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之死:不疯魔,不成活

发布时间:2025-08-08 18:30  浏览量:3

刘宋元嘉十年(433年)冬,寒风刺骨。在当时广州的“闹市区”中,一个长着二尺美髯的中年男子正感慨万分,仰天长叹。寒风刮过他沧桑的脸颊,随风飘来他残存于世间的最后一语:“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中年男子悔恨自己不能彻底归隐,远离庙堂,做一化外放浪形骸之人。然而,如今一切都太晚了。一片唏嘘声中,中年男子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世间重归宁静。

1

被杀之人,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他的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令“落笔摇五岳”的谪仙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王勃、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歌颂他。

谢灵运出身于南朝名门世家陈郡谢氏,他爷爷是当年在“淝水之战”中指挥东晋部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的谢玄。在那个以“九品中正制”选贤举能的东晋王朝,门第的高低尤为重要。后世曾有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王”即名相王导、书法家王羲之的那个大家族——琅琊王氏,而诗中所指的“谢”,即陈郡谢氏,刚出生的谢灵运便被烙上了名门贵胄的印章,成了那个时代仅次于宗室皇族的贵族公子。再加上他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深得祖父谢玄宠爱。

谢玄曾说,我自认智力水平正常,怎么就生下了谢瑍(谢灵运的父亲)这种笨蛋。也是奇怪,谢瑍居然有福气生出谢灵运这种再世神童,真是想不到啊!由于其自小聪颖过人,博览群书,诗书上的造诣在江左一带无人能出其右,少年得志的谢灵运逐渐养成了自视甚高的性格。谢灵运曾说,如果天下所有才子创造出来的学问重量为一石(古代计量单位,一石为十斗),那么曹植独占八斗,我自己占一斗,天下人共分剩下的一斗。言外之意,全天下除了曹植,我谁也不服。

在爷爷、父亲相继咽气后,谢灵运承袭了祖父身上的“康乐公”爵位,当时这属于含金量较重的高阶爵位,待遇丰厚。所以,还未满十八岁的谢灵运就享受着来自康乐县三千户人家的供养。那段时间,称得上是谢灵运一生的高光时刻。年纪轻轻名利双收,就差成个家了。不过此时的谢灵运并不着急。作为名门贵族且身负爵位,不趁年轻好好放荡一下,如何对得起自己这高贵的血统。

刚袭爵的谢灵运,经常把马车和衣服搞得很“拉风”,还时不时把一些比较旧的规矩、玩意儿翻出来,修修补补,推陈出新,建立自有品牌,迅速集结了一群疯狂追星的粉丝。这群粉丝跟着他一起玩起了时尚,并给他起名为“谢康乐”。按惯例,像谢灵运这种贵族子弟,朝廷一般都会把他们当成储备干部使用。因此,谢灵运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份委任状——散骑常侍,委任他为皇帝身边打杂的小秘书。不过,自我感觉良好的谢灵运一看任命书,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于是,他死皮赖脸地上书请求朝廷换个新工作给他。

2

随着谢灵运的太叔爷爷谢安、爷爷谢玄等名臣名将相继谢世,东晋王朝国力便每况愈下。当时,由于东晋长期以来保持皇族与世家大族共存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的影响力。在皇帝的直接干预下,世家大族掌控的朝局大权回到了皇族宗室、会稽王司马道子父子手中。作为皇帝的叔叔,这位皇室长辈并非为人称颂的治世能臣。在会稽王司马道子的管理下,东晋朝局更加波诡云谲,势力盘根错节。他在朝堂上主张排斥自东晋王朝建立以来就一直倚靠的世家高门,因而,众多有学识的寒门士子得到了晋升的机会。这样也对陈郡谢氏等存在已久的世家大族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利益损害。

终于有一天,出身世家大族太原王氏的王恭,觉得欺人太甚,联合东晋权臣桓温之子桓玄起兵讨伐司马道子。可惜,天不遂人愿,仗打到一半,王恭就被部将杀了。一起起兵的桓玄见势,趁机占领了长江中游一带,并要求朝廷把国家的军权交给他。东晋元兴元年(402年),彻底膨胀的桓玄学着他爹桓温做起了当皇帝的春秋大梦,黄袍加身,建立桓楚,彻底变成了东晋王朝的叛臣贼子。随后,卖草鞋出身的北府军将领刘裕发动起义,把这颗代表东晋门阀势力的“毒瘤”彻底拔除。至此,支撑东晋朝局多年的各大门阀世家基本失去了与皇权共富贵的特权。

3

420年,寒门出身的刘裕羽翼渐丰,终于扯下了护国的面具,学着他的手下败将桓玄,逼皇帝禅位给自己,建立宋朝,史称刘宋。上位后,对于原先与东晋皇室共天下的门阀世家,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削弱政策。原来在东晋王朝靠着三千户食邑吃香喝辣的谢灵运,也被降封为康乐侯,福利待遇只有原来的六分之一,食邑变成了五百户。

不用说,本来就极其散漫的谢灵运心里肯定不爽。以前凭借着令人羡慕的贵族公子哥身份为国家打打零工,每个月赚得虽然不多,但是还算稳定。可是,现在不同了,虽然国家给的福利待遇还在,但皇帝明摆着跟他们这群世家大族过不去,以后的日子好不好过很难说。好在谢灵运除了有个“金灿灿”的身份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颇具水平的,因此,进入刘宋后的谢灵运很快便获得了新皇帝刘裕的赏识,出任皇帝身边的小秘书——散骑常侍,同时兼领保护太子安全的重任。

谢灵运当年嫌弃过这个职务。如今时代变了,即使他对新皇帝的这个任命依然“不感冒”,依然觉得朝廷是在大材小用,也不得不委下身来。谢灵运常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没有遇到伯乐,生不逢时。在诗作《游南亭》中,他写道: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问世间,谁能理解我的心志?烦闷、抑郁、牢骚之情,穿透纸背。不过,与陈郡谢氏大家族命运休戚相关的他,又怎能只凭一己才华,高居庙堂之上呢?三年后,他曾经侍奉过的太子成了皇帝,谢灵运认为,自己即将飞黄腾达,出将入相了。他凭着对新皇帝的了解,时不时吐槽一下皇帝身边的辅政大臣,争取给皇帝留下一个好印象。然而,此举适得其反。不胜其烦的辅政大臣们最终联手将其踢出了朝堂,贬到东海边上的永嘉(今浙江温州)去当了太守。

谢灵运明白,这是变相流放。接到命令的他,只能硬着头皮赶去赴任。好在,老天爷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他开启了窗户。原本憋着一肚子气的谢灵运,到了地方,发现此处甚合己意。原来,东晋时期的永嘉郡,虽然地处偏僻,却是一个四季如春、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生性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自然一见钟情。本应在这里好好反省为官功过的他,抛下了治下的子民和一担子政务,一头扎进了永嘉郡美轮美奂的风景里。

在永嘉郡的这段时间里,谢灵运对本地旅游相当上心,经常带着手下仆役一天行走百余里。在此期间,他不仅游览了雁荡山、楠溪江等著名景点,就连一些小地方,但凡有一点儿山水,他都去过。每到一处风景宜人的景点,他便题一首山水诗,发发牢骚。谢灵运极擅于以山水寄情,抒发内心真实想法。《过白岸亭》一诗里面,他以简短数语表达出自己对世事无常的反感,以及厌倦俗世,愿抱璞归真、脱离凡尘的想法:

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

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

为了方便游山玩水,探索奇妙风景,他专门发明了一种登山鞋,鞋底前后皆装有可拆卸的木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上山下山皆省时省力。这种登山鞋被后人称为“谢公屐”。就这样疯玩了一年,他便上奏朝廷,称自己有病,公然辞官,完全没把贬职反省当回事。由于谢灵运对地方政务置若罔闻,他的辞官申请,朝廷很快便同意了。

4

辞官后,谢灵运写下了“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的诗句,看似轻松愉快,实则还是为了表达当政者对自己的轻视。陈郡谢氏的家族墓地在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上虞),离永嘉郡不远,谢灵运辞官后便回到了那里。彻底抛下政务的他终于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修葺祖上留下来的房子,继续他游山玩水写文章的兴趣爱好。

在《过始宁墅》中,谢灵运对自己设计建造的别墅充满自豪: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

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

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

新别墅依山傍水,风景别致,正适合种种花草,逗逗鸟儿,吐纳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他这种隐于深山的状态,引来了同好归隐的当世名士王弘之、孔淳之等人的聚集。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开诗会,讨论写作之事。在此期间,谢灵运在山水诗的领域造诣渐丰,写出了“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等名句,奠定了其山水诗鼻祖的历史地位。

谢灵运完全沉浸在山水诗意的世界里,名诗名篇也不胫而走。不久,谢灵运的伯乐刘义隆终于上位,史称宋文帝。文帝一即位,便下旨诛杀了在朝堂上弄权多年的辅政大臣们。作为京城里众多崇拜谢灵运的文艺青年之一,刘义隆很想尽快目睹自己偶像迷人的风采,于是写信邀请谢灵运出山为官。然而,谢灵运本意不在此,他勉强接受诏命,负责掌管国家重要典籍和文献。

谢灵运所创作的作品在当时名扬四海,每次创作完成,宋文帝总要借去好好观瞻一番,然后再手抄一份好好珍藏。当宋文帝想为晋朝编写《晋史》时,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谢灵运。谢灵运对这种在别人眼里是美差的活儿不屑一顾,随便列个提纲,交了上去。宋文帝没有怪他,反而按照惯例将他升为侍中。然而,谢灵运仍旧对此不屑一顾。于是,故态复萌的他心灰意懒,无所作为。最后,得罪了满朝文武以及宋文帝的谢灵运,顺理成章地致仕了。

5

重新回归民间的谢灵运再次摆出“不疯魔不成活”的姿态,发挥他腰缠万贯、游山玩水的特长,专营古代旅游资源开发。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旅游资源开发这条路上,谢灵运玩出了新花样。他和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化身“江南山水五大才子”,吃喝玩乐,游山玩水。每次出门都带着数百人的“旅游团”,浩浩荡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钻入深山。经常被人误以为他们要落草为寇,举兵造反,给当地官员和百姓造成了巨大困扰。

光开山还不够,填湖造田才足以显示出世家大户的气派。财大气粗的谢灵运一眼便相中了回踵湖这块风水宝地,便上书宋文帝请求准许自己围湖造田。对于这种有利民生的好事,宋文帝肯定是支持的,于是便下诏让会稽郡太守配合谢灵运工作。

不过,谢灵运当真属于那种说话不过脑子的人。当时的会稽郡太守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在郡内大兴佛寺,大造佛像,隔三岔五还请僧侣们做做法事,劝诫百姓一心向善。可不知为什么,谢灵运非常讨厌他。第一次见面就跟孟太守说,得道者应该是有慧根之人,光吃素念经有个屁用!本来正常的一场会面,两人把事情说清楚了,也就好了,偏偏谢灵运一开口就得罪人。孟太守一听这话,觉得谢灵运是故意让自己难堪,自然,回踵湖没能要到,还跟太守结下了梁子。

不久后,当谢灵运看上会稽郡内的岯崲湖时,孟太守百般阻挠,甚至以他带人游山玩水,惊扰当地民众为由,上书告他谋反。这一告,把谢灵运吓得不轻,赶紧跑到京城给皇上磕头认错。宋文帝当然清楚自己偶像没胆造反。所以,宋文帝觉得该给他找点儿事做,就任命他为临川内史(内史与太守职权相同,封国内郡治长官称内史,普通郡为太守)。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走马上任后的谢灵运发现这里的风景也相当不错,不亚于当年被贬斥的永嘉郡。况且这回是皇帝主动安排自己到这里上班,说明皇帝还是很在乎他的,有皇帝罩着,玩玩没关系。上任后,谢灵运依旧保持玩忽职守、不理政务的休闲状态。本来朝廷里就有一大群官员等着抓谢灵运的把柄。这次,他终于栽在了他们手里。

谢灵运先下手为强,把前来调查他的官员拘押起来。同时,赋诗一首:

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

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这话分明是说自己身在宋营心在晋。这回实实在在地把宋文帝得罪了。出于对偶像的欣赏,宋文帝还是尽量保全了谢灵运的性命,以谢玄有再造江南之大功,抵了谢灵运写反诗的罪过,下诏将他流放到广州。不料,数月后,涂口(今湖北武汉)传来消息称,有一伙无业游民打算购买武器到广州劫狱,救回谢灵运。

这简直就是笑话,涂口离广州千里不说,一伙不读书的无业游民如何认识谢灵运,分明是有人栽赃。不过,谢灵运的“毒舌”得罪者甚众,现在人赃并获,不诛九族如何平息众怒?在朝堂一片声讨之下,谢灵运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元嘉十年(433年)冬,曾给过自己偶像无数次机会的宋文帝刘义隆,以挥泪斩马谡的心情,判决谢灵运立斩不赦。

临刑前,一首绝命诗道尽了这位山水诗人的无奈及悲哀:

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

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

凄凄凌霜叶,网网冲风菌。

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愍。

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

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寒风呼啸,血溅三尺。一代山水诗人谢灵运,终年四十九岁。

(摘自《激荡三百年》 艾公子/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编辑:殷华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王欣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