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喆最后的银幕形象,和他最后的电影旁白,不是1963年拍的桃花扇

发布时间:2025-09-26 16:50  浏览量:1

冯喆最后的银幕形象,与此前他留给观众的印象完全不同。

他留着胡子,一身胶东半岛的农民打扮。

那一年的冯喆快要43岁了,正是一个成熟演员创作的黄金时期,这部影片,本来会是他从“英俊小生”向“老生”的转型作品。

永远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了。

1964年,珠影厂根据峻青小说拍摄的故事片《党员登记表》,仅仅完成了全片工作量的50%。

如今,更是只剩下几张模糊的剧照,依稀能辨别出演员的风采。

电影讲述的悲壮故事发生在1943年,胶东抗日根据地,党员们用生命保护组织秘密。

演员阵容强大。

冯喆饰演区委书记赵川,因饰演铁梅成名的齐桂荣,在片中出演女主角黄淑英,珠影演员束夷扮演黄母,程之、魏坚、张子良和胡琳琳等人也参演了影片。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筹备于1963年、1964年开拍、不久就停拍的“废片”,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红色”电影。

它的命运,与几位主创当时的遭遇紧密相连。

小说原作者峻青,因其写作风格与当时的要求不符,开始受到批评和打压,后来更是被关押长达十年。

影片导演黄粲,1960年在长影拍摄过一部赣剧弋阳腔戏曲电影《还魂记》,改编自《牡丹亭》。在时代背景下,“才子佳人”题材的影片受到批判,黄粲本人失去了创作资格,直到1976年才恢复导演身份。

而电影的男主角冯喆,也因之前主演的电影《桃花扇》,成为被审查的对象。1969年,他离去了。

从原作者、导演到主演,一部电影的核心成员受到重创,影片本身的命运,可想而知。

珠影应该很看重冯喆的才华。

主演《党员登记表》的同时,他们还邀请冯喆,在1965年拍摄的电影《大浪淘沙》中,担任画外音的朗诵,这本来也是他的强项。

冯喆在《大浪淘沙》中,共有4段旁白。

在珠影拍片期间,冯喆的母亲病重,这位孝子陪伴着母亲,看遍了广州的各大医院,衣不解带、亲涤汤药。

大约就是这个原因,《大浪淘沙》的旁白,冯喆没有能够全部录制完成。

1977年3月,由伊琳导演,于洋、王蓓、林岚等人主演的《大浪淘沙》终于得以公映,但是冯喆的画外音,全部被替换了。

2017年,山东电影制片厂重拍了《党员登记表》,主演是岳红,主要情节与1964年的版本,完全不一样了。

那个年代,成为“废片”的,远远不止这一部电影。

只能怀念。

1964版《党员登记表》,导演黄粲,副导演蓝谷、于得水,制片主任胡重华,摄影师刘洪铭,美工黄冲,副美术黎凎,剪辑师冯惠琳。

主要拍摄地点为山东青岛崂山。