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遗珍--锡博馆藏精品展
发布时间:2025-10-01 03:00 浏览量:1
无锡明清时期一直都是县的级别,等级不高,所以也谈不上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惊天大墓,因此无锡博物院之所以能成为国家一级馆,主要是靠馆藏明清时期丰富的 江南书画作品。这次博物院展出了馆藏的大量书画作品,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拍了点照片,大家一起看看。书画作品因为纸张特性不是很适合长期展出,一般3个月左右就会更换修整维护。
金匮是无锡的别称,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拆出无锡县东部地区,与无锡县同城而治(今江苏无锡市)。“以城内金匮山为名”(《清史稿·地理志》)。1912年并入无锡县。大概就是以现在城内的中山路为界(以前是河),以东是金匮县,县衙在今天的县前东路的梁溪区科技局位置(以前的崇安区区政府);以西是无锡县,县衙在今天的复兴路锦绣花园位置。
。
朱元璋手书诏令
朱元璋手书诏令,当时朱元璋还没有称帝,因此自称吴王,诏令是写给徐达的,当时是左相国,大致的内容是以后抓到的敌军头目俘虏,就不要再解往金陵了,直接军前处决吧,主要原因是以前押解来的俘虏居然越狱了,搞了好大的麻烦。诏书上面有乾隆御览、嘉庆御览、石渠宝笈、乾清宫御览等钤记,应该是出自清宫内藏。个人推测应该是和那幅杨凝式的《韭花帖》一样,由溥仪偷运出宫带至东北,抗战胜利东北兵荒马乱,珍贵书画流散民间,当时无锡的藏家薛满生正好在东北伪满任职,被他收藏带回无锡,解放后么,估计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入藏锡博。
这两幅可以算做传说中的一对CP,唐寅唐伯虎的秋林独步图 和 华察华太师的行草自作诗。传说中的 唐伯虎点秋香家喻户晓,不过可惜毕竟是传说,实际上唐寅比华太师年长许多,唐寅1470-1523,而华察1497-1574,1526年华察才刚刚中进士,开始仕途。这两位即便路边遇上,华太师还是个年轻人,事业还没开始起步,唐寅已经步入中年快要嗄了。
王鉴仿赵松雪山水画
这两幅也可以组CP,王鉴仿赵松雪山水画 和 陆治临管夫人绿竹图。
赵松雪 就是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赵宋宗室,惠山脚下的天下第二泉,就是赵孟頫的手书。管夫人就是管道升,赵孟頫的夫人,也是书画名家,以画竹著称,你侬我侬就是出自她的《我侬词》
我侬词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再说说两位画家吧,王鉴 江苏太仓人 祖父是晚明著名文人王世贞,是明清画坛承前启后的主要人物,也是清代山水画的正统派领袖,青绿山水技法高超,淡逸而不轻浮,沉厚而不郁滞。与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清初六家。
陆治,明代苏州画家,师从文征明、祝允明、沈周,苏州四大才子里面有三个是他老师,吴门画派的中坚力量。
边寿民 芦雁图
芦雁图:扬州八怪中,有一位终生隐居、穷困潦倒、却使金农自甘倾倒的边寿民,他精于诗文书画,擅长花卉翎毛,尤其以画芦雁驰名于世,以至人称边芦雁。画意粗豪苍浑。飞鸣、潜动、食宿,曲尽其态;并以墨竹法写芦,疏而道劲,间作山水,鳞介之屑,亦有意趣。善画芦雁,倾注了其一生的心血。
吴昌硕 荷花图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
郑板桥 兰竹图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图轴上端,右边是徐悲鸿的题记,中间是吴作人(徐悲鸿学生,也是近代画坛的领军人物), 左边只看出是 锡山 薛 不知是谁,倒是可以请方家赐教。
项圣谟 琴泉图
项圣谟,生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卒于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初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甚多,浙江嘉兴人。项圣谟自幼受家庭熏陶,精研古代书画名作,虽然曾由秀才举荐为国子监太学生,但不求仕进,而把兴趣投入到书画中,从而在绘画创作上,他很早就显现出了多方面的才能,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曾得到明末两位最为著名的鉴赏家,董其昌和李日华的高度评价。董其昌在他的画册上题跋,称"古人论画,以取物无疑为一合,非十三科全备,未能至此。范宽山水神品,犹借名手为人物,故知兼长之难。项孔彰此册,乃众美毕臻,树石屋宇,皆与宋人血战,就中山水,又兼元人气韵,虽其天骨自合,要亦工力至深,所谓士气、作家俱备。项子京有此文孙,不负好垫渗碑古鉴赏百年食报之胜事矣",李日华称赞他的画风"英思神悟,超然独得",是"崛起之豪"。
他的祖父项元汴,为明末著名书画收藏家和画家,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量的国宝级的书画都曾经被项元汴收藏过,盖过章 ,故宫一半的珍品皆源于此人,他的收藏撑起了半部美术史,比如韩滉的五牛图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王羲之的《兰亭序》、韩幹的《牧马图轴》、怀素的《自叙帖》、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李迪的《雪树寒禽图》、米芾的《清和帖》、唐伯虎的《秋风纨扇》。。。。。。
上文提到的锡博镇馆之宝之一的杨凝式《韭花帖》,就曾被项元汴收藏过,盖章无数,我放一张粗看之下,能分辨出项元汴盖章的图,打蓝色勾的就是,而且应该还有,只是有些看不太清楚,权当大家一起来玩找印章吧。
我们继续。
任颐 雉鸡玉兰图
任颐(1840年-1896年),初名润,字小楼、伯年。浙江绍兴人,寓居上海,中国近代杰出画家。
任颐幼年时在父亲的影响下,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和默临的写真技艺。擅长人物、肖像、花鸟、山水画。其绘画除继承民间及传统文人画,融汇陈洪绶、陈淳、徐渭诸家之长外,还吸收了西画速写、设色诸法,形成丰姿多彩,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査士标 柳燕图
查士标(1615-1698)与弘仁、孙逸、汪之瑞称"新安四大家"。在新安四家中,是位高产书画家,就技法而言,以他为最高,作品也最多。后流寓扬州、镇江、南京。善书画、工诗文、精鉴赏。工书画,精鉴别。用笔不多,惜墨如金。与弘仁、孙逸、汪之瑞称"新安四大家"。山水师法黄公望、吴镇、倪瓒、董其昌,笔墨疏简,格调秀远,书法受董其昌影响。在新安四家中,是位高产书画家,他学倪黄,但能广泛吸收前人各家各派画法。就技法而言,以他为最高,作品也最多。
新安画派,是指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徽州又称新安)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他们善用笔墨,貌写家山,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画论上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因为这群画家的地缘关系、人生信念与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
恽冰紫藤虞美人图
恽冰是清初著名画家恽寿平(1633~1690年)的入室弟子,得其亲传,颇负时名。乾隆初大学士尹继善曾以其画进呈高宗(就是盖章狂魔)。恽冰的生平事迹有很多争议,围绕着她有一团迷雾。首先是她和恽寿平的亲属关系,是寿平女?还是寿平曾孙女?是族侄孙女?还是族曾孙女?是否还有其他关系?其次是恽冰的生卒年;第三是恽冰所画的两幅画《仿王若水花鸟图》和《花蝶图》究竟是作于康熙年间还是乾隆年间?第四乾隆初尹继善(1696~1771年)曾以其画进呈高宗,此画究竟是恽冰何时所作?这些问题都是书画界300多年来久而未决的悬案。
齐白石 枇杷棕榈图
这个不介绍了 ,大家都听说过。
张大千 山行图
后面是一些器物 少量的瓷器 ,玉器,很雅致,看起来都不错。
左边是玉彘扣 佩剑上的扣子 右边是玉带扣
这个红色很好看
和首都博物馆李莲英的扳指比起来,色不够浓
青花梅瓶 底部蕉叶纹 中间是缠枝莲纹
鸡心杯 是指器型像鸡心,上大下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