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老蒋炸毁汪精卫坟墓后,为何还要挫骨扬灰?汪精卫有多可恨?
发布时间:2025-09-04 07:28 浏览量:5
你问中日会不会有永久和平,这话一搁到当下,喝茶聊天的老头老太太都要摆摆手,说那怎么可能,咱们心里有过不去的坎儿。想想历史,多少血泪情仇,连小学生都知道两个国家的梁子结得有多深。可1938年冬天,汪精卫却在越南河内抛头露面,话说得特大胆,说中日有和平的土壤,因为咱们“在文字、艺术、伦理、精神上有共同的基础”。这话要搁到现在,估计网上一夜喷成筛子。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夜晚,这位昔日革命志士已彻底走到亲日的深渊,满心想着跟日本高层做场利益生意。讲真,看他后来果真“谢顶”地投入敌营,这番话倒像是提前给自己找个遮羞布。
汪精卫的这一口气没憋住,炸出来的,却是举国哗然。原本和他称兄道弟的同行们赶紧纷纷划清界限,风声鹤唳,报纸上的骂声一浪高过一浪。就连有些颇会装老好人的国民党中层,这会儿也拉不下脸替他找借口,咬牙把他一切党内职务都一扫而光。外界眼里,汪精卫成了最标准的“叛徒”——嘴巴里的和平,不外乎想给自己通敌找个“体面”的说法罢了。
可说起来,汪精卫年少时,却不是这个面目。广东三水老汪家,从小出来的孩子,大都循着家门规矩走,考科举、读圣贤书。汪精卫排老末,小时候受尽父兄宠爱,民国年间他笔杆子一抡,谁人能及?最风头的时候,还真是顶天立地的理想青年。最能让人拍案惊奇的,是他敢冒着脑袋玩命,去干一票大的——1909年,要去刺杀摄政王载沣!当时清朝的政坛,表面一套背地一套,载沣算是掌权的大老板,溥仪他爹。这事成与不成不说,光有这个胆气,已经震撼了不少清末民初的青年。
汪精卫当年赴日留学,受着新思想熏陶不说,自个也是个能吃激将“炮仗”的猛人。彼时的同盟会像是革命青年的兄弟社,特别是他跟着孙中山混的时候,信的就是“砸碎旧世界,干大的”。各地起义失败,善款东拼西凑,很多人灰头土脸,只有汪精卫更憋出一股劲来。说实话,刺杀摄政王的主意,不光是血气方刚,更多是被康梁那帮保皇派把话激到了心里头:你们这些人,嘴上说革命,暗地躲着享福。换个年代,这话现在还挺有“杠精”味儿。
杀人如麻谈不上,刺杀载沣,汪精卫其实也盘算过:怎么才能用最小的成本,炸出最大音响?他专门定了铁皮罐头装炸药,藏在载沣上朝必经的甘水桥下。夜里三人偷偷埋雷,不料让路过的马车夫撞破了事情,一场好戏还没开锣,就成了闹剧。汪精卫被捉进监,清廷本想杀鸡儆猴,但辛亥风起云涌,革命党人外头已经打响。所以他捡回条命,万念俱灰时还随手把“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写在牢里。说来也怪,那年头蹲大牢的,不少后来成了新政坛的风云人物。
等到武昌起义爆发、共和新局开张,汪精卫获释,仿佛天翻地覆。很快靠着“文胆”站稳脚跟,成了孙中山重用的干才。谁能想到,今天人人唾骂的汉奸,曾经是中国最时髦的青年;排队想和他做朋友的,不止热血党,还包括一众报馆才子。“性格决定命运”,这话谁信谁难受,可见汪家子弟骨子里的争强好胜。也难怪他后来权欲难填,一步步滑向深渊。
讲到汪精卫身边最关键的两个人,除了蒋介石,就得数陈璧君。蒋、汪同为孙中山麾下左右手,草莽英雄有文有武。一文一武早年还能相安无事,共同守着“新生中国”的希望。孙中山“撒手人寰”后,谁坐头把交椅成了党内最大的话题。广东政府内,汪精卫靠经验、资历积出威望,当了主席。但蒋介石这人,骨子里有把持天下的野心。他总能熬到最后,沉得住气。
国共第一次合作濒临破裂,“中山舰事件”一出,原本左派汪精卫就被一步步逼向政治边缘。蒋介石雪崩似掌权,谋篇布局,一步步吃掉对手。讲个小插曲,1930年代南京城里流行这样一种讲法:每当老蒋生气,他走路姿势都和往常不同,嘴里咬着烟斗,谁见了都害怕。汪精卫那会儿虽然胸有成竹,但到底不是蒋那些老派军人的对手。
更扎心的,是抗战全面爆发时,两人分道扬镳。蒋要“坚决抗战”,汪却组着一帮“低调俱乐部”,私下谈论“敌大我小,不如见机而作”。其实你说是怕死也罢,是看透时运也罢——可历史的车轮到了那一步,连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都成了抗日游击队。汪精卫自己说:“我们家人死了九个。”可人心就是这样,成王败寇,一场民族存亡的赌局中,悲观的永远站在了风口浪尖的反面。
这一路,他身边最不离不弃的,竟然只有陈璧君。这个娘家在南洋大户出身的女子,比汪精卫硬气得多。有人说,汪家的男人各个耳根子软,陈家女子却踩得稳。打小陈璧君就知道自己要嫁革命,她认识汪精卫,比一般名媛多了股倔脾气。甚至后来汪精卫遇刺,陈璧君陪前陪后,花钱请医生四处奔走。等汪精卫身负重伤,她挺身而出东奔西走,帮着联系“安全屋”,亲自组织专机把汪转到法国治伤。后来,连法国医生都悄悄对身边人说:“那个陪床的中国太太,比病人还警觉得多。”许多人嘴上说“夫唱妇随”,说到底,陈璧君一直是汪精卫为自己壮胆的底气。
往后说就没什么好话了。日本攻进南京,汗津津的逃难路上,汪精卫一家老小坐火车、钻汽车,一路南下。有一次路过广西桂林,加油工人认出了汪精卫,差点被愤怒工友砸了汽车。重庆、昆明、河内——汪精卫每一步都活得像只惊弓之鸟。可即便如此,他还在越南策划“艳电”——不甘居人下,向日本人表决心。其实说得明明白白,无非是想做个伪政权头子,在战火纷飞中捞点资本。
日方高层原本把他当“红牌傀儡”扶上台,最后却连北平那点实权都没给。谈判桌上,日本人的算盘打得飞响,汪精卫还天真地想能换个“光明正大”的身份回来。等他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可替换的棋子,已经身不由己,走不回头路。有次,陶希圣私底下和人谈起来,说“精卫啊,明明知道喝的是毒酒,还一口闷到底”。那话说得蛮扎心。
后期的汪精卫,全然成了日伪的“驻华委员长”。腿疾愈重,每日只能躺靠病榻指点江山。他后来想拆掉体内八年前那颗子弹,舍命为权,谁也劝不住。成天打止痛针,丧家之犬,名流世家的气派哪里还找得到?据说日本军医加藤都不愿接这活,陈璧君拍着桌子让医院“负责任”。手术倒是做了,可高烧不退、腿脚彻底失灵,最后狼狈地被转送到了日本。
1944年秋天,汪精卫在名古屋的地下室里因抗战爆炸声大作,心头一震,寒气钻骨,生生病死八天,临终前只说了句:“我好冷。”他遗愿要葬在南京,说是要“为中山先生守陵”。谁信呢?身后陈璧君还特意花钱雇了三里长队来“壮门面”,硬抬了国葬阵仗。其实懂行的人都在笑,更多的南京人连去骂都嫌脏嘴。
等日本兵投了降,蒋介石心头的那口恶气终于倒出来——挖了汪精卫的墓,把尸骨扬灰,生怕留下“汉奸祖坟”让人参观。你说世道轮回快不快?当年同道兄弟,至死还是敌对,浅薄一儿。
细数下来,汪精卫也只不过是中国百年乱局里,最戏剧化的人物之一。早年风骨、后来叛国,终是走向众叛亲离之路。他或许穷尽一生都没想明白:一个人的选择,可能毁掉一代人的名声。他那句所谓“中日和平论”,更像是自身无可奈何时的一道遮羞布。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明白,“沧海桑田,风吹又生”,但底线失守的人,再多才情,也得留下骂名留给后人评说。你说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