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县第一辆小汽车的来历
发布时间:2025-09-29 21:58 浏览量:1
你接受过一位八十岁老人的采访吗?
2016年3月25日,县委宣传部开完我的《甜蜜的花瓣》诗集座谈会,回到家就收到了一个短信:
我耳您之名有年矣。会前您帮我推车,还不知道是您,您发言才对上号。我想为您写篇文章,请送我您的诗集供参考,可以吗?黄育华。
黄老师,名人啊!大师啊,黄老师想写我,能够被黄老师写,我何德何能啊,荣幸之至啊!
一旁的父亲就问我:怎么这么高兴啊?
于是我激动地告诉父亲,父亲问我:这个黄育华老家是哪里啊?
我说,隆尧县黄家庄人氏,与王世岑是初中同学。
父亲立马来了精神,好像耳不聋了,眼不花了,说;你再见了他,问问他知道郭金铎不?
郭金铎何许人也?也是隆尧县人。父亲说道:郭金铎是我的老邻居闫祥生的姨哥即两姨表兄弟,解放后在国家统战部做官,是跑外勤的,经常跑外,最远去过西康省——原来的一个省后来并入属于四川省了。我们县政府的第一辆小汽车就是托他买的。这件事是闫祥生讲的,他后来多次在村里说过这件事。
1966年的王世岑照片
王世岑当时任宁晋县委副书记、县革命会副主任,那是1976年,祥生去北京郭金铎家走亲戚,正巧碰上了。王世岑也来京托郭金铎购买小汽车,购买后不会开,还是郭金铎找人开回来的。
父亲说:王世岑坐着这辆小汽车来过村里。有一天,他和张吉怀、杨秀东正在街口闲谈,忽然这辆车开过来,到了他们跟前停下了,还开了车窗。他心里于是纳闷:奇怪!谁啊?这是!有嘛事啊?结果一瞧,是王世岑,老同学啊!一开车窗就热情打招呼。
王世岑别看官大——县委副书记,若是在旧社会就是县太爷啊,可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好多次车没进村,就让司机远远的停下来,下车步行,见人就打招呼,亲热着呢!后来去了外县做官,作县委书记,乡亲们大事小情的找他办事、帮忙,也是非常实诚,在老乡们的口碑中好着呢,是个好官!可惜正能干呢早早的故去了。
话复前言,王世岑的小汽车过去了之后,张计怀和杨秀东等几个人就围拢来问我父亲:好家伙,你与王书记是啥关系啊?见了你就下车,不得了啊!
啥关系?老同学啊!
老同学?那几个人谁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都大眼瞪小眼的:王书记那么大的官,怎么就跟你是老同学了?吹吧,你就。反正吹牛吹破了天,也没人找你上税,你啥学历啊?
父亲也真逗:谁说我没上过学啊?我和王世岑是高小同学,我上了一年半。我和李春来、李玉锋都是高小同学,人们轰的一声笑了。
2021年的父亲。
2025年9月,米家庄一村村民李春来遗像。
闫祥生回忆难忘的往事
闫祥生和我家做了几十年的老邻居,关系好,走得近,又和父亲在生产队开机器,当机手,自然是无话不谈的关系。论乡亲辈分,他喊我父亲叔,我叫他祥生哥。
往事总能勾起人们的无限回忆,而回忆往往又是非常美好的。几天后,我找到闫祥生,在他家他接受了我的采访。他由于耳朵化脓流水,这几天聋的厉害,我们就坐近,面对面的大声攀谈起来。
闫祥生说,和王世岑一块来的有隆尧县长董通印,王世岑对郭金铎说:买了轿车后还要在车里镶一层毡,
本来闫祥生想搭车一块回去的,王世岑说:不是不让你坐车,实在是人多、来的有七个人满满当当的,实在是挤不下了。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父亲讲,同去的还有米家庄村的高兰锁,高兰锁当是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也当过兵,曾当过师长的警卫员。王世岑说:兰锁啊,你想回来的时候就回来工作吧,后来,高兰锁回到宁晋工作,被对口安排到县公安局,就是找的王世岑从中帮忙。对此,高兰锁至今念念不忘,闲谈中跟乡亲们屡屡提及王世岑的恩德。
王世岑病逝于1992年3月,时任地委常委、秘书长,同年被追认为烈士,葬于南宫市烈士陵园。正是干事业的时候,过早的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的确令人惋惜,要知道他的工作受到前来视察的中央领导乔石同志的高度赞扬。
我清清清楚地记得,那年4月,《邢台日报》的编辑给我找了份工作,回信要我去,我热爱写作,顺便去《散文百家》投稿。《散文百家》编辑部在邢台地区文联,文联与邢台地委对门,一个路北,一个路南。《散文百家》的刘兴华老师——就是培育出《十五的月亮》作者石祥的那个人。
刘兴华老师接过我的稿子,认真的看了一遍,一看联系地址我是宁晋的,就说:“地委秘书长也是宁晋人,可惜正值壮年就病逝了,令人惋惜得很!”
我说,我们是同一个村的,我爸和他是同学。
刘老师又说:“《散文百家》最近为肖辛——也是你们县的,一个女作者开了一个研讨会,这个人,你认识不?”我说认识啊,我们是初中同学+高中同学,来拜访你、来投稿就是她给我推荐的、介绍的,肖辛是笔名,原名柳翠新,新诗尤其是散文诗写的非常好、非常美,可是他是写诗的,没听说她写散文啊?
刘老师眉梢一扬,笑了:“对,你说得对!她就是写诗的,我们为她召开的正是诗歌研讨会。”
随后,他就跟我讲起了写《十五的月亮》的作者石祥,讲起了石祥写在香烟盒上的诗,临别时刘老师送我几本《散文百家》杂志,还送我一本他新出版的散文集,至今珍藏着,念念不忘。
郭金铎:一生都是英雄传奇从来才子自当强,孝高堂,爱娇娘。立地顶天,血气傲炎黄。几笔银钩书孝义,真汉子,又情长。君当年少不轻狂,敬天苍,礼神皇。建树雄才,学富领八荒。自省修身怀若谷,人称颂,好儿郎。这首《江城子。好儿郎——赞李苏现老师》是网友山林水秀写给我的,可是我觉得用来称颂郭金铎是最合适不过了。闫祥生和郭金铎是两姨表兄弟,他们的母亲是亲姊妹俩。郭金铎长闫祥生6岁。郭金铎老家是隆尧县王邢庄,十多岁时父亲去世,生活艰难,难以度日,母亲带着他和妹妹投亲靠友来到宁晋县米家庄村,寄住在祥生家。祥生家住在村南。孤儿寡母,寄人篱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祥生娘就跟金铎娘说,村北有个贫农黄大建,是个单身,问她愿不愿意嫁过去?金铎家成分高,是地主,金铎娘同意了这门亲事,金铎妹妹也跟了过去。但是金铎不愿意过去,就一直住在祥生家。过了几年,村里征兵——是和平解放西藏的那一年,大概是1954年,当时村里好多人不愿意去当兵。金铎跟祥生娘说:姨,我想去当兵啊,让去不?祥生娘说:你愿意去,就去吧。积极支持他报名参军。金铎那时十五六岁。
郭金铎参军后当年就随部队进藏平叛,叛匪当时非常野蛮残忍,十分猖獗。一次,首长带着不到一个连、也就大几十人的队伍与叛匪遭遇了,我军人少,叛匪人多,且战且退,前面遇到了一条大河,没有桥,也没有船,河对面只能影影绰绰的望见几个人影,但是不知道是敌是友。首长决定派人过河:不要打枪,如果不是我们的人,要赶快回来报告情况;如果是我们的人,就打三发信号弹,让他们派三条船过来接应。郭金铎毛遂自荐,自告奋勇,一马当先的跳进河中,游了过去——他的老家在宁晋泊边,自小水里生水里长,靠水吃饭,打小练得一身好水性。郭金铎游过河后发现,很多穿绿军装的解放军正在搭帐篷,是我们的人,于是马上找到领导,说明来意,打三发信号弹,让他们派三条船过河,胜利完成了首长交给的任务。
正是由于郭金铎聪明能干,表现出色,首长把他留在身边,后来首长调到北京,也把他带去了,后来进了统战部,官至统战部副部长。
郭金铎小时候没上过几天学,但经过后天的努力,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进步的很快,练得一手好字。闫祥生说,他家有和郭金铎往来的书信,积攒了不到一小纸箱,后来文革、拆房、盖房,都找不到了。
郭金铎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郭伟,二子叫郭 。闫祥生说,他在北京住时,闲着没事,吃了饭就出去逛街。一天,郭伟刚从海南岛回来,郭金铎对郭伟说:没事了你陪你叔到公园里逛逛吧。
郭金铎的妹妹叫金花,后来也随哥哥到北京生活,成了家。
1960年挨饿时,郭金铎的母亲和黄大建逃荒逃到了内蒙古,死在了外地。
闫祥生说,文革中,有人写大字报攻击郭金铎,说他成分高,是地主,上级派人来到米家庄村闫祥生家搞外查内调,他们出证明说,母亲嫁给了黄大建,郭金铎从小就住在贫农黄大建家,哪是什么地主?
闫祥生说,那年正赶上唐山大地震,郭金铎把他安排住在国家统战部招待所,那天夜里,一泡尿把他憋醒了,小解后刚躺下不一会儿,忽觉得床板震动,不好!地震了!——我们老家宁晋县1966年经历过邢台大地震,因此他对地震比较过敏,穿起衣服就往楼下跑,他说,招待所四面都是楼,我就站在院子正中,如果哪边楼倒了,也不至于砸到他。幸好有惊无险,楼没有倒,只有一座楼震秃了一角。
功夫不大,附近警报响的乱了营,来了好多军车,不知哪儿来了好多兵,把统战部围住了,估计是保护统战部机关和领导的安全。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习近平在澳门演讲时引用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无论是郭金铎与闫祥生交往、王世岑与郭金铎交往、还是王世岑与高兰锁交往,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合作做事也好,人际交往也好,都应珍惜缘分,珍惜时光;以善为念,学会感恩;以诚相待,以心相交!与高者为伍,与德者同行,必得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