杯酒鬓如絲

画图赠我长相对

记取镛摩病榻时

(君病中曾作画帧见贻,今悬齋壁长对故人)

十年弹指已沧桑

翰墨流传意趣长

扰扰尘劳浑不耐

移家合向菰蒲乡

丁巳端午汪兆镛漫作

广东清代书画名家汪兆镛赞咏广州河南瑶溪诗三首真迹

摄于2014年‘第二十届广州园林博览会主会场海珠湖’瑶溪展厅

主题‘生态追梦,瑶溪怀古’

诗句解释

俊民兄曾出版画作,瑶溪二十四景小冊子。汪兆镛见此来了兴致,特题诗三首附和。

俊民招饮东山始识君。曾记得,俊民兄招呼邀请去东山饮茶,其时才相识。

今悬齋壁,长对故人。今日,你送我的画,还悬挂在我的书齋的墙壁上,我只好面对此画,思念故人。一种愁怅落漠的神情!

俊民兄指的是“岭南画派祖师隔山二居”,对晚清以来的岭南画坛影响甚大,其弟子遍及岭南、湖南、江西,晚清民国时期广东地区从事美术教育者,大多出其门下,一时有“居派”之称。

文学名家汪兆镛被‘羊城河南瑶溪美景吸引’成为粉丝

汪精卫大哥汪兆镛做大清遗民坚决不当汉奸

同父异母兄弟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一个民族罪人 一个则青史留芳

讲到汪兆镛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提起他的弟弟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汪精卫,大家就耳熟能详了。汪精卫原名汪兆铭,与兄长同属兆字辈。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个沦为民族罪人,一个则青史留芳。

汪兆镛(1861年6月6日—1939年7月28日),字伯序,号憬吾,又称微尚居士、清溪渔隐。祖籍浙江山阴县(今绍兴),父亲汪琡(1824—1897)来粤为幕客而入籍番禺。汪琡元配卢氏,生有一子三女,子名兆镛;卢氏于一八七一年病殁,汪琡续娶广东人吴氏,吴氏先育有三女,而后才生下兆鋐(字仲器,1878—1903)、兆钧(字叔和,1879—1901)、兆铭(字季新,1883—1944)三子。

少随叔父汪瑔学于随山馆,1884年(清光绪十年)选学海堂专课肄业,次年举优贡生,以知县用,1889年中举人,岑春煊督粤时,延入幕府司奏章。辛亥革命后,避居澳门,以吟咏、著述自适。1918年曾参与修纂《番禺县续志》。1939年7月28日病故于澳门。著有《稿本晋会要》《元广东遗民录》《三续碑传集》《微尚斋诗文集》《岭南画征略》等。

汪兆镛

1861年6月6日,汪兆镛出生于广东番禺(祖籍浙江绍兴),这位才子自幼聪慧过人,十岁便能吟诗作对,二十九岁便高中举人。学成后他回到广东各地担任幕僚,深受两广总督岑春煊赏识。当岑春煊举荐他出任湖南知县并加封四品顶戴时,这位淡泊名利的学者却婉言谢绝,选择潜心研究金石诗文。作为家中长子,汪兆镛比弟弟汪精卫年长二十余岁。父亲去世后,他一手将弟弟抚养成人。当清政府选派留学生赴日深造时,汪兆镛力主弟弟前往,希望他学成报国。谁知汪精卫在日本接触革命思想后,竟走上反清道路。得知此事,汪兆镛勃然大怒,痛斥弟弟受朝廷恩惠却行叛逆之事,当即宣布与其断绝关系,怒斥其为汉人之贼。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这位传统文人写下《辛亥初度感赋》,字里行间满是对时局的忧思。次年清帝退位,他选择以遗民自居,移居澳门前悲叹:礼教亡矣,何以国为?末代皇帝溥仪感其忠义,特赐福字墨宝。汪兆镛如获至宝,不仅将御笔高悬厅堂,更将居所命名为赐福堂。抗日时期,弟弟汪精卫投敌卖国的消息传来,汪兆镛痛心疾首。

当日本人登门请他出任广东维持会会长时,这位七旬老人直接怒斥:滚!滚!滚!三声呵斥掷地有声。后来在编修族谱时,面对汪精卫后人要求收录的请求,他斩钉截铁表示:要写可以,但必须注明'汉奸'二字!

这位著作等身的学者一生笔耕不辍,留下经史诗文、金石书画等著作二百余卷。1939年7月28日,78岁的汪兆镛在澳门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留给子孙的遗训振聋发聩:汪家子孙宁可饿死,也绝不可卖国求荣当汉奸!无论生活多艰难,都不能做民族的罪人!这番铿锵誓言,至今读来仍令人肃然起敬。

汪兆镛《岭南画征略》

清朝忠臣汪兆镛只做清朝遗老 不愿当民国官

年青时的汪兆镛希望通过科举之途取得功名,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光绪六年(1880)补县学生,光绪十一年(1885)朝考取得一等第十五名,奉旨以知县用,但最终并未分发。光绪十五年(1889)举于乡,他从二十八岁起,一边做幕客,一边应考科举,跟随父亲先后在赤溪、遂溪、顺德、乐昌等县出任幕僚之职。直至三十五岁“礼部试三击不中,此心灰矣”后,才结束其应考生涯。

虽然是幕客如此小的官位,汪兆镛也用心为之,故政绩实在不错,也得到其他上级官员的赏识和提拔。光绪二十二年(1896),伍廷芳出使美国,曾招汪兆镛为参赞,但汪兆镛以“父老道远”而婉辞。后弃幕业,赴乐昌县办理盐务,此时特别将幼弟汪兆铭带在身边,就近照顾。

汪兆铭在乐昌这几年,“学业获得不少进步,长兄如父,家教严得近乎苛刻。汪背后虽有微言,但成年后还是很感激他的大哥兆镛对他的教育和关怀。”光绪廿七年(1901),汪兆镛的二弟兆钧不幸遘疾遽殁,终年二十三岁。又两年,他的三弟兆鋐甫以县试第一,补县学生,但过没几天,却染疫去世,年仅二十六岁。汪兆镛至此雁行折翼,兄弟之间只剩汪兆铭一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时值岑春煊出任两广总督,聘汪兆镛入督府掌司奏章,备加敬礼。次年,岑春煊调任云贵总督,行前奏保,汪兆镛获“赏四品顶戴”之衔,以知县分发湖南,但未赴任,复返乐昌;又五年,政局不稳,治安不靖,遂离乐昌返广州。在为幕客的二十余年间,汪兆镛所到之处,都会致力推动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

一九一一年辛亥武昌起义告成,民国始建,汪兆镛无献身革命之志,有甘当清末遗民之心,他称武昌起义首开民国纪元为“国变”,不肯任事于民国。一九一二年,其弟汪兆铭请他替民国政府效力,也被他一口回绝,言誓不屑为朝秦暮楚之徒。后胡汉民督粤,邀其任总秘书席,辞之。粤盐商公请其为盐政局长,他又辞之。一九一五年,龙济光聘为修广东通志分纂,却不就。姚煜聘为盐务顾问,亦却之。岑春煊再出,招兆镛,拒不见。甚至一九三六年,黄慕松主粤,聘为省府高等顾问,复坚辞。他以清朝遗老自居,民国谁的官都不当。

汪兆镛家族与澳门关系密切,前排中间汪兆镛

汪兆镛与澳门有着深厚关系,其对于澳门、岭南文学及学术研究,贡献甚大。汪兆镛逝世后,各方致送挽联颇多。光绪年间举人、燕京大学教授张尔田的挽联云:国仇家恨,萃于一身,居夷廿余年,何惭西山高卧;孔思周情,期望终古,著书数百卷,卓然东塾正传。

著名史学家陈垣与汪兆镛是忘年交,他致送的挽联是:“节拟西山,学传东塾;词刊雨屋,诗着晴簃。”他虽以“晚清遗老”自居,但晚年以诗书自娱之余,埋首于著述。为整理、发掘、保存乡邦文献方面做出不少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汪兆镛于九月十一日(按:七月二十八日,乃农历)在“张园”逝世后,灵柩于九月二十六日出殡,暂厝镜湖医院山庄。至一九四五年,归葬于广州城东蚬岗之原,一九五八年迁葬银河公墓。一九九六年七月,汪氏后人迁葬汪琡、汪兆镛等二十多位先人于广州从化华夏永久陵墓。

《山阴汪氏谱》汪兆镛家族族谱,汪‘敬德堂’印行

汪兆镛好友广东书画名家崔芹

崔芹,字咏秋,一字鸣周、别署鹤山山樵、广东佛山南海人、广东国画研究会重要成员、与李野屋、胡剑庵、张竹君等创立南新书画会。

早在1914年,广东名家崔芹曾绘过“广州瑶溪二十四景”册,目前该作品藏于香港艺术馆,相隔近百年之后,内地岭南画派代表杨之光、台湾岭南画派大师欧豪年、香港画家黎明、澳门艺术家杨大明等书画家们合力重谱“瑶溪二十四景”书画合卷。

2013年9月22日的开幕现场,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海珠区委等主办的第三届岭南书画艺术节22日在广州十香园纪念馆开幕,由两岸四地52位书画家共同创作的长达60米的“瑶溪二十四景”书画长卷正式与观众见面,成为本届艺术节的最大亮点。广州海珠区委有关负责人说,古瑶溪二十四景遗迹除“石马岗”、“待月桥”、“合流津”三处外,其余现皆已不存,“瑶溪二十四景”书画长卷再现历史,堪称“当代岭南画坛的《富春山居图》”,观众可以透过它,深入理解“岭南画派”产生的地理和人文渊源。

两岸四地画家共绘“瑶溪二十四景”书画长卷亮相广州作品长60米

当日编者亦在现场

瑶溪是珠江广州段以南的一个古村,其南接泉塘,北贯马涌,“瑶溪二十四景”指在瑶溪沿岸及其附近的二十四处游览景点,是清代到民国时期广州最富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集合地之一,也是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居巢、居廉(“二居”)和友人们雅集之所。以瑶溪水系交通为网络的文人雅士频繁交流,涌现了如清代朴学大师陈澧等中国文化先贤,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自然变迁,大部分古瑶溪二十四景已不存在。

崔芹恩师何翀南海九江烟桥人

岭南画派重要代表人物

何翀(1807-1883),字丹山,号烟桥老人、七十二峰山人,清代南海九江烟桥人,岭南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少年家贫,师从名家学画纱灯,后得河南巨绅伍子垣资助临摹名家作品,绘画技艺日臻成熟。其画风融合华嵒(新罗山人)笔意,擅长花鸟画,尤以柳燕、竹树鹩哥题材见长,作品设色明丽而自饶生趣。

曾在西樵山筑“碧云画楼”写生,开岭南画家描绘本土风光之先河。培养了崔芹、刘鸾翔等弟子,其艺术实践对居巢、居廉等岭南画派鼻祖产生直接影响。代表作《荔枝游鸭册页》《仿华嵒笔意图轴》等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

汪兆镛是近代岭南文学名家,他博通经史、诸子,“于学无所不窥,方闻博识,乙部尤为淹贯。著述等身,于史学、文学、金石、谱牒编修甚至绘画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为文兼工骈散,而长于考据,订讹补坠,多发前人所未及。”兼及金石研究、谱牒编修、诗词创作;又因热爱桑梓,着力于岭南文献、文史、画艺方面的考订著述,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