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与心胸:有这两样,就不怕琐碎扰、纷扰乱

发布时间:2025-09-29 10:26  浏览量:2

晨起面对报表,心中不免焦灼;通勤路上车流如织,烦闷悄然滋生;工作中几句闲言碎语,便足以打乱节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日复一日地缠绕心头,像一张细密无形的网,让人喘不过气。是非纷争、利益纠葛、情绪起伏,更如波涛汹涌,冲击着内心的平静。然而,真正的安稳生活,并非远离尘嚣,而是在纷繁中不乱,在琐碎中不困。这背后,靠的是眼界与心胸的力量。

眼界,是让人从眼前的泥泞中抬起头,望见更辽阔的天空。许多人之所以痛苦,并非事难,而是心窄。一滴墨水染了纸张,便觉得整幅画毁了;一次迟到,便认定全天尽失。实则是目光拘于方寸,看不到天地之宽。苏轼被贬黄州,生计艰难,昔日亲友疏远,可他夜游承天寺,却能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在困顿中看见清风明月,在逆境里活出诗意。他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一场淋漓的雨化作人生旷达的注脚。弘一法师曾是风流才子,后来持戒修行,扫地做饭皆亲力亲为。他不轻视日常琐务,反而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扫地即是修心,吃饭即是感恩。眼界开阔了,琐碎不再是负担,而是修行的道场,是成长的阶梯。

心胸,则是容纳世间风雨的容器。世人常因争执而心神不宁:争对错、争高低、争一时口舌之快。可争来争去,赢了言语,却输了安宁。寒山问拾得,若有人谤我辱我,当如何?拾得答:“忍他、让他、由他、避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不是怯懦,而是不与恶意纠缠的智慧。王阳明平定叛乱,功高震主,朝中谗言四起,他却始终“不动心”。因他心中装着苍生社稷,岂会为几句流言动摇?正如《道德经》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心胸宽广如海,方能容下风浪而不失其静。

而这一切,终要落在当下。佛说正念,道讲守一,都是教人专注此刻。吃饭时专心吃饭,走路时安心走路,不念过往懊悔,不忧未来无常。一行禅师说:“当你洗碗时,洗碗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技艺出神入化,正因他眼中无旁物,心中唯有刀与牛的契合。《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唯有把握当下,眼界才能真正延展,心胸才能真正舒展。

当人能安心洗一只碗,能在堵车时静听一段音乐,便已走在安稳自在的路上。眼界让人不困于琐碎,心胸让人不乱于纷扰,而活在当下,则让这份清明落地生根。如此,纵然世事无常,内心依旧清明如月,安然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