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祖籍浙江的十四位大才子,如王守仁王充谢灵运,皆有非

发布时间:2025-10-01 07:02  浏览量:1

文|林楚编辑|林楚

《——【・前言・】——》

很多人一提浙江才子,就觉得是捧着书卷、吟风弄月的江南书生,软乎乎的没脾气。可真翻透史料才发现,这群人里藏着不少硬茬子——能提刀平叛乱,敢指着皇权骂,还能把日子过成传奇,直接把“才子”的刻板印象撕得稀碎。

一、思想狠人:敢撕迷信、敢骂皇帝的浙江硬骨头

王充:东汉就敢戳穿“祥瑞谎言”的科学狂人

绍兴上虞的王充,出身寒门却偏要跟整个时代对着干。东汉那会儿,满朝都信“麒麟现世是吉兆”“皇帝是天选之子”,他偏在《论衡》里写“雷就是阴阳相击,不是上天发怒”“所谓祥瑞,都是统治者编的瞎话”。

他还较真到用实验说话,拿薄铜片和厚木板对比隔音效果,早欧洲1600年说出“声音要靠东西传”;见人信“人死变鬼”,就怼“人没了气就像火灭了,火灭了哪来光?人没了哪来鬼?”。就因这股轴劲儿,他当小官时处处碰壁,辞官回家后穷得买不起纸,就把竹简削薄了反复写,直到病死都没改过半句软话。

黄宗羲:明末就敢说“君主是大害”的叛逆思想家

余姚人黄宗羲,爹是东林党人,被阉党害死,他19岁就揣着铁锥闯刑部大堂,把害死爹的仇人刺得满脸血。后来清军入关,他带着乡勇组“世忠营”抗清,打输了就躲进深山写《明夷待访录》。

书里写“天下不是君主的,是天下人的”“君主把天下当私产,就是贼寇”,这话在当时跟谋反没两样。康熙派人三番五次请他出山,许他当翰林院编修,他只回一句“我要教天下人讲道理,不是给皇帝当奴才”。晚年在余姚讲学,教出的学生后来都成了经世致用的实干家,连曾国藩都称他“明清第一儒”。

二、文武双绝:能写诗也能提刀杀贼的狠角色

王阳明:35天活捉反王的儒学战神

余姚人王阳明,爹是状元,他却不爱考科举,天天躲在后院练骑射、读兵书。初入官场得罪刘瑾,挨了四十廷杖,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那地方满是毒虫瘴气,他就住山洞、种庄稼,反倒在一个雨夜悟透“知行合一”:想明白的道理,得用行动做出来。

后来宁王朱宸濠在江西起兵十万造反,朝廷慌了神,王阳明却凭着临时凑的民兵,用“诱敌深入”“围魏救赵”的法子,35天就把宁王活捉。打两广叛乱时,他都病得咳血了,还亲自带兵翻山越岭,打完才说“破山中贼容易,破心里的懒和怕才难”。

他的《传习录》传到日本,明治维新时的武士都把“一生伏首拜阳明”刻在腰牌上,东乡平八郎打胜仗后,还说自己的兵法全学自王阳明。

陆游:85岁还喊“北伐”的南宋愤青诗人

绍兴人陆游,生在南宋最窝囊的年代,爹带着他逃战乱时,就教他“金人是仇人,一定要打回去”。他29岁考科举,本是状元之才,却因跟秦桧孙子争名次,被秦桧刷下来;后来当官,天天上书说“要北伐,要收失地”,皇帝嫌他烦,把他贬到四川偏远地方。

可他到了四川,照样没闲着,跟着川陕宣抚使王炎守南郑,白天骑马去金兵营地侦查,晚上在油灯下写军歌。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三分之一都在喊“打金兵”,最出名的《示儿》,是他85岁快死时,让儿子念着写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死都没放下收复失地的念想。

三、生活玩家:把日子过成传奇的浙江才子

袁枚:33岁辞官开“网红庄园”的清朝生活家

杭州人袁枚,24岁就中了进士,当官十年却越当越烦,33岁干脆辞官,在南京买了座荒废的园子,改成“随园”,成了当时的网红打卡地。

他不按常理出牌,公然收女弟子,一口气收了30多个,其中席佩兰、金纤纤后来都成了有名的才女,当时人骂他“伤风败俗”,他却写“有才不管男女,能写诗就是好徒弟”。他还爱琢磨吃,把自己尝过的326道菜记下来,写成《随园食单》,里面“随园豆腐”要先煎后蒸,“蒋侍郎豆腐”得用鸡汤煨三天,连英国汉学家翟理斯都翻译成英文,说他是“中国最懂吃的文人”。

他在随园里写诗、会友、教徒弟,活到81岁,临终前还笑着说“我这一辈子,没为当官委屈自己,值了”。

周邦彦:把市井小调改成宫廷雅乐的北宋音乐教父

杭州钱塘人周邦彦,是个音乐天才,能自己谱曲、自己写词。他管皇家音乐机构“大晟府”时,嫌当时的词调太单调,就重新定格律,一口气创了28个新调,把街头巷尾的市井小调,改成了皇宫里演奏的雅乐。

他写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宋徽宗看中,半夜派人把他召进皇宫,让他根据这幅意境写新词。后来新旧党争闹得凶,有人想拉他站队,他却躲在家里研究音律,不管外面的风波,最后安安稳稳在南京去世。他的词被称为“清真词”,后来柳永、李清照都受他影响,连王国维都在《人间词话》里说“周邦彦的词,是宋词里最讲究音律的”。

四、气节硬汉:宁死不弯腰的浙江文人

王冕:朱元璋请不动的墨梅隐士

绍兴诸暨人王冕,是放牛娃出身,小时候没钱上学,就把牛赶到山上,自己趴在学堂窗外听,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画画。他画梅花最出名,不涂胭脂水粉,只用水墨,画出的梅枝苍劲,花瓣里透着一股硬气,还题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打天下时,听说他有才,第一次派使者请他当参谋,他闭门不见;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派人去请,他干脆收拾东西躲进会稽山。《明史》说他“一夕病死”,可民间都传,他是怕当官丢了气节,故意绝食而死——就像他画的梅花,宁肯在山里枯着,也不攀附权贵。

王国维:为文化殉道的近代学术高峰

海宁人王国维,学问通贯古今中西,搞文学,写《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成了后世评词的标尺;钻史学,研究甲骨文,把商代的历史从传说变成了信史,连郭沫若都称他“甲骨文研究的第一人”。

他当过溥仪的师傅,把文化道统看得比命还重。1927年,北伐军逼近北京,他觉得“这世道要毁了传统文化”,就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嘱,悄悄走进颐和园昆明湖,自沉而亡。他衣袋里还装着给儿子的信,说“我死后不要下葬,就把我埋在昆明湖边,看着文化能不能保住”。

后来清华国学研究院请他当导师,梁启超、陈寅恪都愿意当他的助手,他留下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至今还是学人的座右铭。

五、跨界达人:不止会写,还会搞科学、开先河的浙江才子

沈括:宋朝就懂“石油能烧”的理工男

杭州钱塘人沈括,是个全才,天文、历法、物理、化学没一样不精通。他当官时,参与王安石变法,管过财政,还主持修过天文仪器“浑仪”,把旧仪器的误差从几度降到了零点几度。

他在陕北考察时,发现地下有黑色的油能烧,就给它起名“石油”,还预言“这东西以后肯定会大范围用”;在《梦溪笔谈》里,他记录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连怎么刻字、怎么排版都写得清清楚楚,要是没有他,毕昇这个民间工匠可能早就被历史忘了。

后来变法失败,他被政敌打压,贬到镇江隐居,就在“梦溪园”里写《梦溪笔谈》,里面记了300多条科学发现,从磁偏角(比欧洲早400年)到彩虹的成因,从水利工程到军事阵法,简直是北宋的“百科全书”。

龚自珍:晚清就喊“要变天”的预言家诗人

杭州人龚自珍,早早嗅出了清朝的腐朽味儿。他27岁中举,在京城当官时,天天写文章骂“科举制度把人变成傻子”“官员只知道捞钱,不管百姓死活”,写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成了当时最振聋发聩的声音。

他还写《病梅馆记》,说当时的人把梅花扭成奇形怪状,就像朝廷把人管得没了脾气,主张“要让梅花自然生长,要让人自由发展”。48岁时,他实在看不惯官场黑暗,干脆辞官,从北京南下,一路上写了315首《己亥杂诗》,里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藏着他对变革的期待。

可第二年,他就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突然暴卒,才49岁。有人说他是被权贵派人害死的,有人说他跟鸦片商人有纠葛,至今都是谜。但他留下的思想,却成了后来戊戌变法的火种,梁启超说“我们搞变法,最早就是受龚自珍的影响”。

这些浙江才子,从来不是书斋里的软骨头。他们用思想撞破迷信,用刀剑守护家国,用生活活出滋味,把江南的“柔”和骨子里的“刚”揉在一起,活成了历史里最鲜活的一群人。不是浙江的水土养不出软书生,是这群人偏要选最难走的路,把“才子”活成了“传奇”。

参考资料:

《浙江通志・人物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王阳明全集》,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

《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随园食单校注》,中华书局2018年版

《梦溪笔谈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