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让人大彻大悟的,一句诗词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01 08:00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知悉。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全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释义:
诗以梦境描绘仙境,却以"世间行乐亦如此"陡然收束,将人间欢娱与自然永恒对比。"东流水"既是实景(天姥山旁的剡溪),更象征历史长河的无情冲刷。李白借此否定世俗功名的虚妄,呼应结尾"安能摧眉折腰"的决绝,展现盛唐诗人特有的浪漫超脱。
2. 苏轼《观潮》
全文: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释义:
这首禅意十足的七绝暗藏三重境界:未到前是执念("千般恨"),到达时是幻灭("无一事"),最终顿悟是回归本真("庐山烟雨浙江潮")。苏轼以地理意象隐喻修行过程,与他在《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形成互文,揭示破除执念才能见真章的哲理。
3.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全文: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释义:
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成都草堂,前两句以时序更迭感叹人生短暂,后两句突转:与其忧虑战乱中不可控的"无穷事",不如珍惜眼前的"有限杯"。这种看似消极的态度,实为乱世中自我保全的生存智慧,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形成强烈对比。
4. 白居易《老夫》
全文:
七八年来游洛都,三分游伴二分无。
风前月下花园里,处处唯残个老夫。
世事劳心非富贵,人间实事是欢娱。
谁能逐我来闲坐,时共酣歌倾一壶。
释义:
晚年白居易在洛阳写下此诗,前三联以数字对比(三分游伴剩其一)、场景对照(热闹花园与孤独老人),铺垫出人生暮年的苍凉。末句"人间实事是欢娱"振聋发聩——历经宦海沉浮后,他终于领悟:真正的快乐不在功名富贵,而在与友人的诗酒闲聚。这种返璞归真的认知,与《长恨歌》的华丽形成鲜明反差。
5. 王安石《怀钟山》
全文:
投老归来供奉班,尘埃无复见钟山。
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
释义:
变法失败后,王安石退居金陵钟山。诗中"黄粱熟"化用沈既济《枕中记》典故,却翻出新意:无需等到梦境破灭,现实本就是一场幻梦。"尘埃"既指官场浊气,也暗喻遮蔽本心的名利之念。此诗将道家"齐物"思想与佛家"空幻"观熔铸一体,展现政治家晚年的哲学转向。
6. 唐寅《警世》
全文: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释义:
这位明代才子以"舟""月""风"等自然意象,喻指人生的漂泊无常。"半作痴呆半作聋"并非真傻,而是主动选择的处世哲学——在权贵倾轧的时代,装聋作哑是对精神自由的坚守。此句与《桃花庵歌》中"别人笑我太疯癫"形成互文,展现文人在高压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7. 杨万里《晓行望云山》
全文: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释义:
晨雾未散时观山,诗人先被移动的云峰迷惑,误以为是山峰在生长。直到某座真正的山岿然不动,才恍然大悟。此诗通过视觉错觉揭示哲理:表象常具欺骗性,唯有静观方能辨明本质。与《小池》的细腻写景不同,这首诗展现了杨万里"诚斋体"中蕴含的理学思辨。
结语:诗词中的生命哲学
这些跨越唐宋明三朝的诗句,共同指向对生命本质的叩问:
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些诗句的永恒魅力,正在于它们为不同时代的读者提供了观照世界的多维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