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水平很高的诗,全篇意境美妙,最后两句出乎人的意料

发布时间:2025-09-30 17:47  浏览量:1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诗人在历尽仕途坎坷之后,往往都会产生“隐逸”的想法。

但是,内心真正能够接受“隐逸”并甘于“归隐”的诗人其实是不多的。

隐逸生活固然悠然闲适,但其中的枯燥、清贫与寂寥随时都有可能让人的精神“破堤”。

所以,形体处于“隐逸”状态中的诗人们的内心当然是充满矛盾的。

那么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就让我们充分看到了一位隐逸诗人的内心独白。

此诗全篇妙笔频出,最后两句出人意料,从而让它有别于一般的重在凹“境界”的隐逸作品。

秋景图

明·苏平

双溪雨过夕流清,万顷烟波入望平。

两岸碧峰凝暮色,一庭黄叶堕秋声。

西风远浦征帆小,落日青山去鸟明。

寄语读书林下客,莫因高卧谢时名。

苏平,字秉衡,号雪溪,明代永乐至景泰年间诗人。因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苏平曾拒绝了他人的举荐而选择远离仕途,后来的他参与文人交游圈,成为"景泰十才子"成员之一。

隐居于双溪上的作者应朋友之邀泛舟出游,在游玩的过程中,作者因醉于风景的优美而当即成诗一首;

在回到居所后,作者又特意将自己的诗写在朋友所画的画上。这首诗就是我们本期所分享一首这首《秋景图》。

诗的首联直接以景语开篇:双溪雨过夕流清,万顷烟波入望平;傍晚刚刚下过雨,双溪中的水流显得格外清澈,抬眼望去,万里烟波平静得如一面镜子。

我们可以看到,首联先将主要物象“双溪”拉入诗中,不但及时点出了地点,而且还在第一时间临摹出了一幅清新别致的画面。

“夕流清”三个字既呈现流水之清澈,还呈现夕阳之温柔,可谓带领读者看到了流水与夕阳相互掩映的波光粼粼的景象。

“万顷烟波”无限制地拓开画面的空间,将读者的视线牵引至远方,使得我们的想象力在被激发出来的同时,更使得我们的心境得以拓展。

那么通过首联的画面,我们也足以得出作者所居环境的优美与僻静,足以得知他“隐者”的这一特殊身份。

“两岸碧峰凝暮色,一庭黄叶堕秋声。”;两岸碧绿色的山峰笼罩在暮色之中,一庭黄叶纷纷飘落,发出秋天特有的沙沙声响。

在写作颔联的时候,作者则选择了镜头的“远近伸缩”方式,进而让画面拥有了一种丰富错落的美感。

前一句重在突出远处的景象,后一句重在突出近处的景象;前一句将空间定格在高处,后一句则将空间定格在了低处。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颔联还充分涵盖了色彩的鲜明搭配法,它将山之“碧”与叶之“黄”晕染于画面之中,这样不但有效体现了自然景观的奇妙,还有效体现出了秋日气息的宁静与清冷。

“西风远浦征帆小,落日青山去鸟明。”;西风吹向远方的水渡,帆船的影子显得是那样渺小,落日下的青山前,有鸟儿在那里飞翔。

到了颈联处,作者再次将镜头拉向远方,让诗中画面的空间再一次得以扩大。

那么当我们再仔细去品味的时候就会发现,颈联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则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一句中的“远浦”与“征帆”,后一句中的“青山”与“去鸟”,这两句组物象之间都因为作者的妥当搭配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者之广大衬托了后者之渺小衬,进而让后者的形象更显孤独与落寞;所以在这样的对比与烘托之下,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落寞情感也溢于言表。

“寄语读书林下客,莫因高卧谢时名。”;想对隐逸于山林之中的朋友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悠闲、无关世事的形象与生活而拒绝了这个时代对自己需求。

尾联的笔锋陡然一转,颇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作者没有在景语的基础之上去抒发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他反而另辟蹊径,将个人命运、生活姿态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道出了更为真实和深刻的想法。

据记载,在作者所处的年代,许多诗人都为了逃避社会的战乱与纷争而选择归隐;后来又因社会条件的允许和对自身梦想的追求,大家都纷纷走出山林去为朝廷效力。

当然,曾有多位朋友劝说作者出山为官,但作者虽然因为生活的拮据等因素有过“为官”的念头,但他却又贪恋隐逸之名的高洁而拒绝了朋友的好意。

所以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交织下,作者道出了尾联中的这两句真实且又朴素的话语。

作者的确没有说错,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应该负起社会责任,毕竟于“高卧”的隐逸生活背后,也是需要有人去在红尘中负重前行的。若人人高卧,又有谁来保障国家富强,河山安稳呢?

林泉高卧非为境,时名适求方是贤;读完一首,颇受感染。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